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名
五代南唐時,官府在端、歙議置硯務,挑選工藝水平高的人,授給他九品官職,每月發隱態給薪水,稱為硯務官,每年負責為官府製造一定數量的石硯。同時在其他各地可以開採硯石的地方也盡從殷墟發現的甲骨刻辭來看,除刻字以外,還有用毛筆朱書或墨書的。有的甲骨上還殘留著朱書、墨書的痕跡。
那麼朱和墨的研磨也是一定有工具的。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
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了。
目前所見最早的古硯是湖北雲夢睡虎地正攜緩秦墓出土的一方戰國墨硯。硯和研墨石都是用鵝卵石的原形打磨製成的。硯和研石上面都有使用的痕跡和墨跡。
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這段時期內,我們的先祖對硯的形制、品質進行了不懈的改進,除一般石硯外,還出現了陶硯、銅硯、漆硯等。舉模。
目前所知,直到漢代發明了以松煙為主的人工手捏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儘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解放以後,各地不斷發現漢代的硯,說明漢代已普遍使用硯了。1955年在洛陽一漢墓中發現漢石硯,為圓形三足,同時並發現一研石放在硯上。1956年安徽太和縣多處發現漢圓形三足石硯。
而此種圓形石硯,亦見於漢墓壁畫中。由此可以得一概念,西漢末至東漢石硯,多為圓形、三足、平面、有蓋,並有簡單的刻劃花紋。力開採,因此石硯的產量日益增多。
2樓:熙熙
和搭中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照此說法,硯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實際上來說,它卻居領銜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寶硯為首」的說法。
硯之所以在實際上成了文房四寶之首,主要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
古代並沒有特製的硯,凡是可以研墨的東西,如石塊、蚌殼、瓦片、磚頭之類都可以作硯使用。後來有了石制的硯,所以硯字從「石」旁。又因硯是從「研」的意義枝盯生出來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見」作音符。
漢劉熙《釋名》解釋「硯」字,說:「硯,研也,研墨以和儒也。」許慎《說文》說:
硯,石滑也。」「滑」字訓作「利」字意,亦與研、磨同義。清人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裡進一步清楚地解說道:
字之本義,謂石滑不澀。今人研磨者曰:硯。
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把硯解釋為研磨的喚山工具。
3樓:花開50491液止
硯又叫硯瓦,現在北方有的地方還保留這種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為有的是陶製得名。北京人叫硯臺,是因為形狀像臺。現在「硯臺」已成了硯在全國的通稱。
硯究竟起於何時,仍無無明確的結論。「硯與文字同興,予黃帝之代也」 。文房四譜》上說:
從前黃帝得玉一紐,將其治成墨海,並在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橡讓汪硯』。」這也許滑御就是最早的硯和它的銘。
又有人根據山東曲阜孔廟的石硯,說是孔子用過的,甚梁仔至說孔子是硯的創始人。
唐代的硯有什麼特點?
4樓:北京創典文化
唐代開始講究制硯的石材。這時由於制墨技術的進步,墨錠作得很堅緻,從而要求硯石具有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硯,如肆弊表面粗糙則易傷筆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於發墨,故硯石須兼備堅硬、細膩易發墨等特點。
根據這些標準,唐代選擇了廣東肇慶所產端溪石制硯。端硯石質優美,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
唐國史補》稱:天下人不分貴賤,都在用端溪紫石硯。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出土一方唐代風字形端硯。
現藏廣州市博物館,是唐代端硯的實物例證,此硯樸素無文,不事雕琢,應是唐代前期的作品。
到唐代後期,硯形的製作日趨精美。皮日休詠端硯詩句稱:「樣如金蹙小能輕,徽潤將融紫石英。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
可見這時端硯上已雕刻出各種圖形。除端溪石外,安兆雹悉族乎徽婺源的歙溪石,也於開元年間開始開採。此外,唐代還製成了澄泥硯,以山西絳州的產品最著名,澄泥硯常製成風字形,也有製成龜形的,硯蓋呈龜背甲狀,別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魯、洮等石材所制之硯已為書家普遍採用。形式除長方形的抄手硯外,還有各種象形硯以及特製的蘭亭硯、石渠硯、雜形硯等。此時已注重石材的紋理美,端硯則貴其石眼,如鴝鵒眼、鸚哥眼、鳳眼等。
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北宋百一硯,有一百零一顆圓形石眼,為硯中瑰寶。宋硯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獻資料也有宋代公尺芾撰寫的中國最早的一部《硯史》。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鬥勝,各臻其妙。還有儲存天然石質樸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
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隨歷史的演進,現代硯的形制也各具特色,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現在我國硯產地以廣東肇慶、安徽、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主,都具有硯石細膩、雕刻精美、發墨快、不損筆、不易乾涸和易於洗滌等優點。
藝人們都是經驗豐富,他們往往因材施藝,充分利用硯石的各種天然形態、色汗紋理、透明石眼,巧於雕成各式硯臺,風格清雋高雅,堪稱文房之寶。
唐代端硯的源起與成名是怎樣的?
5樓:北京創典文化
唐代開始講究制硯的石材。這時由於制墨技術的進步,墨錠做得很堅緻,從而要求硯石具有較強的硬度。以硬石制硯,如表面粗糙則易傷筆毫,如表面太逗談橋滑又不利於發墨,故硯石須兼備堅硬、細膩易發墨等特點。
根據這些標準,唐代選擇了廣東肇慶所產端溪石制硯。端硯石質堅實,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
端硯特點是紋彩豐富,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
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士們窮其辭藻,把侍吵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
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鶴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鴨鴿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
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岩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一般總體上將端石的石眼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又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山猛在1釐公尺以上為最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端硯之所以為歷代文人所喜愛,除了它具有許多天然特點外,還在於制硯藝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這些藝人們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在硯石上雕刻了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梅蘭菊竹等影象,爭奇鬥勝,變化萬千,將端硯的實用和欣賞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精美手工藝品。
宋代硯業有著怎樣的發展?
6樓:北京創典文化
宋代是硯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宋代有重文輕武的風尚,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人們對硯的需求大大增加,不僅僅停留在實用上,而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唐代製作硯有哪些特點?
7樓:北京創典文化
唐代選擇了廣東肇慶所產端溪石制硯。端硯石質堅實,神薯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端硯特點是紋彩豐富,端硯巧瞎型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孝猜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
唐代出現了哪些聞名天下的硯臺?
8樓:北京創典文化
唐代,出現許多聞名天下的硯臺。除端硯,還有歙硯、澄泥硯、易硯等眾多名硯。歙硯的石料取自於江西婺源龍尾山一帶的溪澗中,所以又稱之為龍尾硯。
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幹,滌之立淨。自唐以來,歙硯一直保持名硯地位。
南宋端硯特點和收藏價值
9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這個應該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關於收藏品的收藏價值已經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
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資訊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公升趨勢。
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30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日漸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鉅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經濟的發達,湧現了一大批書畫鑑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收藏品不僅是財富、更是品位、修養、以及地位的象徵。尤其是近年來眾多企業參與收藏,充分展示現代企業的層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戰中永遠成為大眾關注的物件。
收藏在改變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公升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果說,藏品之於內府,不過是眾多國家財產中一部分而已;而對於私人收藏家來說,每一件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每一件藏品的各個細節:
色調、神韻都瞭然於胸,而且熟知關於它的故事和傳奇。它的得與失、來與去、聚與散都與你息息相關。
因此,說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備理性的經濟頭腦的同時,還要有很好的藝術的修養。收藏者在收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培養成理性和感性結合得相當和諧的現代人。
至於估價,通過幾張**或者描述這裡無法給你準確的評定,即使給出**也未必準確,而且即便說出來您也未必相信。所以對於真偽和估價建議找行家現場評定。
以上供你參考吧~希望能幫上點忙~~望你~)
五代十國時期的名人,五代十國的名人
張承業 康君立 鄭買嗣 王建 楊行密 朱溫 劉守光 楊師厚 敬翔毋乙 馬殷 李茂貞 高季興 王衍 王審知 徐溫 鄭遨 李嗣源劉隱 郭崇韜 孔謙 景進 豆盧革 馮道 孟知祥 李存瑁 朱友貞魏仁浦 薛元賞 仇士良 範質 張全義 崔胤 錢鏐 任寰 王晏球楊幹貞 荊浩 安重誨 趙在禮 劉昫 錢元瓘 李昪 徐...
請問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統治者和十國的統治者是什麼關係呢?能
不太正確。具體情況很複雜,在之前的歷史上還沒有可以類比的情況。五代,就是指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這五個政權大概的範圍都是在傳統的中原地區,被周邊其餘割據政權較為普遍的承認 同時時間上是彼此相承的。故而在史學家整理歷史的時候,就以這五個政權為主軸,將這個時代命名為五代。十國有兩種含義,一個是確...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特點。簡答題
五代,中原地區的戰亂,並沒有使得寺廟壁畫的創作陷入停頓,但是風格都依託於吳道子的風範之下。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則將唐人的水墨法大大發展了,出現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人物肖像畫 宗教畫和仕女畫都有名手出現,皆從前代的吳道子和周昉等處脫胎。在山水畫上,則出現了與北方相異的江南山水畫派,它的開創者時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