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什麼影響

2021-03-19 18:24:27 字數 4482 閱讀 6099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標誌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徹底結束;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

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和關係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權威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戰

影響:民族國家的興起,沙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歐洲削弱美日興起: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意、德;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範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共產革命的蓬勃發展:

大戰期間,**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德國復仇:《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儲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牴觸和反感情緒,因而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

德國人為擺脫《凡爾賽條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的到來, 凡爾塞和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2023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罷課、罷工、暴力對抗**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或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沒有向戰敗國要求索賠。相反,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

但是被蘇聯控制的歐洲部分並無法享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僅南斯拉夫獲得援助)。在《巴黎和約》中,蘇聯的敵人匈牙利、芬蘭和羅馬尼亞必須向蘇聯及其衛星國支付3億美元(根據2023年的價值)的賠償,而義大利則必須賠償3.6億美元。

義大利的賠款主要在蘇聯、希臘和南斯拉夫三個國家之間分享。

蘇聯是這麼解釋賠款要求的:蘇聯遭到了戰爭的最大蹂躪。**在冷戰前的150年中三次遭到侵略:

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些戰爭中上千萬俄羅斯人喪生。蘇聯也依此為藉口佔領東歐,以創造一個防止西歐進犯的「緩衝區」。

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加強了兩國在歐洲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可能的侵略。立場**的丘吉爾在多次演講中強調蘇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並認為「鐵幕」已經在歐洲降下,蘇聯與「民主國家」之間的一場新衝突、即冷戰,已經開始。日本同時與48個國家簽定了多邊的《舊金山和約》,另與撤退臺灣的國民黨**在臺北簽定《臺北和約》。

日本的戰敗以及之後美國對其的佔領導致了日本的現代化,而這可以說是二戰最大的影響。日本現在擁有一個十分類似西方民主的政治體制,並且開始非常倚賴美國,無論是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軸心國被打倒,「解放全人類」與大東亞共榮圈夢想破滅;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和瑞士等「中立國」,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損失,瑞士也因為在二戰中永久中立國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銀行大國,以及歐洲人紛紛將錢存於瑞士。美國繼續保持了19世紀末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只死亡了30萬軍人,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通過蘇共**的指示,在二戰中在各國積極發展兵力,使用軍事手段達到政變目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二戰前的5萬人發展到了100萬人,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充套件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

3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第一,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的結果。

第二,戰爭的結果都給世界帶來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損失;都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都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三,戰後都形成了以戰勝國意志為主導的新的國際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不同點:

一戰爆發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的對比,後起的帝國注意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直接原因是帝國主義的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互相爭奪,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點燃了一戰爆發的導火線。

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是由於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一戰後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依據當時各國實力的對比建立起來的,隨著發展不平衡的加劇,這一體系必然走向解體。在1929----202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德日建立起法西斯統治,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

而這一時期英法的縱容侵略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更加囂張,區域性戰爭最終釀成了世界大戰。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總結出:造成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如果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了政治力量的發展,政治上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了最終就會通過戰爭的手段來解決。

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決定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永遠不會消失,只會層出不盡;帝國主義推行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必然導致戰爭;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而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也好,慕尼黑會議也好,都是些表面現象,是必然之下的偶然事件罷了。

通過更深層次的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結局、影響,進而發現其性質和規律,總結其提供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二、大戰的戰場

之所以稱得上是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從戰爭的規模來說的。一戰初期戰場就是歐洲戰場,這一時期分了東、西、南三條戰線。交戰雙方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但是戰爭很快就超出了歐洲範圍,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捲入進來,一戰共牽扯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

一戰實際上就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一次大**。二戰分了三個戰場:歐洲戰場、亞洲、太平洋戰場和非洲戰場。

戰爭初期法西斯國家瘋狂的侵略**,激起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歷時近6年,參加國家60多個,20多億人口捲入戰爭。二戰更是一次史無前例的世界戰爭。

同時在戰爭中由於新式**的使用使得戰爭變得越來越殘酷,一戰中出現了坦克、飛機、遠端大炮、毒氣等,二戰中出現了新式核**。從此戰爭改變了原先的作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發展為軍事**、軍事技術的較量。一戰由於美國的參戰戰爭形式發生變化,協約國佔據優勢;202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二戰發生根本轉折。

三、大戰的性質

大戰的責任和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戰爭雙方共同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挑起的,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參戰的目的有維護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一面,但這些國家不是戰爭的挑起者。綏靖政策是應該批判,但英、法、美等與德、日、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民主與法西斯的矛盾,它們沒有法律上的戰爭責任。

戰爭責任的不同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四、戰爭的結果

無論是什麼戰爭,受到傷害最深的永遠是人民。兩次大戰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物質損失,經濟發展遭到嚴重破壞。但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

一戰摧跨了德、奧匈、俄、土四個帝國,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爆發並取得勝利,在世界上誕生了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二戰打倒了三個法西斯國家,英法遭到嚴重削弱,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在資本主義受到嚴重削弱的同時,蘇聯社會主義的影響空前壯大,戰後誕生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國家,並且以蘇聯為首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了戰後世界的新格局。同時也給許多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創傷,留下了民族、領土、種族等方面的衝突和矛盾的種子。

大戰的影響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主要是戰爭災難,尤其對人類心靈產生消極的影響,所建立的戰後新秩序仍然體現大國壓迫小國、強國控制弱國的帝國主義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打擊了法西斯主義,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爭取和平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戰後新秩序較多地倡導和平、民主、獨立的原則,對戰後世界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的後果和影響

2013 鄂州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個第二戰場是相對於蘇德戰場來說的。2014 孝感 70年前的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 100年前的6月28日,薩拉熱寓事件引爆了 一戰 回顧這兩次世界大戰,我們應該明白 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掠...

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過兩次較大的變化!兩極格局形成和解體的標誌分別是什麼?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政

兩極格局形成的表志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兩極格局解體的標誌是 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當今的世界格局超多極化趨勢發展。雅爾塔體系形成標誌是二戰後雅爾塔等一系列會議制定的規則與制度,其解體標誌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

為什麼瑞士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中立國

希特勒為什麼不打 永久中立國 瑞士?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 身份 是 永久中立國 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籤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瑞士是個做精密儀器的,思維縝密,專做俏貨巧活,這在世界上無人能比,僅次於猶太了。不像我們同胞,只會開飯店,洗碗 瑞士全民皆兵,易守難攻,金融業發達,遍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