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節的來歷是什麼?煮拗九粥有哪些講究?

2025-06-05 11:00:29 字數 5377 閱讀 5020

1樓:戀愛中的煩心事

拗九節是福州人的乙個專屬節日,是福州特有的乙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的正月29。因為福州的民間將正月初九稱為上九,正月十九稱為中九,而正月二十九就是後九,所以拗九節也被稱為是後九節。<>

一、拗九節的來歷是什麼在傳說中古代有乙個叫做目蓮的人,他的母親去世之後,被關在乙個陰間的告巨集牢房裡面,所以他去探監的時候就會給母親帶一些東西吃,但是都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後來目連就用花生,紅棗,桂圓,還有紅糖,等其他的原料和糯公尺混合在一起,煮成很甜的粥,盛到碗裡面,然後再在上面撒上一層黑芝麻,送給母親喝,獄卒在看到這些飯黑乎乎的時候時,就問這是什麼?目連就說這是黝垢,看守的人也是信以為真的,覺得這個粥非常髒,所以不敢吃,這個粥才能夠送到目連的母親手中。

因為這天正好是正月29,所以這個粥也被叫做後九粥,因為顏色比較黑,所以叫做拗九粥,因為目連非常孝順,所以也被叫做孝九粥。<>

二、煮拗九粥有哪些講究煮拗九粥一共需要4道工序,先要準備好糯公尺,紅棗,葡萄乾,還有桂圓乾蓮子哪友羨和花生,紅糖,荸薺 。先要將糯公尺進行浸泡,然後花生還有蓮子都用清水浸泡乙個小時左右,吃起來口感才比較好。然後將浸泡完了之後的糯公尺給撈起來,放到小蒸籠裡面,用大火蒸10分鐘左右再加一點水,把之前準備好了的食材全部都放到裡面去,用勺子攪拌均勻,接著李拍再用大火蒸5分鐘左右。

然後晚飯裡面加糖的糯公尺開始有一點粘性了的時候再加入紅糖,用小火煮三分鐘左右,等紅糖全部溶解了之後再用勺子輕輕的攪拌的糯公尺飯全部變紅了就可以關火了,這樣一碗濃香的拗九粥就做好了。<>

2樓:網友

來自於古代,因為乙個孩子特別孝順,所以每次在探望母親的時候寬老敬都會煮食物,但是後來都被監獄裡面的工作人員吃了,後來他就煮了一種顏色比較黑的粥,最後母親喝了這個粥;在煮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入各種各樣的食材,比如說紅棗,枸杞,花生,蓮子,葡萄乾,桂圓乾,還有紅糖等等,一定要選擇中火,等到粥變成黑色之後就慎慎可以盛出來了含森。

3樓:山西巨集盛星辰

這個節日最早**於目連救母這個典故,是因為當時目連這個人,給母親看見的時候經常送食物,然後被獄卒全部給吃了,後來他就把棗豎爛所有的食材全部都熬纖埋在一起,起來特別黑特別噁心,之後母親把這個粥吃了。在煮粥的時候一定要加入紅糖,桂圓,還應該加入花生紅棗以及枸杞等等東西,然後在熬煮的過程中一定要選凳漏擇中火,一般是在正月29的時候煮。

4樓:路邊的風兒

這個節日是中國福建省福州的本土蔽姿節日,煮拗九粥講究就是需要準備信激新鮮的七八種食材,並且也要進行充分的滑並襪入味,這樣才能夠有非常濃稠的質地。

拗九節的來歷是什麼?

5樓:乾萊資訊諮詢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曆正月廿九,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廿九為「後九」,故此節又稱「後九節」。關於拗九節的由來主要有兩個版本:

一是源自「目連救母」的故事,二是「送窮」的民間說法。

據傳,古時候有乙個叫目連的人,其母親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乙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公尺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黝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後來,以粥的顏色黝黑,叫「拗九粥」,又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鄉人讚歎目連的孝心,遂仿其孝行。於每年正月廿九煮「拗九粥」孝敬雙親及鄰里長輩,並相沿成俗,演繹出「拗九節」這個民俗,流傳至今。

傳說,上古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終日衣不蔽體,宮中叫他「窮子」,他在後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宮裡把他埋葬後定下一天「送窮日」。

明代學者謝肇制曾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清代林祖燾對此也表示認同,曾作《閩中歲時雜詠》寫道: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舊時以陰曆正月晦日為送窮日,至明、清改為正月廿九。早年,在拗九節這一天,民間有除晦送窮的習俗。每逢這天,福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大掃除,清掃家裡的破爛髒穢,並將之作為垃圾倒掉。

6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拗九節的來歷是:

傳說「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日(正月初六)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

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

舊時以陰曆正月晦日為送窮日,後佈置如何演變,至明、清時改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這天,福州城總是挨家挨戶大掃除,清理家中破爛塵穢,並將之作為垃圾倒掉,謂之送窮。

2005年一碗「拗九粥」的誕生:

從2005年開始,因為一碗粥而誕生的「拗九節」在福州已經舉辦了十年,從一家一戶的兒女感恩之行,到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乙個敬老「孝順節」。福州,熬出了一鍋文明的「幸福粥」。

2004年時,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一次偶然機會,他看到了這張老**,心中立刻湧起對父母的思念,只不過父母早逝,「子欲養而親不待」讓他遺憾不已。而當時,拗九粥在社會上已經不太流行,有些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拗九粥。他覺得需要做點什麼,喚起整個社會對孝親敬老的重視。

拗九節,來歷是什麼

7樓:穠華

拗九節來歷傳聞來自於古時有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他探監給母親的食物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吃掉。後來他用多種材料與糯公尺混合煮粥灑上黑芝麻給母親,並隨口告訴看守這是拗垢」。

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閩俗中,正月分「三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8樓:崇雅彤

拗九」是正月二十九。這天,福州人以糯公尺、花生、桂圓、紅棗、荸薺等煮粥,拌上紅糖,撒上黑芝麻,作為全家人的早餐。出嫁的閨女必送「拗九粥」回孃家,以示對父母的孝敬。

福建的古民俗,把正月分為三個「九」,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二十九為「後九」。「後九」這天要喝粥,但怎麼又叫「拗九」了呢?

原來,這和佛教文化有關,源自「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是個悍婦,虐待孩子,得罪街坊,死後被關到地獄捱餓。目連不計前嫌給母親送飯,都被小鬼吃了。

有一天,他送來一碗稀飯,是用雜糧糯公尺煮的,拌了紅糖,撒了黑芝麻。小鬼瞧著太黑,就問:「這是什麼?

目連答:「拗垢粥。」福州話「垢」和「九」音近。

小鬼認為這粥很髒,就沒有吃。目連的母親這才吃到了粥。

這一年,目連的母親正好二十九歲,喝到粥這天剛好是 「後九」。福州地方稱其為「拗九」。佛經故事傳到民間,就演化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拗九節」,也是「後九節」。

嫁出的女兒在這天要給孃家送粥,所以又稱「孝順節」。

9樓:網友

吉里吉里可口可樂了就回來了。

拗九節的意義是什麼?

10樓:小林愛生活

拗九節的意義:

1、拗九節是為了紀念目連救母,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這一天喝拗九粥的習慣。拗九粥就是用荸薺、花生、紅棗、糯公尺、紅糖等常用試菜熬製而成的,熬好的拗九粥要給父母和長輩送去,據說父母喝了拗九粥,新年裡就會平平安安!

2、拗九節這一天裡,除了要喝一碗拗九粥之外,還要給父母做一碗太平面,咱們華夏民族歷來都走在生日吃麵的傳統,吃麵寓意長長久久,在拗九節這一天吃麵,是希望父母能夠健康長壽,平平安安!

3、大年初二是出門閨女回孃家的日子,在拗九節這一天裡,出門閨女同樣要回孃家看看,畢竟已經近乙個月沒有見到父母了,陪著父母嘮嘮家常,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活,其實父母並不會奢求兒女什麼,只要能夠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大的孝心了!

4、拗九節這一天還有「送窮」的習俗,因為據說窮鬼喜歡穿破爛的衣服,還喜歡喝稀粥,所以大家就投其所好,煮粥送窮鬼,順帶迎財神!

5、正月二十九拗九節的時候,正月已經基本過完了,家裡該忙的也忙完了,生活和工作都已經進入正軌,因為正月禁忌比較多,這個時候終於可以把家裡的裡裡外外進行乙個大掃除了,家裡乾淨衛生了,才能少生病,父母才會身體健康!

拗九節的來歷(簡短)

11樓:淘小碗

「拗九節」**於「目連救母」的傳說。

據傳,古時候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乙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公尺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

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拓展知識:拗九節的習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公尺、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孃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12樓:網友

據傳,古時候有乙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害別人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乙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公尺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 這是什麼?

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節的來歷是什麼?拗九節,來歷是什麼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曆正月廿九,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 上九 十九為 中九 廿九為 後九 故此節又稱 後九節 關於拗九節的由來主要有兩個版本 一是源自 目連救母 的故事,二是 送窮 的民間說法。據傳,古時候有乙個叫目連的人,其母親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

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又有哪些

其實除了紀念屈原的說法之外,還有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本是楚國人的伍子胥後來因父兄被害轉而效忠吳國,此後他也是盡心盡力地為吳國君主夫差出謀劃策。誰知後來夫差聽信他人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讓其自刎。他曾在臨死前對鄰居說在他死後將其眼睛掛在城門處,讓其親眼看吳國如何被越軍所滅。夫差聽聞此事之後大為震怒...

冬至吃湯圓的來歷是什麼?各地有哪些講究?

冬至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南北方在冬至,這一天的習俗是不一樣的。北方人的冬至一定要吃餃子,而南方的人是吃湯圓。冬至吃湯圓的來歷?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 陽光 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