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問題求達人,求物理達人解釋正確答案

2023-02-15 15:00:06 字數 4508 閱讀 5574

1樓:匿名使用者

雪橇在兩種情況下加速的都是由動摩擦力產生,由牛頓第二定律知加速度都是a=ug ,因為初速度相等,所以停下來的時間和路程都相同比值都為1:1。這題主要注意的是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不管雪橇有多少長度在瀝青馬路上,動摩擦力都不變。

2樓:肆肆叄叄

如果把雪橇的每段長度所受的摩擦力都當作相同的話可以用積分來算吧,這是大學內容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你要明白滑動摩擦力f=un,冰上可以當作u=0,在馬路上時雖然u不變,但是隨著雪橇劃上馬路,雪橇對馬路的正壓力n越來越大,而對冰的正壓力越來越小,所以雪橇收到摩擦力越來越大,我們可以用摩擦力做負功來解答這道題。

做出f-s影象,即摩擦力-位移影象,可以知道這是一條由原點開始的直線,第一次的時候由於摩擦力由0開始增加,設雪橇滑動了s1停下,那麼0-s1所圍三角形的面積即為摩擦力所做負功,也就是雪橇的初動能。

第二種情況下,雪橇所受摩擦力應從s1所對應的摩擦力開始計算,設雪橇滑動到s2時停下,這時候s1-s2所圍梯形面積即為摩擦力所做負功,同第一次相等。

我們就可以知道大三角形的面積應該是小三角形的兩倍,所以可以得出兩次減速位移之比為1:√2-1

至於時間之比,我暫時無能為力。

4樓:匿名使用者

動摩擦因數不變,但是雪橇和馬路的接觸面積在第一次是不斷增大的,也即摩擦力和加速度是不斷增大的,而且和位移成正比。

由兩次運動摩擦力做的總功相同,且最大摩擦力相同,畫f-s圖容易得到減速路程之比為2:1。

設雪橇長為l,動摩擦因數為u,則有加速度a=umg(s/l)/m=usg/l,即s''=ks,其中k=ug/l

容易解得s=e^(t/√k),由前,l=s1=2s2,t1=√(ug/l)*ln(l)

t2=√(2s/a2)=√l/ug)

t1:t2=ugln(l)/l

以上計算假設第一次滑行的距離正好為l。

如果按照題目中所說,滑行不到l的一半就停下來,將只能得到第一次的時間和距離都較長,不能得出具體的比例關係。

求物理達人解釋正確答案

5樓:匿名使用者

dφ=bssin(wt)dt=bswcos(wt)=bswcos60=bsw/2,涉及到求導了,我再想想不用求導怎麼解釋。

物理題求解~~請教物理達人啊~~

6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同步衛星即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又稱對地靜止衛星,是執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人造衛星。所謂同步軌道衛星,是指:衛星距離地球的高度約為36000 km,衛星的執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執行軌道為位於地球赤道平面上圓形軌道、執行週期與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相等,即23時56分4秒,衛星在軌道上的繞行速度約為3.

1公里/秒,等於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在地球同步軌道上佈設3顆通訊衛星,即可實現除兩極外的全球通訊。

繞地球運動的衛星的向心力=與地球的吸引力。

7樓:興隆哥

人造衛星繞地球的週期和地球的自轉同步稱為同步衛星。地球同步衛星距赤道的高度約為 36000千米 。若把三顆同步衛星,相隔120°均勻分佈,衛星的直線電波將能覆蓋全球有人居住的絕大部分割槽域(除兩極以外),可構成全球通訊網. 所以要想覆蓋全球無線電通訊,需要3顆同步衛星。

遵循萬有引力定律。

求物理達人推翻我的觀點。

8樓:網友

第二種方法沒道理。任何一個等號寫下去之前都要經過考慮,為什麼可以認為兩邊相等。

你的第二種解法自相矛盾了。

首先,你解電流的時候,用了8:2=12:x,這裡為什麼可以寫等號?

因為你已經認為了不同電壓下電阻相等(等號兩邊分別是電阻),而且你這裡認為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這也再一次說明你已經接受了電阻不變這個前提)。

第二,你解電阻的時候,用了8:4=12:y,這裡為什麼可以寫等號?

因為你已經認為了不同電壓下電流相等(等號兩邊分別是電流),而且你這裡認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也再一次說明你已經接受了電流不變這個前提)。

於是,你先認為電阻不變然後求出電流,然後又認為電流不變求出電阻。我們先拋開究竟是電流不變還是電阻不變,你這樣求本來就是矛盾的!你自能認為一個不變求出另外一個(其實這也是錯的,為什麼不是兩個都變呢?

)。最後,由於我們已經知道了電阻不變,所以我們就用電阻不變做前提來做。這個是前提,要先承認,才能解題。

9樓:黃天增

兩種解法都不對。

兩端電壓增大12v與兩端電壓增大到12v意思是不同的。兩端電壓增大12v就是在原來電壓8v的基礎上加上12v,共20v.這樣計算的結果應該是電流為i=u/r=20/4=5a.

電阻不變,仍為4歐。(切記電阻跟電壓無關!)

10樓:錘夭三

因為電阻只於材料 長度和橫截面積有關 所以方法二是錯誤的 第一種方法是真確的。

11樓:小問

一般問題都是預設電阻不變的,所以第一種解法是對的。

不過應該是i=5a,r=4歐(兩端電壓增大12v時)電壓是12+8=20v

如果電阻是變動的,你的題還要差條件。至少還要知道一個狀態的電壓、電流、電阻計算電阻變化係數。

12樓:餘音繚繞

哥哥,你在把玩電阻嗎?

同一個電路,你把端電壓從8v升到12v,你認為電路里的電流還是不變?!

一節乾電池,你左手捉住正極,右手捉住負極,流經人的電流小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如果你把電池換成家用電線的火線和零線再試試?電壓提高,電流是不一樣的!!!

13樓:偶是轉運珠

第一種解法對 原因是電阻的阻值是恆定的。

第二種解法錯 原因是通過電阻的電流並不是恆定的。

14樓:網友

牢記一點,電阻不會根據電壓變化。

電流會解法 2 求電流 就是利用了電阻不變u/i=r (比跟除一樣,這個理解吧)

因為i不相等 (你也求出來了)

所以求電阻的等式不成立。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8:4=12:y」是什麼意思?

這裡設「x=8/4」是電流。

就是在8v下,該電阻的電流。

當電壓在12v是,電流還是x?

該學學基礎了,另外,電阻在這裡可以看作恆定。

16樓:匿名使用者

解法2(我認為的正確解法):∵當u=8v時i=2a 設u=12v時i為x,∴8:2=12:

x,解出:x=3a 到這裡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一旦確定一個電阻,那麼它是不隨電流和兩端電壓的變化而變化 歐姆定律。

後求電阻r=u/i=8/2=12/3=4歐又設r=y,∵當u=8v時r=4歐,∴8:4=12:y,解出:y=6歐。

其中 8:4=12:y這個等式是不成立的,也是根據歐姆定律固定電阻兩端的電壓與流過固定電阻的電流成正比r=u1/i1=u2/i2

17樓:匿名使用者

---解法2中的「8:2=12:x」成立條件是「電阻不變」;「8:4=12:y」成立條件是「電流不變」。實際上,電阻r是不變的,電流i是變化。

---所以,解法2是錯誤的。解法1是正確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種解法明顯錯誤。

8:4不等於12:y

由於歐姆定律u=ir;所以有第一種解法,而第二種解法的錯誤,正在於u:r在u不同時i不同,所以錯誤。

還有從物質的角度來說,一個物體只要形狀、材料、大小確定了,它的電阻就確定了,因此不存在你這麼麻煩的演算法。

時刻注意歐姆定律。

19樓:匿名使用者

同樣一個物體相同的情況下,他的電阻是不可能改變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有很明顯的錯誤,電阻的大小和電壓電流的大小沒關係。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性質來決定的。第一種方法正確。第二種明顯的錯了,前後兩次的電流不可能相等,所以錯在8:4=12:y

21樓:不知道抑或知道

雖然電阻阻值是和溫度有關,所以某種意義上是和電流的大小有關,但是現階段,除非實驗,所有計算題都預設阻值恆定,不變。

解法1正確。

跪求大學物理達人解析一道物理題,答得好+20分

22樓:太虛夢魘

此題要忽略空氣阻力吧~~,否則沒法求~~

1)由題意得:

汽車飛出時速度v=150km/h=150/ m/s,且與水平夾角為5°

則豎直方向速度v1=vsin5°= m/s水平方向速度v2=vcos5°=所以飛出時豎直方向上升的高度h』=v1^2/2g=0.

66m則最高點距離河面高度h=h+h』=汽車上升的時間t1=v1/g=汽車飛行總時間t=s/v2=57/41.

51=所以汽車從最高點下落時間t2=t-t1=則下降高度h'=1/2gt2^2=5.

1m由此得出西岸木橋橋面和起飛點的高度差。

△h=h'-h『= 即下降高度-上升高度,畫個圖很容易看出)

電腦螢幕問題求達人

黑屏的常見原因是 一,供電晶片損壞,二,記憶體問題,三是,bga 顯示卡。南北橋 封裝晶片虛焊損壞導致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屏暗故障,好多都認為是黑屏現象。首先要確定是是真黑屏還是偽黑屏 就是螢幕背光沒有了,仔細看還能看到螢幕的字,用手電照著看 如果是偽黑屏一般是燈管壞了,需要換燈管了。如果真黑屏 多是...

求達人回答下列問題

1全部1.表現了一位因心上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2.表達了詩人見到秋色蕭索 而產生的思鄉之情3.作者利用 日晚倦梳頭 和 欲語淚先流 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表現了自己內心的濃重哀愁。這哀愁濃重到使她無心梳妝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觸控 4.親射虎 表達了作者的壯志雄心 5.6...

求物理高手解釋

這個題可以先使用整體法 也就是把a和b當做一個整體,一個物體放在光滑的斜面上,將重力分解,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即重力的下滑分力f mgsin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 ma,a gsin 所以a正確。接著使用隔離法,我們可以分析a b中的任意一個。假設分析a,a受到重力,繩子拉力t,還有斜面支援力,將重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