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劇簡介(三)京劇的資料 京劇簡單介紹

2025-05-15 23:12:51 字數 5298 閱讀 8756

京劇的資料 京劇簡單介紹

1樓:青檸姑娘

1、京劇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象徵意義的符號之一,是中國戲曲文化的國粹典範,她特點鮮明,內涵豐富,技藝精湛。無論是五顏六色長、幼、善、惡生動、分明的臉譜,還是那具有時代特色、五彩繽紛的京劇服飾;無論是豐富多彩、悅耳動聽的京劇旋律;還是那極具藝術魅力的「四功五法」;無論是絢麗多彩、華燦至極的表演程式,還是那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流派;無論是各有千秋的名家名角,還是那豐富多彩、深刻刻畫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所有這些無不滲透著藝術家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辛勤耕耘和深厚功底,無不獨具引人入勝的無窮魅力。

2、京劇傳承必須按規律操作,唯有口傳心授才能使流派發揚光大,流派傳承只能夠通過老師的循循善誘、指點迷津並輔以反覆示範來達到傳承的目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能流傳下來的並非都能被觀眾接受,比如她的慢節奏就不被當代年輕人所熱衷和喜愛。

這正是擺在我們面前京劇振興與傳承的難題。廣大觀眾是所有戲曲振興與傳承的沃土,離開了觀眾,統統就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過來,所有成功的藝術精品又反哺、愉悅、教育了觀眾,成為了觀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到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改變、不可顛倒的。社會浮躁、人心浮動、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已經成為了戲曲振興與傳承的巨大幹擾。為名、為利走穴的演職員,其顛倒的價值觀也直接扭曲了觀眾的欣賞觀。

京劇簡介 有關京劇詳細介紹

2樓:一襲可愛風

1、京劇,又稱平劇。

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

2、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3、京劇在文學、表演、**、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範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唸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

4、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

之稱。以梅蘭芳。

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是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

的象徵符號。

年5月,京劇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劇簡介、、

3樓:瀕危物種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

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

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

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話本。

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京劇簡介是什麼?

4樓:奉洽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擴充套件資料: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型別。這四種型別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京劇的簡介是什麼?

5樓:會昌一中的學生

京劇簡介:京劇是融唱唸做打於一體的戲劇表演形式,19世紀中期,孕育於民間,融合了中國南北方戲劇元素的京劇,在北京發展成熟,廣泛流佈於全國。

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

相對於超越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崑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相對於崑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於底層和民間的趣味,京劇的劇目系統更充分體現出其歷史敘述的民間性或曰草根特性。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於二簧系統的劇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臺上廣泛流傳。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絃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絃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絃,稱為「文場」。

京劇簡介、、

6樓:匿名使用者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唸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

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 「角色」: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型別。

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淨)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

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為基本型別,並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乙個型別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

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

指演員一齣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

它是非職業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後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餘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

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鬚生 指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鬚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

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

二十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 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

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絃樂。

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7樓:網友

簡述: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有譚鑫培、梅蘭芳大師等。

起源: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在京的各聲腔劇種的藝人,面對徽班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藝術優勢,無力與之競爭,多半都轉而歸附徽班。

介紹: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

表現手法: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要求每乙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8樓:刀尋枋

京劇表演的四種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9樓:柒悅是你爸

京劇:四大國粹之一,其唱唸做打的形式,京劇的四大行當為:生旦淨末丑, 後把生角歸入末角。

10樓:網友

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京劇簡介

11樓:網友

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微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微調"二簧"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在2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京劇在唱詞、唸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發明,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

將京劇稱作"東方歌劇"是因為兩個劇種都是集歌唱、舞蹈、**、美術、文學等於一體的特殊戲劇形式,在形式上極為類似;同時,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們都獲得了經典性地位。

京劇的簡介,京劇簡介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 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京劇 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 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 皮黃 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 四平調 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

京劇的名稱有那些,京劇名稱有哪些

京劇 beijing opera peking opera 又稱平劇 京戲 國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 四喜 春臺 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 秦腔的部分劇目 曲調和...

京劇名人與他的介紹,京劇名人故事尚小云

我建議你到中國戲劇場的 去看看。京劇中各種角色及名人有哪些 時期京劇有哪些名人 梅蘭芳 尚小云 程硯秋 荀慧生,四大名旦 張君秋,李世芳,毛世來 宋德珠 四小旦 還有馬連良,高慶奎,於叔巖,譚富英,楊寶森,言菊朋,奚嘯伯。蓋叫天 外號 等等,全是我國中國國碎京劇名人!梅蘭芳 尚小云 程硯秋 苟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