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元曲的詞語,關於元曲的詩詞有哪些?

2025-06-05 14:15:10 字數 1738 閱讀 4850

元曲的特點

1樓:清寧時光

元曲又稱夾心。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喚消伏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橋燃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

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元曲是漢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

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 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和攜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齣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關於元曲的詩詞有哪些?

2樓:流年夢活寶

1.《立齋輓詩》

少日增庭秀,暮年山澤胩。

吟魂繞花竹,客詠漬江湖。

莫唱貞元曲,空遺洛社圖。

絕婁埋片玉,幸喜產雙珠。

2.《宮詞》

玳瑁琵琶綴玉環,為囊盛裹繡雙鸞。

自從學得朝元曲,不對君王不敢彈。

3.《挽張龍山》

諸公莫唱貞元曲,老子曾聞正始音。

寂寞吳王堤上路,白楊花落晝多陰。

4.《賀新郎 箜篌曲為良佑所親賦》

赴節金釵促。愛弦間、冷冷細語,非琴非築。別鶴離鶯雲千里,風雨孤猿夜哭。

只雌蝶、雄蜂同宿。汀樹詩成歸舟遠,認宮眉、隱隱春山綠。歌宛轉,淚盈掬。

吳兒越女皆冰玉。恨不及、徘徊星漢,流光相屬。破鏡何年清輝滿,寂寞佳人空谷。

人世事、尋常翻覆。入塞新聲愁未了,更傷心、聽得開元曲。呼羯鼓,醉紅燭。

5.《賀新郎·夢冷**屋》

夢冷**屋。嘆秦箏、斜鴻陣裡,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

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湧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悰、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雲樣,描上生綃畫幅。

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描寫七夕節的元曲,描寫荷花的元曲元曲

雙調 沉醉東風 七夕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雙調 折桂令。七夕贈歌者。崔徽休寫丹青,雨弱雲嬌,水秀山明。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淺醉微醒,誰伴雲屏?今夜新涼,臥看雙星。黃四娘沽...

宋詞與元曲的區別,宋詞與元曲的區別

唉,這麼長。我覺得,宋詞和元曲有什麼不同,問了兩個問題。詞和曲有什麼不同以及宋和元的創作有幹什麼不同。簡要說吧,詞離詩更近一點,格律要求多一些,詞牌一般都規定了平仄 押韻的規則。也要求有 意像 要求 意在言外 等等。詞作者以文人為主。曲的格律要求就不那麼言,從語言上說,也更口語一點。曲一般都是作出來...

元曲中人物動作叫,元曲中的角色分類具體

科介也稱科範 科 介,指唱 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語。一般來說,元雜劇劇本中的科表示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動作,如 漢宮秋 第一折寫王嬙迎接漢元帝,註明 趨接科 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壽定計,註明 做忖科 三是表示武打動作,高文秀 襄陽會 四折 四將做混戰科 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