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是幾點
1樓:生活常識百事通
午時是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
中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午時為中午11時至下午13時,依據道士的說法,中午太陽當頂,陽氣達到達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動物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地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從不躺著。這樣,午時就屬馬了。
12個時辰的具體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午時是什麼時間?
2樓:樹樹樹袋袋熊
午時指的是11:00-13:00。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乙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給一天內的氣象配了代表詞。如早晨因太陽出來而植物啟動了生長,所以這時辰別名為「木」。
到了中午太陽最旺盛,空氣中、土地裡灼熱,所以時辰別名為「火、金」和「火、土」。
下午5-7點最乾燥,果實糖份最充足,這時辰別名為「金」。到了深夜12點,環境一切冷靜,這時辰別名為「水」。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乙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乙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乙個鐘點叫做「小時」。
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古人的「午時」是幾點鐘?
3樓:生活小達人
通常是指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照嚴格來說,是不要超過正午十二點,過了正午十二點零沒拆一秒就不能吃了。不過有時因環境的關係,不能在正午之前用餐,那至少也要在下午一點以前用完,否則午時全都過了。想持清淨戒最好是發心在正午以前用完,超過時間就不再用。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
這個時間就是在太陽到正中午後,一直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
過午食是破戒:
法苑珠林》雲:"不非時食者,是齋。齋者齊也,謂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斷諸惡具修顫察歷眾善,故名齋也。"
持齋又稱持午,即過午不食。此"午"並非單指中午12點,而是以日照正中為準。因各地經度不同,日中有所差別,每經度時差約為茄搜4分鐘。
古代中午時候叫什麼?
4樓:普通人小靳的生活
中午,又名正午,指二十四小時制的12:00或十二小時制的中午12時,為一天的正中。而中國古代的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午時即為現代二十四小時制的李納11:
00至13:00或十二小時制的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早晨指從天將亮到。
八、九點鐘的一段時間。而中國古代的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辰時即為現代二十四小時制的07:00至09:
00。早晨為一天大鏈之始,往往被視為充滿朝氣的時刻,哪仿沒因此中國古語亦說「一日之計在於晨」。
晚上是指日落後至明天日出前的時刻,在這時份太陽位於地平線下。在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制裡,晚上被劃分為五更,一更為戌時(19:00-21:
00)、二更為亥時(21:00-23:00)、三更為子時(23:
00-01:00)、四更為丑時(01:00-03:
00)、五更為寅時(03:00-05:00)。
戌時是幾點到幾點?戌午時是幾點到幾點鐘?
戌時是指時至時,別稱黃昏。下面詳細介紹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 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 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 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 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乙個時段叫乙個時...
古代人以「刻」為計時單位,「午時三刻」具體是幾點
11點45分。古代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 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 非午初三刻 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 清以後改為1日96刻 說文 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時三...
古代斬首的人,為什麼都要選擇在午時呢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 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 陽氣 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 陰事 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 監斬的 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