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殘燭老翁
這句話源自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乙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孝孝悔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慎緩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公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巧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
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全詩
2樓:ray聊教育
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全詩如下: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意思是被風捲侍做起的橋談段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全詩
3樓:教育細細說
全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出處:唐·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開篇的這句主要是寫黃河的氣勢磅礴與蒼勁巨集偉,自己所看之遠,那奔騰的黃河好似與白雲相連,但後句筆鋒一轉,是詩人無限的惆悵,所以開篇的詩句還有對比一效果。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里。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於萬山叢中。其中一個 遠 字和 上 字,就給人一種黃河似乎由天上流來,又...
誰知道這首歌?歌詞藍藍的天空白雲在飄蕩,青青的草原風
這首歌名叫頌揚歌詞是籃的天空,白雲右飄揚,風兒輕輕春,鳥兒在飛楊,籃籃草原上,軟人在歌唱雄美耶和華 藍藍的天空像什麼?1 藍藍的天空像一幅藍白鑲嵌的圖畫.2 藍藍的天空像無邊的大海,天上白白的雲像團團的棉花。3 藍藍的天空像晶瑩剔透的藍寶石。4 藍藍的天空像深邃的眼眸。5 藍藍的天空像湛藍湛藍的湖水...
這首歌在電腦上怎麼打出來
可以用搜狗輸入法或者日語輸入法輸入 搜狗日文輸入方法 然後找到軟鍵盤的圖示並單擊右鍵,便會出來軟鍵盤的相關選項。然後選擇平假名或片假名,就會出現相應的軟鍵盤。然後按照上面的提示即可輸入了。首先先試一下新增系統自帶的日語輸入,具體是這樣新增的。右擊語言欄 點設定 跳出的視窗點新增 選擇輸入語言中的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