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古代指什麼時候,古代「秋」是什麼時間詞?

2021-05-10 21:10:20 字數 4164 閱讀 2369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滕文公下》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意思就是說:

天是最偉大的,而堯能找出它的規律來,老百姓真不知道怎樣讚美他才好。易言之,大概到堯的時候,已發現了四季,已打下了「四分曆」的基礎。從黃帝至堯時古人認識時間關係的過程來看,我國自古以來就發明了人類最先進的歷法「陰陽合曆四分曆」。

《史記•五帝本紀》還說,其時已經是「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用甲骨卜辭整理出來的商代曆法來比較,似尚不能如此完整。大概在那時候掌握一年四季的規律,把農時向群眾宣佈是「天子」的任務,也是在群眾眼中「天子」之所以神聖的原因之一。

因此堯命舜、舜命禹都說:你要掌握住歷數農時啊!

已發現的甲骨卜辭中,尚只見春、秋,未見冬夏。所以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說:「後世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起於春秋以後。

前此恐怕只有兩季……。」陳氏所指,應是專指殷歷而言。因為夏代已用四分曆,殷人則取兩季之法。

至孔子著《春秋》,雖以春秋代表一年,但其內容春夏秋冬皆備。又孔子為殷裔,在政治上用春秋,而曆法上《春秋》則兼用夏、商、週三歷。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起於春秋以後」的說法,值得商榷。

「癸丑,卜、貞。今歲受年,弘吉。才八月,佳王八祀。

」看來年、歲、祀本是相關的三種紀時稱謂。年是指禾稼一度成熟之期(古黃河流域僅一年一熟),祀是指王進行了一輪周祭的計數稱謂。歲,據陳夢家的考證,是指收穫,每一次收穫為一歲。

古代黃河流域,一年有麥、稻二收,故一年兩歲,實即春秋二段。根據古文字研究,陳說可能不錯。所謂歲是指的歲星(大歲)一見的說法,當為後起。

可見以年、以歲、以祀紀時的方法,都是從殷歷發展來的。看來,我國後來曆法的規模,商代已具備其基礎。

《毛詩序》雲:「《載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報社稷也。」

綜上所述,最早出現的秋字代表時候,應該是黃河流域稻收成的時段,其實和現在農曆的秋時差距不大,農曆另名夏曆。

2樓:穰覓雲歧姝

朔:農曆每月初一

望:農曆每月十五日前後

晦: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歲:除夕

春:一年的第一季

秋:一年的第三季

霜:年歲,年歲的代稱。猶言秋

日:白天

旦日:第二天早上,明天早上

翌日:1.指第二天。2明日,明天。

古代「秋」是什麼時間詞?

3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秋後問斬」

《魏其武安侯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名篇。作品敘述了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之間的矛盾鬥爭,既曲折地反映了漢武帝(前140~前86)與其祖母竇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間的鬥爭,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黃老刑名的西漢初期,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西漢中期過渡的複雜激烈的鬥爭。雖然同是外戚貴族,但是竇嬰憑藉赫赫戰功獲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帶關係平步青雲。

竇嬰為人正直、忠於漢室、不貪錢財;田蚡則善於僅術、專橫跋扈、貪婪驕奢。結果因漢武帝依違其間,不主公道,竇嬰遭田蚡陷害,終於在元光五年(前132)十二月(農曆)的最後一天被田蚡殺頭示眾幹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殺竇嬰,是因為按當時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

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我國歷史上,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而關於刑殺與時令的論述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

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西漢中期儒學春秋公羊派大師董仲舒(前179~104)繼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迷信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

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

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

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

九、十、十

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

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

「刑以秋冬」的制度雖然不致耽誤農業生產(秋冬一般為農閒之日),對統治者恣意妄殺起某種緩衝作用,但其政治實質則主要是封建統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殺罰之實,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違抗,讓老百姓俯首貼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統治得以鞏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勢處於緊急狀態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統治階級就不顧一切,而以「斬立決」「決不待時」加以處決。例如,清末,戊戌變法失敗,2023年9月2日,譚嗣同等6名變法維新派人士**。

**的慈禧太后,竟未經提審,就將這6位變法志士於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場處以極刑。

參考資料

秋是古代的什麼 5

4樓:凌紫洛

一是五行屬金,代表戰爭,二是自然中的季節。

5樓:聆聽伊莎貝爾

在大多數士人眼中,秋者

,傷也。如歐陽修在秋聲賦裡說:「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

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故詩歌中多以悲秋立意;但仍有少許放獷豁達之士以樂觀之心面對悲秋之景,眾所周知的便是劉禹錫的」我言秋日勝春朝」

6樓:從啊

秋季的意思吧。但是我覺得表示莊稼收穫。

午是指什麼時候?

7樓:中公教育

十二時辰中的午時,正是一個前後相交的時段,在此之前稱上午,在此之後稱下午,12時左右便內稱中午、正午。

容這「中」「正」 二字,正說明了其時是一箇中點。同樣,半夜也是一箇中點,由此分出了上半夜和下半夜,所以半夜又可稱為「午夜」。

8樓:大燕慕容倩倩

午時即日中,抄又名日正襲、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9樓:匿名使用者

12:00吧。。。中午,午夜。。。

中國古代指什麼時期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

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

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

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古時期是歷史學名詞,專指世界範圍內 5 ~ 15 世紀末的歷史,當時的世界是劃分為地區的世界,以自然經濟為主,世界還沒有聯為一體,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區(西歐羅馬天主教文明區,東歐希臘正教文明區,西亞北非阿拉伯-伊斯蘭教文明區,南亞、東南亞佛教印度教文明區,東亞儒學文明區)在歷史學上分別表述的,同時中古時期是信仰的時代,故**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會政治作用和不同特點決定了當時世界的特點是劃分為相應的宗教文化圈。

在世界史概念裡,中古史也可以稱為中世紀曆史,我們所說的西方的"中世紀"一概念就是從此而來.一般世界歷史的中世紀概念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土耳其滅亡東羅馬帝國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而中國則相對應的是南北朝到明朝這一段時間的歷史.

12樓:匿名使用者

好像就是辛亥革命以前就是古代吧

秋黃瓜什麼時候播種好,秋黃瓜什麼時候種,生長期多長時間?

在秋黃瓜種植的過程中,就我個人看來,最佳的種植時間,應該是陽曆的7月下旬。在這個階段種植的黃瓜,因為雨水 光照,以及溫度適宜,能夠快速的生長,在八月中旬左右,開始開花結果,然後一直持續到9月份瓜藤枯萎。除了7月下旬適宜種植以外,我覺得8月上旬也是一個不錯的種植時間節點,在8月種植的秋黃瓜,如果氣溫適...

秋處露秋是指什麼什麼秋處露秋寒霜降中的秋處露秋指的是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四個節氣

秋處露秋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四個節氣。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曆8月7 9日交節。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執行的結果。處暑是秋季第二個節氣,於每年公曆8月22 24日交節。處暑即為 出暑 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

春華秋時的意思典故,秋時春華是什麼意思

一 春華秋實 有兩種意思 1 比喻事物的因果關係。華 同 花 春天開花,秋天結實。引申為先揮汗耕耘 適時播種,後才有豐收的喜悅,這是比較多見的。2 比喻文采與德行。多指因學識淵博,而明於修身律己,品行高潔。相反,若 習近不肖,禮賢不足 則離 春華秋實 遠矣 出處晉 陳壽 三國志 魏志 邢顒傳 君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