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掃葉樓記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登掃葉樓記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2022-11-08 06:40:08 字數 4296 閱讀 8025

1樓:

《登掃葉樓記》是清代文學家管同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記敘作者與友人同遊掃葉樓。全篇前半寫景,後半議論。

第一段記述作者囿於一隅之見,自以為江寧奇勝盡已覽遍,第二段記述作者遊掃葉樓所見所感,第三段引出議論,慨嘆世俗捨近求遠,「騖遠而遺近」。文章寫景筆墨清秀,層次明晰,山水江島,煙村風帆,畫面迭起,紛至沓來,令人心馳神往;議論乃有感而發,由此番遊覽,嘆世俗之「騖遠而遺近」,對人多有啟發。

2樓:佘又夏侯

這樣能強烈地表現作者心中的深痛劇哀由來已久,到了難以抑制的程度.

一、強烈地表現作者心中的深痛劇哀由來已久,確實到了難以抑制不得不發的程度。二、細緻入微真切感人地記述了作者西臺慟哭的全過程。

登西臺慟哭記 中兩次提到他的父親,為作者回憶與文天祥的交往以及敘寫登西臺祭奠文天祥的事件提供了鋪墊,並抒發了感慨江山淪亡之情。

3樓:匿名使用者

登西臺慟哭記作者一再祭拜說明了什麼 這樣能強烈地表現作者心中的深痛劇哀由來已久,到了難以抑制的程度.一、強烈地表現作者心中的深痛劇哀由來已久,確實到了難以抑制不得不發的程度。二、細緻入微真切感人地記述了作者西臺慟哭的全過程。

登西臺慟哭記 中兩次提到他的父親,為作者回憶與文天祥的交往以及敘寫登西臺祭奠文天祥的事件提供了鋪墊,並抒發了感慨江山淪亡之情。

登掃葉樓記的作品賞析

4樓:手機使用者

此文寫接近鬧市的掃葉樓,筆墨秀潔,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登樓所見的「奇勝」之景。後文嘆流俗之貴遠賤近,對人有一定啟發性。但總的說來,中期桐城派作家的「記」體散文,不如姚鼐、方苞、劉大櫆的散文那樣富有切實的社會內容,因而讀後多少給人以空泛之感,此文也有這種不足。

登掃葉樓記的作者簡介

掃葉樓的《登掃葉樓記》

5樓:僪譽

自予歸江寧[2],愛其山川奇勝,間嘗與客登石頭[3],歷鍾阜[4],泛舟於後湖[5],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燕子磯[6],以俯觀江流之猛壯。以為江寧奇勝,盡於是矣。或有邀予登覽者,輒厭倦,思舍是而他遊。

而四望有掃葉樓,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壇王中子訪予於家[8],語及,因相攜以往。是樓起於岑山之巔[9],土石秀潔,而旁多大樹,山風西來,落木齊下[10],堆黃疊青,豔若綺繡。

及其上登,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11],煙村雲舍,沙鳥風帆,幽曠瑰奇,畢呈於几席。雖鄉之所謂奇勝[12],何以加此?凡人之情,鶩遠而遺近。

蓋遠則其至必難,視之先重,雖無得而不暇知矣[13];近則其至必易,視之先輕,雖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見,每自謂差遠流俗[14],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15],至厭倦思欲遠遊,則其生平行事之類乎是者,可勝計哉!雖然,得王君而予不終誤矣,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

註釋:[1]掃葉樓:在今南京市清涼山,清初,明朝遺老龔賢自號掃葉僧居此,因得名,後曾改為僧院,現為清涼山名勝之一。

[2]江寧,即今南京市。[3]石頭,即石頭山。清涼山一名石頭山。

[4]鍾阜:即鐘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城東。[5]後湖:

南京玄武湖一名湖,在南京城東北玄武門外。[6]燕子磯:在南京東北郊長江邊,磯頭屹立江岸,三面懸絕,宛如飛燕。

登磯俯視,勢及險峻。[7]辛酉:嘉慶六年(1801)。

[8]金壇:縣名,在江蘇省西南部。[9]岑山:

小山。[10]落木:落葉。

[11]挹(yì邑):牽孔,引伸為接連。[12]鄉:

向,先前。[13]不暇知:顧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4]差遠流俗:尚能遠商流俗。差:

尚。[15]顧:卻,反而。

此文寫近接鬧市的掃葉樓,筆墨秀潔,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登樓所見的「奇勝」之景。後文嘆流俗之貴遠賤近,對人有一定啟發性。但總的說來,中期桐城派作家的「記」體散文,不如戴、方、劉那樣富有切實的社會內容,因而讀後多少給人以空泛之感,此文也有這種不足。

登掃葉樓記 翻譯

6樓:九月

作品譯文

從我回到江寧後,喜愛上這裡奇麗的山川美景,空閒時曾與朋友登上石頭城,遊歷鍾阜山,在後湖泛舟(遊樂)。南面遠至芙蓉山、天闕山諸峰,北面攀上燕子磯俯看急流洶湧的江流。

我認為江寧一帶的奇麗的山水,都在這裡了。(因此)有朋友邀請我(遊覽江寧一帶),就感到厭倦了,想放棄這裡而到其他(遠處)遊覽。

但是,在四望磯上有掃葉樓,離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從未去過。辛酉年秋天,金壇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訪我,說起掃葉樓,於是兩人便一同去那裡。

這座樓建在(四望磯的)小山之頂,(山上)土淨石秀,(小樓)傍大樹茂密,山風西面吹來,落葉紛紛,(滿地的)青黃兩色的葉子堆疊交雜,絢爛得像一幅織綿。

等到(我們)向上登上(掃葉樓),(放眼看去),這裡近接城區市井,遠連江心小島;雲煙繚繞的村舍,沙灘邊的水鳥,江中的風帆,(這些)幽深而曠遠、瑰麗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現在案頭席邊。即使是以前所認為的奇異美景,又怎能超過這裡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歡追求遠離自己的東西,而遺棄眼前的事物。這大概是遠離的東西,獲得它一定很艱難,則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沒有什麼可獲得的,也不在意;在身邊的東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則把它看得很輕,即便會有所獲得,也不當回事。

我的見識,自認為還能遠離世俗(高於一般人),卻也不能知道奇麗景觀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厭倦近處的美景而想遠遊的地步,(由此而看),那麼我平生的行事中與此相類似的情況,**能計算得盡啊!

雖然如此,(但這一次)因王君來訪而使我沒有最終失去近處的美景,這就是古人把對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7樓:匿名使用者

自予歸江寧[2],愛其山川奇勝,間嘗與客登石頭[3],歷鍾阜[4],泛舟於後湖[5],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燕子磯[6],以俯觀江流之猛壯。以為江寧奇勝,盡於是矣。或有邀予登覽者,輒厭倦,思舍是而他遊。

而四望有掃葉樓,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壇王中子訪予於家[8],語及,因相攜以往。是樓起於岑山之巔[9],土石秀潔,而旁多大樹,山風西來,落木齊下[10],堆黃疊青,豔若綺繡。

及其上登,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11],煙村雲舍,沙鳥風帆,幽曠瑰奇,畢呈於几席。雖鄉之所謂奇勝[12],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鶩遠而遺近。蓋遠則其至必難,視之先重,雖無得而不暇知矣[13];近則其至必易,視之先輕,雖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見,每自謂差遠流俗[14],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15],至厭倦思欲遠遊,則其生平行事之類乎是者,可勝計哉!

雖然,得王君而予不終誤矣,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

註釋:[1]掃葉樓:在今南京市清涼山,清初,明朝遺老龔賢自號掃葉僧居此,因得名,後曾改為僧院,現為清涼山名勝之一。

[2]江寧,即今南京市。

[3]石頭,即石頭山。清涼山一名石頭山。

[4]鍾阜:即鐘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城東。

[5]後湖:南京玄武湖一名湖,在南京城東北玄武門外。

[6]燕子磯:在南京東北郊長江邊,磯頭屹立江岸,三面懸絕,宛如飛燕。登磯俯視,勢及險峻。

[7]辛酉:嘉慶六年(1801)。

[8]金壇:縣名,在江蘇省西南部。

[9]岑山:小山。

[10]落木:落葉。

[11]挹(yì邑):牽孔,引伸為接連。

[12]鄉:向,先前。

[13]不暇知:顧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4]差遠流俗:尚能遠商流俗。差:尚。

[15]顧:卻,反而。

此文寫近接鬧市的掃葉樓,筆墨秀潔,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登樓所見的「奇勝」之景。後文嘆流俗之貴遠賤近,對人有一定啟發性。但總的說來,中期桐城派作家的「記」體散文,不如戴、方、劉那樣富有切實的社會內容,因而讀後多少給人以空泛之感,此文也有這種不足。

8樓:煙烴

登掃葉樓記[1]·(清)管同 自予歸江寧[2],愛其山川奇勝,間嘗與客登石頭[3],歷鍾阜[4],泛舟於後湖[5],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燕子磯[6],以俯觀江流之猛壯。以為江寧奇勝,盡於是矣。或有邀予登覽者,輒厭倦,思舍是而他遊。

而四望有掃葉樓,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壇王中子訪予於家[8],語及,因相攜以往。是樓起於岑山之巔[9],土石秀潔,而旁多大樹,山風西來,落木齊下[10],堆黃疊青,豔若綺繡。

及其上登,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11],煙村雲舍,沙鳥風帆,幽曠瑰奇,畢呈於几席。雖鄉之所謂奇勝[12],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鶩遠而遺近。

蓋遠則其至必難,視之先重,雖無得而不暇知矣[13];近則其至必易,視之先輕,雖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見,每自謂差遠流俗[14],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15],至厭倦思欲遠遊,則其生平行事之類乎是者,可勝計哉!雖然,得王君而予不終誤矣,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

閱讀下文,完成後面題目。(12分)登掃葉樓記[清]管 同自予歸江寧,愛其山川奇勝, 間嘗與客登石頭 ① ,

登鸛雀樓的作者,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

王之渙 登鸛雀樓 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一作朱斌 的詩作。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 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登岳陽樓反映了作者的什麼風格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現在 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首聯借 昔 今 二字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了基礎。杜甫少時就有壯遊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東遊吳越,後北遊齊趙。岳陽樓是千古名勝,詩人早有盡興一遊的夙願,無奈戰亂頻仍,身世漂盪,難以如願。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