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講究哪些事項 古人讀書前有什麼準備工作和講究

2025-06-15 12:50:05 字數 1568 閱讀 9365

1樓:影子分享休閒娛樂

具體如下:

其一: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其二: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

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原文:《古人談讀書》朱熹 〔宋代〕

其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吵早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寬碰宴厭,誨人不倦。

其二: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慎銀到乎?

朱熹的讀書方法「三到」具體指的是: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讀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覆品味,才能理解書中精義;眼要仔細看,才能全面準確地記住知識;嘴要讀出聲來,以便調動聽覺、視覺的綜合作用,增強記憶,幫助理解。這三個「到」,概括準確,要言不煩,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後世讀書人的準則。

2樓:用心策劃

古人在讀書過程中注重以下幾個事項:

端正態度:古人認為讀書是一項莊重而嚴肅的活動,需要端正的態度對待。他們相信讀書可以修身養性,因此讀書時要保持虔誠和敬畏之心。

尊重經典:古人對經典著作非常尊重,他們相信經典是智慧和知識的結晶,應該加以研讀和領悟。讀書時,他們會選擇經典作品,如《論語》、《詩經》等,以求真正的學問修養。

用心讀書:古人強調讀書要專心致志,投入全力。他們會找安靜的環境,集中注意力,將全部精力放在閱讀上,以確保深入理解和消化書中的內容。

多角度思考:古人在讀書時注重多角度思考。他們認為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不孝姿扒拘泥於表面的理解,要善於挖掘書中的深意,並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見解。

善於筆記:古人善於做讀書筆記。他們會在閱讀過程中做標註、摘錄重要內容、寫下自己的思考冊雀和體會,以便後續的複習和回顧,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

這些是古人在讀書方面所講究的一些事項。他們通過嚴謹的態度、持之以恆的學習、尊重經典、用心閱讀、多角度思考和善於筆記等方式,追求真知和修身養性。這些學習方法和態度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學習仍然具有啟示意義。

古人讀書前有什麼準備工作和講究

3樓:哲哥聊歷史

1、淨手潔案。古人拿書讀書前,務必洗手,將桌案清潔。對佛經和聖人所作經典,更是沐浴焚香而後在清潔清潔的書桌上閱讀。

2、態度嚴肅。讀書時,端端正正坐在桌案前,上身族嫌態挺立,腿腳安寧,或者肅穆站破閱讀,毫不翹二郎腿,也不會躺著看書或者趴在看書。

3、口無雜言。不會邊閒聊邊閱讀,也不要邊吃喝邊望書,更不要邊瞅電視邊看書。要麼誦讀內容,要麼寧靜閱讀。

4、收視反聽。讀書應當全是身心投入,不打盹兒,不狼藉,不神遊。用心瀏覽,居心思考,用心斟酌,者巧用心學習,用兆源心筆記,如斯才可能懂。

古人讀書的故事有哪些,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牛角掛書 唐代李密聽說包愷在緱山,前往拜訪。他騎著牛,在牛角上掛上一卷 漢書 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在路上見到他,拉著馬韁繩從後面跟著他,說 什麼書讓你勤奮到這種地步?李密說是 項羽傳 楊素於是與李密談論,認為他是奇才 見 新唐書 李密傳 後來用 牛角掛書 比喻勤奮讀書。囊螢映雪 這是由兩個故事組成的...

關於讀古人讀書的名言,關於讀書的古人名言

關於讀書名人名言 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 有時候讀書是一種巧妙地避開思考的方法。赫爾普斯 3 不動筆墨不讀書。徐特立 4 我並沒有什麼方法,只是對於一件事情很長時間很熱心地去考慮罷了。牛頓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6 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哪些?有哪些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 發奮讀書。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頭懸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