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類出現了持續性死亡是什麼原因呢?應該如何應對?

2025-05-10 17:07:35 字數 5581 閱讀 7413

1樓:國風男孩風無極

全省發生多起養殖魚類持續性死亡的病例,以草魚、鯽魚、鯿魚、斑點叉尾鮰為代表。無論哪個品種,死亡持續時間都比較長,累積死亡率比較高,部分案例死亡率高達90-100%。

1)水產品總體**不好,導致早停食、晚開食,魚體質弱。**不好、擔心賠錢→低價飼料、飼料品質下降→魚健康水平下降→更高的死亡→賠錢更多,這個噁心迴圈,我們在**不好的年份,會經常看到!

2)魚的餌料史(過去使用的飼料質量差)和環境史(不注意增氧、長期氨氮或亞硝酸氮慢性中毒)不好,導致肝胰臟損傷、造血機能低下、鰓皮損傷,魚體質弱。

3)今年1-2月份,持續陰天,長期缺氧、水衡喊溫上公升慢、浮游生物類群單一,導致斜管蟲、小瓜蟲、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寄生在鰓和**,即使少量蟲體,也會加劇缺氧和體表剮蹭傷。

(一)預防建議

1. 無論養什麼品種,都要密切關注養殖動物的鰓(肺)、肝胰臟和造血器官健康。如有異常,一定要及時調理,沒有僥倖者,對這三個問題的忽視,對保健的忽視,前面欠下的,後面都是要還的。

鰓(肺)、肝胰腺和造血器官的健康水平。

2. 在病害防控上,物理措施永遠好於生物措施,生物措施永遠好於化學措施。但我們的養殖戶,一直寄希望於表面上**低的化學措施,如殺蟲、殺菌、消毒。

3. 所有機械操作(動網、運魚)都要輕,時刻記著魚的體質是越來越弱了,經不起折騰。創傷或引起創傷的行為,都會導致後續繼發感染和持續死亡。

對創傷的處理,越早越好,及時激發創傷癒合,減少創面、減少滲透壓平衡紊亂風險和繼發感染風險,是保證動網後存活率的必要措施。

(二)處理建議

患病後一般採食量比較低,甚至病情重塘口已經不能攝食。先要給患魚創造乙個好的環境,激發食慾,才能把內服的藥物喂下去。

1)如果鰓和體表有寄生蟲,首先要處理鰓上寄生蟲,使用「本草蟲淨」(1克/立方公尺)全池潑灑,用前使用60-80℃的熱水浸泡2小時以上。

2)如果沒有寄生蟲,按吵攔旁以下方案進行處理。對水質不良(總氨氮高於 毫克/公升,亞硝酸氮高於公升橡 毫克/公升)的塘口,先改良底質和水質。第1天,上午用「穩水110」(克/立方公尺)全池幹撒,下午用「底復康」(200~300克/畝)和「活力多」(150~200克/畝)全池均勻幹撒。

2樓:土豆本逗

如果在養殖魚類時出現了持續性的死亡。那麼仿仔很可能是與水質有關散襪系,另一方面可能是投餵的飼料有關係,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對沖大激水質進行檢測,是欺負和魚類生存第二,對魚類的飲食進行調整,促進營養平衡。

3樓:小長學姐

可肆冊能是有一些傳染病的出現,所以才會導致持續性的死亡。面對這種疾病應該第一時間進行**,且也要運雹耐找一些專業的醫生來進行分析。旁春。

4樓:遊戲的另類智多星

在飼養粗毀魚類的過程當中,持續性的死亡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有可能是水改凳指質發生核配汙染,也有可能是缺氧導致,應該及時進行解決。

水產養殖中,造成新進放養魚苗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5樓:mcj默默

新挖的魚塘,放魚苗下去後死很多。天數茫茫a認為,這與新挖的魚塘應該關係不大。正常情況下,新挖的魚塘由於沒有歷史的魚糞,殘餌,死魚以及長年累月由此而行成的淤泥,養魚不但生長速度快,而且病害少。

題主把魚苗死亡的原因,歸結為是新挖的魚塘,顯然二者毫無關聯。

一般情況下,我們放養魚苗前都要對魚池進行消毒殺蟲處理,這是無可厚非的,常見的消毒用品很多,如漂白粉,生石灰,敵殺死以及一些中草藥等。這些東西雖然能夠有效的殺蟲殺菌,但同時對魚類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利用這些東西消毒,如果其藥性還未徹底失去或者毒性還很大時,就注水將魚苗放下去,肯定會造成魚苗中毒,從而引起大量的死亡。

針對這一情況,那麼我們在放苗前一天,就應取池水放入一些雜魚,如雜魚死亡說明魚池消毒藥性還未徹底喪失,此時則不應放入魚苗。反之,如果雜魚安全無事,則證明可以放苗入池了。

魚苗的運輸過程,也是需要十分重視的,有些魚苗運到魚池時,看起來是活的,其實可能由於運輸時間長,密度大,長時間顛簸等原因,已經造成魚苗因應激或缺氧等情況而達到瀕死的邊緣。這種魚苗常表現為,體表粘液喪失,目光呆滯,遊動緩慢,甚至是體表顏色不勻,出血等。這樣的魚苗當時雖然可能不會死,但最後終會陸續死亡。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那麼我們在魚苗的運輸時,一定要注意其裝運密度,也要注意運輸過程平穩不宜車速過快等。當然在運輸途中使用加冰,加氧,加鹽等輔助方法,更能提高其運輸的成功率,當然也能提高其放養的成活率。

6樓:阿拉

原因:1.水體酸鹼度不適;2.長途運輸疲憊;3.帶病進入;4.應激性反應;5.放養密度過大;6水域汙染。

7樓:帳號已登出

可能是泥土裡面就是有毒的,不太適合的乙個魚塘,自然就是不適合養魚的。

8樓:半分清甜

可能是太熱了,這樣就是造成熱射病,魚也是會中暑,死亡的,這就是可怕的後果。

養殖魚類早期大量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9樓:泉彗揭之

養殖經驗不足,初期會花費財務交學費。

10樓:線菡許覓露

在正常的室外養魚 魚苗不處於密集拆族鋒狀態下 不肯能缺氧 你只要就是旅晌看水質 驗驗你的穗襪水 看看是不是水裡有什麼 缺少的物質 還是多了點什麼。

11樓:繁朗板秋華

魚沒選對,亞馬遜食人魚,是你最好的選擇。

12樓:杞奕琛芮淑

導致魚類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1、油膜覆巧渣蓋水面,水者寬空中缺氧,魚類窒息;

2、油類造成水體嚴重汙染,魚類中毒。

希望您能滿首瞎意。

13樓:鄭陽接迎蕾

水質問題,水溫和氣溫都都有一定的關係。

14樓:卯恨曾俊健

1缺氧2水質突然惡化。

3氣壓突然驟變。

4.病菌。

造成魚類死亡的幾種原因

15樓:科學普及交流

引起魚類死亡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魚病、缺氧、中毒及電擊。

各種原因死魚的區別如下。

魚病:只有患了病,併到了嚴重程度的種類才死亡。魚死前有魚病的基本特徵,如離群獨遊,體色、運動、泳姿異常;死魚數量逐日增多;**或環境改變可以減少死亡;死亡多在發病季節裡出現。

持續時間長。

缺氧:缺氧死魚,也就是發生了「翻塘」、「泛塘」.此種死魚,剛開始表現為魚浮頭(「起水」、「嚎水」),如池內氧氣得不到及時補充,缺氧加劇,就會發生死亡。

一般水質過肥、養殖密度過大的水域,於高溫季節發生,如遇大風、降雨等劇變天氣,池水混合流轉,極易發生缺氧死魚。缺氧死魚有明顯的順序,先是鯿魚、鰱魚,後是草魚、青魚,最後是鯉魚、鯽魚,如果混養青蝦、鱖魚等不耐低溶氧的品種,它們往往最先浮頭。持續時間較短,從浮頭到死亡只有數小時。

採用增氧措施,可挽救一部分魚類。

中毒:一般是毒物入池所致,急性中毒,毒物入池不久池魚即有反應,表現出狂遊、麻痺等異常現象,短時間內大量死魚,死魚不分品種、年齡,中毒死魚沒有季節性、沒有特定的水域條件,反應期短。慢性中毒,沒有明顯的死魚,表現為生長緩慢或停滯,抵抗力下降後,易患疾病。

水溶性毒物,危害所有魚類;不溶於水的毒物,只有被魚類攝入體內才有可能中毒。

電擊:一般當進入水域的電源的電壓足以擊傷魚類才會發生死魚,且侷限於電場範圍內,死魚不分品種、年齡,死亡量相對較大,反應期極短,無季節性。一旦出現死魚,必須儘快搞清原因,採取對症措施,制止死亡,減少損失。

造成魚類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16樓:天上飛

1、赤潮。

赤潮是一種海洋現象,指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和細菌突發性增生和聚集。海洋開發、農工業廢水及氣候暖化都是造成赤潮的原因。有害的赤潮會導致海洋食物鏈中斷,有些赤潮生物甚至會分泌毒素,造成海中生物大量死亡。

2、乾旱缺氧。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連日來河南登封白沙水庫出現魚類大量死亡,經調查,發現是因為乾旱水中缺氧所致。

出現死魚的原因,一是旱情嚴重,水庫多次調水水位過低,又不能得到自然的補水,現在庫存大概有一千萬方,接近死庫容。第二是養殖的密度過大,加上天氣悶熱,導致水中的魚嚴重缺氧。

3、汙染。遼寧省遼中縣團結水庫被嚴重汙染,造成大批魚類和河蚌死亡。今年1月,冰層覆蓋還非常厚,從水庫洩洪閘門流出的水就是黑色的,還能聞到臭味。進入4月,冰層融化後,整個水庫的水全變黑了,魚死得也越來越多。

水庫位於蒲河下游,由於蒲河流經瀋陽多個城區,長期吸納沿途排放的工農業生產廢水和城市生活汙水,全河段水質平均為劣五類。因此水庫水質經常受到影響,導致其只能作為灌溉用水,無法供人飲用。

4、水溶解氧過低。

2017年4月22日,沙魚涌海面出現大量魚蝦死亡,專家檢測水中鹽度、水溫、溶解氧等,其他指標都正常,唯一的就是溶解氧特別低,而且這個低氧分佈面積還挺大的,溶解氧濃度小於2毫克/公升的缺氧區達到5平方公里,相當於從沙魚涌至官湖的距離。

解氧濃度小於3毫克/公升的缺氧區更達到10多平方公里。這樣就形成了乙個很大區域的低氧區,個別甚至還是缺氧區。可以判定海水溶解氧過低是導致該海域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5、水位降低及天氣悶熱。

2015年4月,南寧南湖公園湖面漂浮大量死魚,造成魚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南湖水位的降低和天氣炎熱。早在去年,該公園的工作人員便發現,南湖湖內有兩個漏水點,並打了報告申請維修這兩個漏水點,但這兩個漏水點目前仍舊沒有修繕完畢。

為了防止魚類缺水,期間園方也在不斷地給南湖進行補水,但湖面水位仍舊有所降低,而今年清明節,南寧迎來一波高溫天氣,天氣悶熱加上魚類缺水,從而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造成魚類死亡的幾種原因?

17樓:面對如初見

1)病毒性病害。

主要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其中危害最大的要數由草魚呼腸孤病毒(草魚出血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草魚出血病。其它常見病毒性病害的有:

鱉鰓腺炎、虹彩病毒病、彈狀病毒病及鰻魚狂遊症和鯉蠢病毒病等。

2)細菌性病害。

主要由細菌感染而引起。危害最大的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引起的魚類暴發性出血病(敗血症),從2月底至11月、水溫在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溫持續在28℃以上的高溫季節最為流行。

3)寄生蟲性病害。

主要由寄生蟲寄生而引起。常見的有車輪蟲病、指環蟲病、小瓜蟲病、孢子蟲病、錨頭鰠病、中華鰠病等,一般只在魚類苗種階段可發生大規模死亡;寄生在成魚身上可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而引起死魚現象。

4)營養性疾病。

現在常見的是指長期投餵的飼料營養不太全面或投餵飼料量過大,造成魚體內脂肪積累過多,肝臟受到損傷,發生脂肪變性,魚的免疫能力大大下降,易發生病原性疾病而導致大量死亡。如草魚肝膽綜合症就最為典型。

5)水質環境因素。

主要是因為水質環境中的某些(如氨氮、亞硝酸鹽、ph值、溶氧等)指標嚴重超標,當超過魚類的忍受範圍時,發生大量死亡。以及養殖水體中溶氧不足、不良藻類的大量繁殖、池底酸化等均可引起魚類疾病的發生,或直接導致魚類的死亡。

6)毒性物質作用。

有農藥中毒、消毒劑或殺蟲劑應用不當中毒、藥物使用過量中毒、攝食有毒物質中毒等。一般來講,中毒均有明顯的毒物接觸史,有些毒物可引起魚類急性中毒,病勢發展迅速,可造成魚類的大量死亡。另外,魚類攝食了黴爛變質的飼料,這些物質有較強的毒性,會使魚類發生食物中毒而大批死亡。

環境對魚類養殖很重要,黃花魚養殖的環境要求有哪些?

水分不能被汙染 周圍環境開闊。水分不能被汙染,防止魚類吸入有害物質 周圍環境開闊,保證魚類能夠正常呼吸。因為黃花魚是比較難養的,所以可以採網箱養殖,按照黃花魚的規格來佈置網箱,通常是網箱中的水深為四公尺左右,其次就是為了避免黃花魚出現擦傷,最好是選用材質比較柔軟的網箱進行養殖。水量充足,要保證水源沒有...

海水養殖中,捕食性挺強的肉食性魚類,有哪些

朋友 你得反過來問 海水養殖中有哪些是素食的或著是雜食性魚類因為所有海水養殖中的魚類 基本為肉食性的 都是高經濟性的魚類象樓上說的鱸魚 大菱鮃 牙鮃 還有石斑 黃瓜 鯛魚 美國紅魚 三文魚等等都是食肉行魚類 海中咱們常見素食的只有鯔魚 它過濾海水中的海藻為食物也屬於經濟型魚類 最貴的是它的魚卵 俗稱...

瓷器玉壁底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魚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這個 是玉壁 而瓷器中的玉壁底就是指底部象玉壁一樣。比如這個 下面這個介於玉壁底和玉環底。但一般人仍習慣稱為玉壁底。玉璧底也稱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 晚期流行足式之一。造型為圓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圓,形似玉璧,故名。底心內凹處有施釉與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圓環形地面露胎。唐代越窯 邢窯 長沙窯等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