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哪些差距,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哪裡?

2021-03-19 18:19:12 字數 4120 閱讀 7330

1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詩聖泰戈爾2023年到中國發表演講,說過:「世上能有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珍貴的嗎?他們喜愛物質但不是物質主義者。

」他覺得印度人過於重視精神,而中國人能夠把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這位偉大的中國朋友看到了中國哲學與印度哲學的不同傾向。中國人比較重視物質,印度人比較重視精神。

今天,我們的國人更加重視物質,甚至崇拜金錢。這是我們發展的動力,也是我們發展比他們快的根本原因。他們更重視精神的圓滿,比較知足,對發展就有影響。

另一方面,他們國家犯罪率低,我們國家犯罪率高,坑崩拐騙,殺人放火,什麼都敢幹。都是錢鬧的。追求精神圓滿,消費上不去,追求物質利益能刺激消費,拉動內需。

總之,印度文化的宗教性特徵決定了印度人的這種思想傾向,而中國文化的世俗性特徵決定了中國人的物質功利主義傾向。

2樓:莫憶冰花戀

印度一直都是被人侵佔的!你說,他有什麼文化!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體現在**?

3樓:傅行雲時代

中國與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作為東方文化的兩個代表,處在相近的地理環境,具有相似的社會結構,但兩國的文化卻不盡相同。尤其在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兩個國家所信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價值觀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印度文化講求「梵我同一」。

眾所周知,東方文化是「主客混融」,在中國是「天人合一」,在印度是「梵我同一」。中國文化中偏重於人倫道德,中國人主張「一切皆以天意,遵天命循天理為主」。中國的「天人合一」從人倫道德的立場出發,他們所重視的是「人」,而不是「天」,他們把人看作是高貴的,重要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人的心性是與天相通的。

「人是自然整體的一部分,人為萬物之靈,人與自然界不是敵對的關係,而是整體與其中最優秀的部分的關係」。

而印度人一方面把梵視為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述為具有無限歡喜的極樂福境。他們認為,人的靈魂「我」是宇宙本體「梵」在人世間的顯現。「我」在人世間雖然受到肉體和私慾的束縛,但它有恢復本來面目,還原於梵的要求。

一個人只要克服私慾,就能使「我」從肉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於梵,恢復其本來面目。這樣,人的靈魂就可以得到解脫。

人生觀中國文化注重現世今生,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

中國人應該可以說是一個宗教信仰不濃烈的民族,在中國民間流傳的宗教主要以佛教為主,中國佛教以禪宗影響為主,它提倡的「頓悟成佛」以及修養可以不出家、不打坐,肯定了人的現世和今生。中國人不把幸福放到遙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的是現實世界的快樂,他們不喜歡那些肉體上的和精神上的折磨,中國人也少有對死的極端恐懼。

而印度文化偏重的是宗教,宗教的最終目的是解脫,是使人從塵世的痛苦狀態中解脫出來,以達到超世的極樂境界。在「人以宗教劃群,物以宗教定性」的印度社會中,宗教色彩極其濃重,印度文化就是所謂的「宗教的文化」。印度宗教信徒的最高目的就是舍離此世,追求「精神解脫」,達到「梵我同一」。

印度人的人生觀不在於人的現世生命本身,而寄託於梵、佛,寄託於超越現實世界的精神歡樂,要通過整個身心的極度磨難來洗滌自己,摒棄自己的肉體,淨化自己的靈魂。

世界觀中國文化追求同化,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中國文化具有單一性和凝聚性的特點,在對待外來的、異質的文化上,更傾向於「同化」而不是「並存」的態度。在對待不同的思想流派、組織以及地方文化上,中國文化也趨於「同一化」。幾千年來,儘管也有道、佛等思想流傳,而且傳自於印度的佛教也不得不適應於中國的文化而演變為入世的禪宗,但中國人凝聚性的世界觀一直以來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國精神生活的主題,所以其他思想流派都遠沒有達到足以與儒家抗衡的地步。

印度民族承認和理解現實世界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世界觀、哲學和宗教,但印度文化非常活躍,它不時地根據需要而吸收進外來文化,在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因此,自古以來它就有一種極大的寬容精神和包容精神,這種寬容和包容精神是印度文化的主要特點。

當兩種文化碰撞在一起時,就會出現不同價值觀的差異,這個時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應對和處理。但總的來說,應該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尤其是在宗教等一系列敏感的話題中,更應該小心謹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衝突。此外,還應該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當兩者衝突時,儘量在不違背自己價值觀原則的情況下與他人和睦相處。

最後,應該借鑑印度文化中對不同世界觀的包容,對不同的價值觀,也應該持有包容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欣欣向榮,我們的民族繁榮昌盛。

4樓:匿名使用者

到這裡去看

中國、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異的要點何在?

5樓:匿名使用者

說道中國、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可是一個很

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哪個對國際的影響大?- 5

6樓:獅城劍客

古印度文明已經滅絕了,阿三現在的文化基本是西方文化的傳承。

中國文化回是四大古文明僅答存的,不僅沒有被侵略者滅掉,反而把能在中華大地站住腳的外來民族全同化成華夏民族之一-----------鮮卑、蒙古、滿人...只是,自古以來到前兩年,好幾千年的時間,中國領導沒有【像西方人那樣推廣西方文化】向外國推銷中華文明的意識。只是靠中華文明的強大感染力感染了附近的一些國家。

比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

不過近幾年,中國人開始向外輸出中華文化了。

7樓:匿名使用者

西方國家是不會接受弱國的文化的,他們抵制,歪曲。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內化相比顯得容更加對立,打個比方,中國的龍文化,在西方**教文化裡的惡魔撒旦就是條龍,而中國崇拜龍,在聖經最後一章啟示錄裡預言,撒旦這條龍要帶領他的信徒,國民和上帝開戰,最終被上帝滅亡,這就是文化上來看西方之所以防範,敵對中國的原因,當然還可以從其他各個角度或方向來分析,我就不多說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只從服飾上看華夏文化比印度強,如現存的和服,韓服,蒙袍,藏袍,琉球,佛教法衣,道袍…都受到華夏衣冠的影響,雖然華夏衣服在清屬於犯法的東西。還有文字影響,儒學影響如日本九道源於六藝,生活方式的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都沒有多少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非但不改進,還自我封閉和陶醉,必然是要被時代和社會發展淘汰的,這就是西方文化富有生命力的原因。

印度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有哪些影響

10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文明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佛教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衝突,因衝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門人蔘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

』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對世界文化有什麼影響

11樓:小千

中國文化及發明為世界的醫療、軍事、文化、地理學等物質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印度佛教則對世界宗教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文化與水滸精神,中國文化與水滸精神

一部嘲諷當時社會的 從國家的儲君角度來說,那些雜皮都是反賊 刁民!水滸傳 是誇大了歷史事實的一部 歷史上確有 宋江起義 之說,但只是小股騷動,很快就被鎮壓了。作者只是誇大了其影響力來表達勞動人民對 高壓的不滿而已。但從書中宋江一心要招安的態度可以得知,在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的有很大侷限性的,再轟...

表示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差異的成語

這個要看對中文的精通程度了。其實國外也有很多的諺語和一些特殊內短語之類的。和中國的成語容性質是一樣的。這些都是在長期語言發展中積累的一些典故和生活滿,語言等習慣慢慢產生的特殊詞彙。中外都有。不過不精通的自然是不能瞭解其中的文化的。形容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的成語有哪些?源廣流長 源 源 頭 流 流程。源頭...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有何影響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哪些?

這種問題是可以寫 或者寫本書的,建議還是自己查閱資料比較好。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日本的語言文字 文學 宗教以及社會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無不深深打著中國文化的烙印。古代日本可說是全面學習中國,無論是文化諸子百家 儒釋道宗教哲學思辨 衣冠禮樂 風物人情 文字繪畫 軍事科技等等等等。至今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