《紙上談兵》聯絡文章內容,說說趙國遭受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2022-06-16 15:50:13 字數 5513 閱讀 7609

1樓:會盟諸侯

1.趙王求勝心切,不願廉頗執行穩固防守的政策。

2.趙王中了秦人的計策,以為秦人害怕趙括。

3.趙括改變了廉頗的所有佈防安排,主動進攻反被包圍。

4.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是秦國大將白起的對手。

紙上談兵的趙括講的是什麼?

2樓:wjia佳醬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

「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擴充套件資料;

成語質疑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3樓:環雨安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

「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4樓:大喵喵**解答

是敵方白起說的,在長平之戰中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不過這個紙上談兵的並不是指的趙括,只不過是大家用來諷刺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的普遍用語,趙括也是這樣,首次帶兵就這樣慘敗,其實本人的才華也是非常棒的,只是不適合親自帶兵打仗。

5樓:沒有不開心啦啦啦

因為大家只知道紙上談兵的典故,而不知道其實趙括後面也是領軍一方的大將。

紙上談兵閱讀答案急啊~

6樓:笑對人生

1.在文中括bai號裡填上最合適的字 論2.聯絡

du上下文zhi

解釋詞語

滔滔不dao絕: 說起來沒

專完沒了

生搬硬套: 不顧實屬

際情況,生硬地照抄別人的經驗辦法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3.請你舉一個生活或學習上的例子,來說明「紙上談兵」的意思某球迷,侃球時高談闊論,就是不能上場比劃。

紙上談兵 趙國四十萬大軍活埋的原因有哪些

7樓:獨行獨歌獨醉倒

其實根本原因是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遠超其他各國,就算是廉頗也不過是多堅持一段時間而已,長久而言,趙國不會勝的,趙括只是在歷史必然下的一個偶然事件而已

8樓:失控的胖子是二師兄

第一 長平是在趙國境內秦軍的後勤本來就有壓力,養不活這麼多的趙軍。

第二 史書上雖然沒有提到白起有多少軍隊,但絕對沒有四十萬多,如果趙軍叛亂白起解決不了這麼多趙軍。

第三 為了震懾各個諸侯國,減弱趙國的戰爭潛力。

紙上談兵的是誰?

9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時學兵法,善於談兵,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代廉頗為趙將,只照搬兵書,不知變通。結果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兵打敗。

後用以比喻只憑書本知識空發議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10樓:從口從羊咩

趙括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靈活應變。

紙上談兵: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紙上談兵」傳了千年,真的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讓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紙上談兵」定下的策略是導致了戰役的失敗的直接原因,當然趙國兵力不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2樓:競技樂分享

一直以來趙括都冠以「紙上談兵」的說法,趙括在長平之戰前並無什麼戰績,可以說一直都是在學習兵法戰略,而且經常和別人**兵法謀略,說的頭頭是道,也讓別人無懈可擊,甚至名將都說不過他,只可惜沒有經過實戰的磨練。而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將趙國全部軍隊都賠了進去,長平之戰失敗,趙括就被別人說成「紙上談兵」。

其實說趙括「紙上談兵」,對趙括並不冤枉,因為他確實輸了,而且輸的很慘很徹底,讓趙國恢復的機會有沒有。雖然趙括在戰術上其實是說的過去的,並且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如果趙軍不出戰,結果一樣是輸,只不過趙括讓趙國所有兵力都付之一炬,所以這是他的錯,而且是大錯,說他「紙上談兵」,他認了也不冤枉。

而實際情況當時是,秦國反間計成功,趙國將主將連廉頗換下,換上了年輕的趙括。而秦軍祕密換上了大將白起,在主將任命上趙國就處於劣勢,一來不知道秦國當時主將是百戰百勝的白起,二來自己臨時換將,趙括並不能服眾。

而當時的戰局,秦國雖然難以為繼,但是繼續堅持也不成問題。而趙國已經沒有糧草維持戰爭,其它國家因為趙國搖擺不定也不支援趙國,如果趙國不主動出擊,必然因為糧草而退兵或者戰敗,即使沒有趙括也是失敗。而如果出擊,正好中了白起的計謀,就是趙括的結果。

問題不在於趙國是不是能贏,以當時的情況,趙國是不可能勝利的,除非聯合其他國家,只是其他國家並沒有幫助的意願。而趙括孤軍深入、貿然出擊,在秦軍佯裝敗退的時候,趙括並未發現危機,在趙軍被圍困的時候,趙括也沒有第一時間突圍,導致最後趙軍突圍失敗,自己也被射死,全軍投降。

我們可以看出趙括其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並非「紙上談兵」,但是面對白起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不管是誰都無法取勝,只是趙括不應該讓趙軍全軍覆沒,即使失敗也應該保留有生力量。

13樓:嫣然

其實在當時情況下,就算趙括不「紙上談兵」的話,趙國也還是會輸的,但是也是有趙括的責任,他讓趙國的士兵都喪身了。

14樓:flyking萍

一個人的影響力並不能讓一場戰爭失敗,但是當時的紙上談兵確實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15樓:匿名使用者

並不是的,趙括的那次失敗確實和他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並不是他,而是其他的人。

16樓:戰雲淡

其實真正原因是趙國沒糧食不能在守了,趙國沒有取得上黨的合法性也是間接原因吧

17樓:來自青雲山認真的雨天

沒什麼可冤枉的。

只不過,如果不是長平之戰,大家(包括趙括)還真以為趙括是軍事天才。

18樓:匿名使用者

一場戰爭的失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原因,當然趙括「紙上談兵」的確是長平之戰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趙國本來就實力較弱,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19樓:城禾

雖然遇到殺神,但若不是趙括統兵,趙國至少不會輸得這麼慘

20樓:苦茶

趙括絕對是被冤枉的 首先了解一下背景 長平之戰源自於上黨之戰 韓國把上黨割讓給秦國 但是上黨人民自發的加入了趙國板塊 就導致戰火變成秦趙相爭,作為當時兩個超級大國 這一戰雙方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同樣也是當時其他國家為什麼不參與的原因-希望削弱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但當時趙國人才凋敝,抗秦的第一人馬服君趙奢已經死了,李牧但是還是初出茅廬 最終啟用老將廉頗。秦國則派出了王紇攻打趙國。

廉頗設定三道防線,但是前兩道被秦國攻克。只剩最後一道防線。但同時這也是最堅固的一道防線。

秦國久攻不下,廉頗希望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和秦國戰線補給過長的原理讓秦國主動退兵。當然他低估了秦王的決心和秦國的實力,(在贏駟時期秦國攻克了巴蜀兩國 給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給 還有關中,河內的糧食補給)三年過去了 秦國沒耗垮,趙國不行了,45萬人馬在前線,導致首都邯鄲都無糧可食。除了戰別無他法,此時除了換帥轉守為攻就沒有別的方法了。

俗話說的好,虎父無犬子。馬服君的兒子趙奢在趙國紙上座談虛擬作戰能力其父親都甘拜下風,趙奢確實是趙國最好人選,失敗的原因絕不是因為趙括誇誇其談 沒有能力,第一秦國被譽為虎狼之師,在商鞅變法之後軍紀嚴明。歷來作戰都少有敗績,第二秦國祕密換帥,不同的將領根據對手製定不同的戰術,秦國在對戰前,把王紇這個相對平庸的將領換成了戰國第一戰神白起,第

三、三年的時間秦國早已在城外熟悉地勢地況。第四就是趙國的糧草供給不足。一個從未打過仗的萌新面對滿裝滿配的王者即使他天賦在搞也沒有不敗的道理。

第五就是山東各國隔岸觀火,期待這兩個國家兩敗俱傷,所以在沒有動起根基之前絕不會摻合。但是在主動進攻的情況下趙括確實已經做的很好了,45萬大軍被秦國圍住。趙括作為一個剛剛被換上帥位的毛頭小子,45萬大軍卻能在他的排程下在無水無糧的情況下有條不紊的僵持40天 這四十天裡面除了少個別以外,沒有成規模的投降,同時在這四十天裡面 趙括組織了11次突圍,直到自己最後中箭而死,在這四十天了雖然趙國損失了20多萬人 但是秦國也同樣損失了二十多萬 剩下的人投降是在趙括死後才投降的。

相較於以往秦國這一次真的是慘勝。試問在這種各方面條件皆不如對手的情況下 趙括做成這樣真的不差了。換句話說趙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趙武靈王之後就沒啥明君(從秦國討要和氏璧沒了藺相如的情況下早沒了還有蠅池會盟的時候趙王那個慫樣就能看出)反觀秦國從秦獻公的時候的邊陲小國曆經幾代明君才走向富強。

趙國只是在軍事能力上表示的還可以 綜合國力差距過大,結果讓趙括背這個鍋 公平麼?

21樓:不發表評論莫意義跟你們角度不同

這個問題,自從秦朝滅亡,就已經討論了2000多年。成王敗寇才是千古不變

22樓:馬俊丞

秦趙兩國大戰8次,趙輸3次,1次廉頗慘敗,2次全軍覆沒;秦輸5次,1次輸趙奢死8萬,1次輸廉頗死數萬,1次輸楚魏聯軍死25萬,2次被李牧反敗為勝各死10萬,全靠趙括,一個人送掉趙國45萬人,坑了三分之一,秦國翻盤取勝趙國。

紙上談兵是什麼故事,紙上談兵的故事簡介

趙括.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 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 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

紙上談兵的由來,紙上談兵的典故的由來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記載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成語 紙上談兵 拼音 zh sh ng t n b ng 解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

紙上談兵類似的成語,類似紙上談兵的詞語成語有

成語 紙上談兵 指的是趙括,成語 忍辱負重 跟劉備有關。這句話是錯的!成語 紙上談兵 指的是趙括,這是對的!成語 忍辱負重 跟 三國東吳的陸遜有關!忍辱負重 解釋 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出自 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 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類似紙上談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