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科舉考試中的探花是前三名裡最帥的嗎?

2025-04-18 04:10:24 字數 6072 閱讀 8985

1樓:拉布拉斯不變換

科舉中的探花和長得帥不帥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探花的由來不是和人的外貌相聯絡的。

2樓:今天也愛娛樂

一般來說,是的。其實前三甲長相都很不錯,如果長相醜陋,是不得天子青睞的。而探花,則是其中最搶眼的。

3樓:阿公尺巴

我認為前三名裡狀元才是最帥的,因為狀元才是第一名,比探花更加有才。

科舉考試中第幾名是探花?

4樓:小鵬帶你學人文哦

古代學歷等級排序是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又有國家特考,第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歲貢。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

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裡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

科舉考試的等級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童生凡應考生員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科舉考試探花是第幾名

5樓:

在考試過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掌握答題進度,避免因時間不足而影響答題質量。在開始答題之前,要仔細閱讀題目,理解題目意思,確定問題的關鍵點。在填寫或選擇答案時,要認真核對答案是否準確無誤。

尤其是填空題、計算題和選擇題,應該反覆核對計算過程和答案。在考試中,需要嚴格遵守考試規則,避免作弊、抄襲等wei反考試紀律的行為。在考試中,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或心態失衡,更不能因緊張而影響發揮。

在考試前要做好充分準備,遵守考試規則,認真答題,保持冷靜。

親親您好,很高告仿興為您解答☺️☺科舉考試探花鬧友做是第三名。是中液衡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

拓展相關:提前熟悉考試的時間、地點、內容以及考試規則等資訊,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複習、整理筆記等。在考試過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掌握答題進度,避免因時間不足而影簡知明響答題質量。

在開始答題之前,要仔細閱讀題目,理解題目意思,確定問題的關鍵點。在填寫或選擇答案時,要認真核對答案是否準確無誤。尤其是填空題、計算題和選擇題,應該猛昌反覆核對計算過程和答案。

在考試中,需要嚴格遵守考試規則,避免作弊、抄襲等wei反考試紀律的行為。在考試中,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或心態失衡,更不能攔告因緊張而影響發揮。在考試前要做好充分準備,遵守考試規則,認真答題,保持冷靜。

歷史上科舉最年輕的狀元、榜眼、探花都是誰?

6樓:網友

最年輕的狀元:莫宣卿。唐宣宗大中五年(西元851年),封川縣文德鄉(屬現在封開縣)出了個「嶺南首魁狀元」。

中國科舉歷史最年輕的進士之一:朱珪。

最年輕的秀才:張居正,12歲中秀才。

歷史上連中三元者共有15位。

唐:2人,崔元翰、張又新。

宋:6人,孫何、王曾、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1人,孟宗獻獻。

元:1人,王崇哲。

明:2人,黃觀、商輅。

清:3人,王玉壁、錢檠、陳繼昌。

7樓:網友

歷史上連中三元者共有15位。

唐:2人,崔元翰、張又新。

宋:6人,孫何、王曾、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1人,孟宗獻獻。

元:1人,王崇哲。

明:2人,黃觀、商輅。

清:3人,王玉壁、錢檠、陳繼昌。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根據專家考證:唐宣宗大中五年(西元851年),封川縣文德鄉(屬現在封開縣)出了個「嶺南首魁狀元」,也是我國科舉制度時代最年輕的狀元莫宣卿,高中時只有17歲。宣宗皇帝大喜過望,設宴並賜詩:

南方遠地產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萊。神鯉跳翻三尺浪,皇都驚震一聲雷。」並賜錦衣一件以彰榮耀。

莫宣卿,幼家貧,父早喪,聰明勤奮。七歲便會吟詩,少年時即以「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莫俊天下有,誰能佐聖君。」一詩聞名鄉里。

也有其他兩位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

中國科舉歷史最年輕的進士之一:朱珪。

最年輕的秀才:張居正,12歲中秀才。

最年輕的舉人:楊廷和,13歲中舉人。

8樓:網友

最年輕的榜眼應該是秦損,九個月的時候中的榜眼。

9樓:漆水清夢

周瑜十三歲當都督,甘羅十二歲當宰相。

為什麼科舉考試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0樓:手機使用者

探花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

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榜眼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其名始於北宋初。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

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狀元,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乙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

11樓:匿名使用者

今天是莘莘學子寒窗苦讀結碩果的日子,為他們祝福,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夢想成真,意隨人願,成為國家的棟樑。

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元」為「頭乙個,第一」之意)。

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頭雖然也是指狀元,但已不算正式名詞了。

唐朝沒有榜眼之說,此時的探花郎也只是個與宴遊活動相關的戲稱。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則分列其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兩隻眼睛,所以稱作榜眼。

北宋時的陳若拙沒有文才卻中得第二名,被時人嘲笑為「瞎榜」。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探花,於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專名。因此可以說,科舉考試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最終成於南宋。

12樓:公****高分寶典

人文常識: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第三名怎麼稱呼?狀元、榜眼還是探花。

13樓:柚子

科舉考試一甲三名,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狀元、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

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後由**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曲江以示祝賀。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杏園宴」。宴會開始前在今科進士中選年少俊美者乘馬採花,以助喜慶,遂稱為「探花郎」。

1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有個 名吧 想第一 第二 第三。

古代科舉中為什麼探花一定要長得好看的?

15樓:丙揤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

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代進士及第。

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

遍遊名園,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

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

中也記載:「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共醵罰錢奏宴局,什物皆請同年分掌,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由此可見「探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

最初是指及第慶典活動中的兩位年輕進士。所以說,當時所謂「探花郎」,主要含義並不是專指第三名。

例如:翁承贊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崔諤榜進士第四人。(見孫映奎《唐才子傳校注》

及〔宋〕王邁《癯軒集》)仍然被選為「探花使」,沿襲著從進士中挑選年輕貌美的人為沿街探花郎的傳統。他在《擢探花使三首》

詩中寫道:「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

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衣惹得牡丹香。

流露出了自己當選探花郎的喜悅。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科舉制度。

在宋朝趨於完備。宋朝在「探花」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江西豐城。

黃氏家譜載:北宋徽宗。

宣和三年(1121年),黃彥正為進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榮登同榜進士。宋徽宗對其家人大加讚賞。

曾賜詩一首:「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千里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

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詞已開始專指第三人。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多大官?為啥中探花的人,比狀元還激動

16樓:吃瓜群眾

在古代,對於讀書人來說,未來最有出息的一條路就是當官。因此,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人生當中必不可缺少、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科舉考試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其中殿試為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把關。

在殿試中,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也就是大家說的前三甲。他們的命運此時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榮譽和地位也瞬間飆公升。這是當時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以這樣說,能考上這三名的書生,必定是前途無量,都可能是未來的朝廷棟樑之才。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科舉的體制分成6級,要想在朝中任職,舉人是最低門檻。狀元、榜眼、探花已是進士出身,直接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當大官。

但一開始也要從7 8品的小官開始做起。放到現在來說,他們就類似於現代的**辦公廳預備成員,先進入 社會 底層經過學習,有了豐富經驗,以及做出一定成績以後,就能到各個地方去出任省級的重要職位。

那麼,我們在一些古裝電視劇集會看見,有些人明明只中了乙個探花,只是第3名,為啥他看起來,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和激動。這是為什麼?能被選為探花的要求,還有一點特別。

除了才華之外,那就是要長得好看,看來古代也是乙個看臉的時代。

也許探花在才華上可能沒有狀元優秀,但是從外貌上來說,他絕對是考生當中的佼佼者,是乙個美男子。另外,此人是皇上欽點的帥哥,在未來的日子裡,文貌雙全的探花在官運上,也很有可能會超過狀元。總而言之,讀書還是對當時和現在的人們有著很多的益處,還能改變乙個人一生的命運。

說起探花,為何要選長得好看的男子,還要從唐朝開始說起。當時,在開榜以後,正好是春天,大家在辦宴會祝賀考生們取得了好的成績,其中的狀元自然是風光無比,宴會中還有乙個 遊戲 環節,就是「折花送狀元」。要挑選2個長得帥氣的進士作為「探花郎」,將杏園中的鮮花摘取給對方。

被挑選者,自然是大家公認的美男子,如果你被挑中,那能不興高采烈嘛。

從南宋開始,科舉考試的第三名就被稱「探花」,再到明清時,第三名的探花人選,不僅要有才能,還需要長得很好看。說明古人無論在哪方面,對美的要求也在變得越來越高了,也可以看出人們的審美一直都在進步。

吳三桂在歷史上怎麼死的

吳三桂 1612 1678 明末遼東總兵 清初藩王。原籍徽州,由高郵流寓關東,為遼東 今遼寧遼陽 籍人。字長白,一字月所。父吳驤任參將軍職,後任京營中軍都督。舅祖大壽為遼東總兵,後降清。認總監高起潛為義父。崇禎末,受命出鎮,任寧遠總兵。在京城得名妓陳圓圓 一作沅沅 納為愛妾。崇禎十七年 1644 李...

歷史上的貂蟬是真實存在的嗎,貂蟬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歷史上確實是有這個人物的,只不過名字不叫貂蟬而已,所以貂蟬才成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美女。歷史上關於貂蟬的人物有以下四種 其一,王允的歌妓。王允,東漢太原祁縣 今屬山西 人,字子師。初為郡吏,靈帝時,任豫州刺史,獻帝登基後任司徒。王允為了剷除董卓,想用美人計來達到目的。於是他想到了貂蟬,王允對她說明了其...

子虞在歷史上是誰,影中的子虞在歷史上是誰

在 影 中子虞是沛國的大都督,並且足智多謀,此人的原型正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大都督 周瑜。影 的故模旅事是根據朱蘇進的 三國 荊州 改編而成,影片中的子虞與周瑜的形象基本可以對應起來。周瑜 年 年 字公伏豎瑾。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周瑜身體強壯而且有姿貌 精通音律,江缺碼大東有 曲有誤,周郎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