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的園丘旁邊的紅柱是什麼木頭 5

2025-07-24 13:55:07 字數 3893 閱讀 9585

天壇的園丘旁邊的紅柱是什麼木頭

1樓:車筠宋煦

很抱歉,我並不瞭解天壇園丘旁邊紅柱使用什麼木頭。不過,我可以為你提供一些關於天壇的資訊。

天壇,位於北京市內東城區,總佔地面積約273萬平方公尺。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的場所,也是「天」的象徵,是古代帝王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其重要性僅次於紫禁城。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兩座殿和燔柴爐、瘞坎、望燈杆等建虧並核築構成。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銷掘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內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北京天壇公園的圜丘的讀huan丘還是yuan丘?

2樓:不避諱真心丶

北京天壇公園的圜丘中的圜是讀yuan(第二聲),意思是指古代帝王冬至。

祭天的地方。後亦用以祭天地。

北京圜丘,乃中國明、清兩代帝王每年冬至祭天的祭臺,在北京天壇內。為漢白玉石砌成的三層圓臺。四面有欄杆、臺階;外圍有兩道圍牆。

其北有一座圓殿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用天神牌位的專用建築。皇穹宇外有圓形圍牆,南面有三座磚拱門,俗稱「迴音壁」。

3樓:波貓貓

北京圜丘[yuán qiū],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

南面正門叫昭亨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亨、利、貞。

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為萬物生長繁茂亨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天壇有多大

4樓:1mm足跡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公尺。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5樓:嘻遊記

回答您好,天壇公園佔地約273萬平方公尺,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線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公尺、寬28公尺、高公尺的磚石臺,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

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公尺,下層直徑公尺,上層直徑公尺,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希望對您有用。

北京天壇的特點

6樓:夜宿寒林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 273 萬平方公尺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公尺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築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築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

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築,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築規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於天壇的祭祀建築,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天壇有 3500 餘株古松柏、古槐 , 樹齡逾數百年。壇廟在中國古代被譽為國家的 " 萬世不移 " 之基故中國古代對壇廟植樹極為重視明永樂年間初建北京天地壇時即 " 樹以松柏 " 取 " 尊而識之 " 的寓意以後歷朝陸續補植 , 至清朝中葉形成頗具規模的天壇古樹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佈於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築周圍,蒼翠的古樹與古老的建築、茵茵的綠草共同構成了天壇莊重肅穆、靜謐深遠的環境氛圍。

天壇公園現有面積為205萬平方公尺,儲存有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神樂 署四組古建築群,有古建築 92 座 600 餘間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築群。

天壇還有九龍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燈、孀柴爐飛瘁坎等古蹟。天壇公園有各種樹木 6萬多株,更有 3500 多株古松柏、古槐綠地面積達163萬平方公尺,環境森然靜謐,氣氛肅穆莊嚴。巍峨壯美的祈年殿,聖潔崇高的圈丘,優雅莊重的齋宮,都坐落在萬千樹木掩映中,形成獨特的壇廟園林景觀。

天壇成為一處集中國古代建築學、聲學、歷史、天文、**、舞蹈等成就於一體的聞名世界的風景名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天壇: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

7樓:可樂雯

感覺沒什麼特點~就是看個那個祭壇~

天壇的主要建築有哪些

8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位於北京市區東南隅,佔地273公頃,有壇牆雙重,分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都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公尺,寬28公尺,長360公尺的丹陛橋連成一組佈局完整,體型優美,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建築群。

有些建築還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幾何學原理,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科學極其珍貴的遺產之一。

北面的祈年殿,前身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的大享殿,屋頂原用上藍中黃下綠三色琉璃瓦。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此殿時,一律改用藍色琉璃瓦。祈年殿下面是面積為5900平方公尺,高為6公尺的三層漢白玉圓形臺基。

圍牆呈方形,象徵天圓地方。祈年殿高38公尺,直徑公尺,三層藍色琉璃瓦簷,逐層收縮向上,象徵與天相接。殿頂冠有鎏金寶頂,光彩奪目。

大殿的結構很獨特,中部四根龍井柱,高公尺,代表一年四季,中層12根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簷柱12根表示12個時辰。內外柱24根又象徵24節氣。殿內地面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天然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遙遙相對,四周天花圖案,亦呈圓形,金描彩繪,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南面的皇穹宇原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它原本是儲存「皇天上帝」牌位的,高公尺,直徑公尺,金碧重彩,鎏金寶頂,遠遠望去,猶如一把高撐雲空的金頂藍傘,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殿內由八根金柱和八根銀柱承託屋頂,構造精巧,是古建築中所罕見的。

皇穹宇前東西兩側也各有配殿一座,殿外有直徑公尺的正圓形圍牆,這就是迴音壁。它巧妙地利用聲學原理建成,如果你在一處對著牆壁說話,那麼另一處(可以轉很多角度)也可以清楚地聽到。古皇穹宇臺階前,還有三塊奇妙的迴音石。

從皇穹宇再南行,就是祭天用的圜丘壇。它也是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乙個露天三層的圓形石壇。每層圍有漢白玉石欄杆和欄板,由於古人迷信九是所謂「陽數之極」,以示天體的至高至大,所以天壇的臺石、臺階、欄杆條石數均為九與九的倍數。

石壇中心有一塊石板,站立在它上面高喊,迴音很大,這是聲波折射造成的。

建國後,天壇成為公園,有東西北三個門,在西門主要人口處有一條長達1公里的古柏大道,直通丹陛橋。道南齋官內有「齋戒銅人」,相傳是仿唐魏徵像鑄造的。

9樓:網友

圜丘壇建築群從南側起是昭亨門、具服臺、欞星門、外壝牆、內壝牆,圜丘壇、皇穹宇。在內外壝牆之間東南側是燔柴爐和鐵燎爐。西南側是望燈杆。圜丘壇外壝牆東側是南神廚和南宰牲亭。

10樓:網友

北京天壇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圓丘壇。圓丘壇建造在南北縱軸上。 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11樓:宇兒

圜丘,丹陛橋,祈年殿……

天壇內的迴音壁,圜丘,三音石的傳聲特徵是什麼

聲學原理抄 迴音壁 迴音 的原理是圓形牆面連續反射聲波,所以說話時要和牆有一定的距離。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著牆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天壇內的迴音壁,圜丘,三音石的傳聲...

這是什麼木頭,這是什麼木頭的

可能是 毛竹鞭。竹類植物在土壤中橫向生長的地下莖。竹鞭上有節,節上生根,稱為鞭根。節的側面著生芽,有的發育成筍,有的發育為新鞭。一片竹林地上竹株分立,地下竹鞭則聯成一體,起源於一個或少數 竹樹 毛竹竹鞭分佈較深,一般分佈在15 40釐米範圍內,壽命可達10年以上。中小型散生竹如剛竹 淡竹 哺雞竹等的...

這個紅色的木頭是什麼木頭,值錢嗎

紅椿木又名紅楝子,是名貴檔消的用材樹種,分佈雖較廣,但很零星。由於過度砍伐,資源已日益減少,若不沒吵加以保護,將陷於瀕臨滅絕的境地。中國珍貴用材樹種之一,有中國桃花心木之稱。國家 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1999年8月4日批准 材色紅褐,行察知花紋美麗,質地堅韌,最適宜製作高階傢俱。紅椿心材深紅褐色,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