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蓉淼經驗之窗
是因為孔子說第1次思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壞處,第2次思考別人會怎麼看自己,就能夠好好想清楚。
2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孔子認為兩次就能夠理解到意義了,而且不會覺得很煩躁,如果是三次的話,可能會讓人放棄學習。
3樓:嘉咪學姐
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到盡善盡美的,並且當時的季文子是乙個非常謹慎的人,所以沒有必要思考太多。
論語第三篇 學而第三則
4樓:夢之緣文化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傅佩榮譯文。
譯文:孔子說:「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這種人是很少有真誠心意的。」
心得:很會說話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能說會道,八面玲瓏,察言觀色,曲意逢承,因為心思都放在瞭如何「說」上,自然沒空留意從心而發,缺少真誠。
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仁」從來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孔子認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標準, 是人與敬廳人之間相處的道理,當然應該出自本心和善意。「巧言令色」用美妙的語言,熱絡的表情無非是想掩耐稿神蓋其真正的意圖,謀取私利或另有企圖,都是些無法光明正大表達出來的意圖吧。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在智者面前,「巧言令色」就等於有所圖謀,需小心防備。所以孔子又說:「巧言亂德」。
我們求「仁」之人,擇善而行,真誠待人。不去做「巧言令色的人」的人,更要能識別、提防這樣的人,讓「巧言令色」者沒有市場,遠離身側。
昌虧 2016年3月13日。
【論語】學而篇第二句
5樓:新東都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解釋】「有子曰」這個有子不是有乙個……子,而是孔子的學生、孔門十二哲之一【有若】。據說【有若】長得很像孔子,德行學問都好,很得孔門後學的尊敬,清朝乾隆年間增封配享孔廟。
其」這裡是代詞,可以解釋成「ta 的」或「乙個人的」
也」虛詞,表示肯定的判斷,例如:孔子,魯人也。
孝弟」「孝」指孝順長輩;「弟」通假「悌」,敬愛比自己年長的同輩。
鮮」讀第三聲(顯),意思是「少」
未之有」意思是「未有之」就是沒有發生。
務」是「努力」的意思。
本」就是「根本」或「出發點」
道」,出發點對了,根本樹立了,做事得方法,途徑等等(道)自然就有了。
為仁」實行仁愛。
大意】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如果乙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那他冒犯上級的概率就很少。不會冒犯上級的人去造反的概率就更少了。君子做事情,要致力於出發點,出發點對了、方向確立了,辦法和途徑等等就會跟著產生。
所以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應該是實行仁愛的基礎吧。
延伸學習】重點【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乙個家庭要和睦,上慈下孝是基本的倫理。上不慈下不孝家庭就亂了。
慈」很容易,「孝」卻不易。世上的慈父慈母很多,但真正的孝子孝女卻很少。因為「慈」是本能,而「孝」卻不是。
物種延綿的必需是造物主賦予一切生物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這種本能更加強烈。但是造物主沒有賦予疼愛父母的本能,因為這對物種的延綿沒有影響。
在本能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沒有區別,有區別的是,人除了本能還有理性。人構築了社會並且生活在社會中,懂得只有社會好個人才會好。家庭是社會的單細胞,要建設好社會,必須先建設好和美的家庭,建設和美的家庭就必須上慈下孝。
人除了本能、理性還有靈性,懂得敬畏、懂得感恩,知道乙個人的生命源自於父母,成長的過程也離不開父母的養育。才會敬畏父母、感激父母、孝順父母。
結尾】這一句其實也是在說我們平時的微小習慣,日積月累再小的事也能堆成乙個雪球。假設乙個人每天除了逛街,打遊戲就是睡覺,完全不學習,多年後的自己基本是停滯的。如果每天可以抽出乙個小時讀書、健身,只要時間夠長,那變化也一定很大。
有句俗語說:己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屋。是的,怎麼能指望那些連自己身邊的一些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處理好國家(工作、生活的)大事呢?
三思而後行名人事例
1 越王勾踐 臥薪嚐膽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世代為仇。有次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並答應了吳王的苛刻要求 要越王去吳國侍候吳王,勾踐來到吳國,小心謹慎地侍候吳王,三年後才被釋放回國。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勵,鍛鍊鬥志,睡的是柴草,飯前睡前都要嘗一嘗苦膽,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復國計劃。不出十年,越國終於...
「三思而後行」的「三思」是指的什麼
所謂的三思而後行,並不是指三個方面的思考,這裡只是一個數字的羅列,這裡的三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在做一個決定之前,應該反覆的思考深思熟慮之後再下決定。從字面上看是 三 但並非僅指是一定要三個思,這 三 是泛指多思考 善於思考的意思.若如果要說 三思 就是要 思考 三個方面的話,那也不...
孔子說過三思而後行嗎?是跟誰說的
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 想兩次也就可以了。所以正確答案季文子 三思而後行 是誰說的?出自 論語 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 再,斯可矣。再,斯可矣。意思 不同角度 以外,在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譯文 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 想兩次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