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南光臨
相同方面主要有三點:(1)都視中庸之道為最高的德行與至善;(2) 都意識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體的道德評價與道德行為的統一體,分別認為中道是種相對中道與權變時中;(3) 都意識到了中庸之道所內涵的辯證法。
思想,尋求一種「德性之中」與「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1) 亞里斯多德。
的中庸思想則相對具有較濃的人性意味,可說是種性情中庸;(2) 經驗德性論與先驗。
人性論的區別。亞里斯多德認為中道德性並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後天的行為習慣中形成獲得的,所以,要想實現好的德性,實現中道,就得注重習慣的作用,在日常行為中積累達到。孔子則認為作為一種至德中庸實際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與實現,是先天地內在於人自身的,是人生來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過個人自身的不斷修養就能逐漸體認自身本有的德性,從而實現中庸之道。
3) 德性自願與道德自覺的區別。亞里斯多德認為,中道是種自願的德性,只有行為主體的自願行為才可能稱得上是種德性,強調意志自由在實現中道過程中的 然後我想補充亞里斯多德的中庸是建立在中產階級。
的基礎上,平衡了普通平民與政治寡頭。
之間的矛盾,是一種政體觀。
2樓:網友
1.中庸:據朱熹注,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為常行之禮。
2.天:此處「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蘊,也有形而上的哲學內涵。命:賦予。
3.率性:遵循天性。道:本意為路,這裡引申為規律。
4.修道之謂教:指根據道的原則來施行自身的修養。修,整治。教,教化。
5.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6.不聞:指聽不到的事情。
7.莫:沒有什麼比…更…。見(xiàn):通「現」,顯現。隱:隱蔽,暗處。
8.獨:獨處。
9.發:發動,顯現。
10.中:不偏不倚。
11.中(zhòng)節:符合法度。
12.和:指情緒平正,無乖戾之氣。
13.大本:最高的根源,即天命之性。
14.達道:通途,通達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則。
15.致:達成。
3樓:敵條
都視中庸之道為最高的德行與至善,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庸亦即君子之道。
中庸的道是什麼?
4樓:網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猜帶蔽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行瞎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穗州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第二十章》譯文:
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
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中庸中道的意思
5樓:來日方長
意思是: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
出處:《中庸》
中庸》精選: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落車同軌蘆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翻譯:偉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
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聖人出現後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
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
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陪宴鄭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接受,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上「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蠢但又只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卻要恢復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難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議論禮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
現在普天落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理觀念統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輕易制禮作樂,雖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輕易制禮作樂。孔子說:
我解說夏祥乎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
我學習殷朝的禮法,僅僅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
中庸之道的中是什麼意思?
6樓:公尺格說娛樂
意思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山襲搜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出自——戰國時期子思《中庸》。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逗歷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什麼叫中庸之道?
7樓:月似當時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
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為,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這是為人性中合理的慾望和需求正名。慾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乙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什麼叫做中庸之道?
8樓:阡陌上花開
例:許衡不食梨、宰相肚裡能撐船。
許衡曾經在盛夏時經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於行走路途遙遠,天氣又熱)十分口中譽渴,路上有一棵梨樹,眾人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吃,許衡獨自端正地坐在樹下,安然如常。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吃),(許衡)說:「不是自己擁有的卻摘取它,不可以。
那人說:「現在時局混亂,這棵梨樹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許衡)說:
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難道凱野也沒有主人嗎?別人丟失的,(即使)一絲一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有教養的人家的)庭院裡有果樹,當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時,(有教養的)小孩經過它,也不斜著眼看就離去。
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這樣「。
元世祖想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以自己有病(為理由)辭謝了。許衡去世後,四方有學之士都來聚集(靈前)痛哭,也有遠從數千裡外趕來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賜諡號為「文正」。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
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
至誠儘性:至誠儘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
可以根據具體的點去找相關事例。
擴充套件資料: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賣孫段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什麼是中庸之道?
9樓:大漢帝國漢武帝
意思是: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作品出處:《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精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
中庸裡的名言,中庸的名句是什麼?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釋義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隱蔽的地方就越容易顯露,越細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顯。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乙個人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中庸思想指的是什麼?古代的中庸思想對我們當代人的學習,人生,工作為人處事等有什麼實際的指導意義
中庸思想,就是秉持不偏不倚,不主張突出又不甘於墮落的價值觀,我覺得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生活等教導我們要踏實,不驕不躁 中國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實講究的就是 合適 就是 剛剛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類中的第一類和末一等都是極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優越性。所以,居於怯懦與魯莽之間才是奮勇有為 吝嗇與奢侈...
領導說某員工很中庸,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內涵是什麼
如果領導通孔孟之道則意指員工有方有圓方是規矩圓是變通指員工懂規矩會變通,如果領導知孔孟之道則指員工兩邊不得罪人,倚中而行說白了騎牆派,如果領導只聽過孔孟則說員工正中平庸,能力不突出性格太溫和沒太大幹勁承擔不了太大責任,亦不會無所事事!中庸之道的內涵是什麼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從中調和的處世方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