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出發》,分析穆旦詩歌的主要特點

2021-05-28 20:47:43 字數 5415 閱讀 1017

1樓:匿名使用者

再表達的藝術活動。詩歌朗誦就是朗誦者用清晰的語言,響亮的聲音,優美的體態,引入的動作把原詩歌

穆旦詩歌《出發》表達的思想感情

2樓:米古月餘水

穆旦詩歌《出發》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對上帝的虔誠、皈依和自我救贖,希望通過世俗的修行,得到靈魂的解脫。

穆旦《出發》

告訴我們和平又必須殺戮

而那可厭的我們先得去歡喜

知道了「人」不夠

我們再學習蹂躪它的方法

排成機械的陣勢

智力體力蠕動著像一群野獸

告訴我們這是新的美

因為我們吻過的已經失去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

可是接近未來

給我們失望和希望

給我們死

因為那死底製造必須摧毀

給我們善感的心靈又要它歌唱

僵硬的聲音

個人的哀喜

被大量製造又該被蔑視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義

在你底計劃裡有毒害的一環

就把我們囚進現在

呵 上帝!

在犬牙的角道中讓我們反覆行進

讓我們相信你句句的紊亂是一個真理

而我們是皈依的

你給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要理解穆旦《出發》表達的思想感情,必須熟悉《聖經》裡的故事。《聖經》介紹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犯了原罪,所以禍及子孫,人類在世間所經歷的痛苦都是一種歷練,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詩中出現的殺戮、蹂躪、死、摧毀,在詩人看來都是正常的,都是為了贖罪而必須經歷的,只有這樣,才能得到重生。點明中心意思的是最後一段,雖然在人世間要經歷痛苦,但在詩人看來,那是豐富的痛苦,因此甘之如飴。

3樓:樓臺月

告訴我們這是新的美。

因為我們吻過的已經失去了自由;

好的日子過去了,

可是接近未來,

給我們失望和希望,

給我們死,

因為那死的製造必需摧毀,

給我們善感的心靈又要它歌唱僵硬的聲音。

個人的哀喜被大量製造又該被蔑視被否定,

被僵化,

是人生的意義;

在你的計劃裡有毒害的一環,

就把我們囚禁現在,呵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讓我們反覆行進,

讓我們相信你的句句紊亂是一個真理。

而我們是皈依的,

你給我們豐富,

和豐富的痛苦。

4樓:閃電部落

對故鄉的思念,對自己夢想的追尋和回首.

對故鄉人民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和對人們無知的遺憾和感慨.

詩歌渾然一體.好詩!

5樓:♀課苦求食

精神核心: 讀祖國與人民的深切的同情與濃濃的熱愛。

舉例分析穆旦詩歌的特色!急~~~幫忙 15

6樓:

穆旦詩歌的語言自成一格,善於錘鍊現代漢語口語的辭句,極力擺脫中國古典詩詞影響的特色是明顯可見的。認同新詩的散文化,卻同時以必要的節奏和韻律。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葉派"詩人的一個代表,也是現代詩人中非常成功的一個,他的創作被譽為"最能表現現代知識分子那種近乎冷酷的自覺性"(袁可嘉語)。他對英美現代詩人特別是葉芝、艾略特、奧登的熟悉,對他們的詩歌理論與批評理論的吸收,以及他年輕的活力,都使他的詩歌具有突出的現代特質。在《春》這首小詩中,這一切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現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詩歌內在的張力和戲劇性,往往將一系列充滿對抗、衝突的詞語和意象組織在一起,以形成錯綜、複雜而又強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發現三組不同色調的詞語。其一是強烈而動感的:

火焰、搖曳、渴求、擁抱、反抗、伸、推、點燃;其二是靜態的:綠色、土地、看、歸依;這是草與花朵的對立, 春天內在的對立;也是"醒"與"蠱惑"的對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動的慾望與詩人沉思形象的對立。"窗子"是一種媒介,它分隔又聯絡了"慾望"與"看",從而帶來第三組體現著張力共存的詞語:

緊閉、捲曲、組合。這三組詞彙相互交織,組構了詩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詩歌沉摯、堅實、富有現代感的抒情基調;緊湊而充滿張力的語言;以及飽滿的節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麼,春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它是醒來,是第一次的誕生和再生,但也是慾望與沉迷的**;是飛揚的歌聲與敞開的歡樂,也是沉滯的泥土與緊閉的肉體;是燃燒、分散、反抗,也是散亂之後新的組合與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詩人春心的萌動和詩心的勃發。

黎明、早春、二十歲的青春三位一體,恰如光、影、聲、色的赤裸與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蕩,它們共同等待新的組合的出現。

穆旦的詩可謂具有真正現代意義的詩篇。隱喻、意象的設定,使他的詩不可能像徐志摩的詩讀起來那樣流暢,而理解起來比古典語言形式的唐詩宋詞還難懂。穆旦的詩讀起來吃力的時候讓人聯想起唐朝的李賀。

穆旦在現代詩歌史上的成就以及地位 20

7樓:匿名使用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曾用筆名樑真,與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鏞)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屬「良」字輩。

20世紀80年代之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

穆旦於20世紀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傳統詩歌結合起來,詩風富於象徵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2023年12月穆旦所作的《讚美》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語文教科書。   20世紀50年代起,穆旦停止詩歌創作而傾畢生之力從事外國詩歌翻譯,主要譯作有**普希金的作品《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普希金抒情詩二集》、《歐根·奧涅金》、《高加索的俘虜》、《加甫利頌》,英國雪萊的《雲雀》、《雪萊抒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選》,英國《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

所譯的文藝理論著作有蘇聯季摩菲耶夫的《文學概論》(《文學原理》第一部)、《文學原理(文學的科學基礎)》、《文學發展過程》、《怎樣分析文學作品》和《別林斯基**學》,這些譯本均有較大的影響。   有人認為其停止詩歌創作是因為江郎才盡,13歲時穆旦就已經開始了詩歌的寫作。當然這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明哲保身之舉,為當時的政治氣候所致。

20世紀50年代起,穆旦開始從事外國詩歌的翻譯, 相關書籍主要譯作有**普希金的作品《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普希金抒情詩二集》、《歐根·奧涅金》、《高加索的俘虜》、《加甫利頌》,英國雪萊的《雲雀》、《雪萊抒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選》,英國《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所譯的文藝理論著作有蘇聯季摩菲耶夫的《文學概論》(《文學原理》第一部)、《文學原理(文學的科學基礎)》、《文學發展過程》、《怎樣分析文學作品》和《別林斯基**學》,這些譯本均有較大的影響。   遺憾的是自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穆旦就停止了詩歌的創作而傾畢生之力從事翻譯,有人對此的看法是他是江郎才盡,13歲時穆旦就已經開始了詩歌的寫作。

當然這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明哲保身之舉,因為那時的政治氣候所致。穆旦完成了一個獨立詩人所能做的,他理應被授予中國最獨立的詩人。

出發的穆旦詩歌 《出發》

8樓:影

告訴我們和平又必需殺戮,

而那可厭的我們先得去喜歡。

知道了「人」不夠,我們再學習

蹂躪它的方法,排成機械的陣式,

智力體力蠕動著像一群野獸,

告訴我們這是新的美。因為

我們吻過的已經失去了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來,

給我們失望和希望,給我們死,

因為那死的製造必需摧毀。

給我們善感的心靈又要它歌唱

僵硬的聲音。個人的哀喜

被大量製造又該被蔑視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義;

在你的計劃裡有毒害的一環,

就把我們囚進現在,呵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讓我們反覆

行進,讓我們相信你句句的紊亂

是一個真理。而我們是皈依的,

你給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2023年2月

穆旦的詩歌《春》賞析 5

9樓:9點說史

賞析:「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實為綠色的草在「火焰」上搖曳,在詩人眼裡,春天的綠草幻化成了搖曳的「火焰」,不禁讓人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譯文: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然而此時的「野火」不是具有強大破壞性的事物,而是與春草合二為一,春草和火焰蘊含的內在生命力——一種瘋狂的、野性的、難以抑制的原始衝動噴薄而出。

「渴求著擁抱你,花朵。」承接上一句,春草渴求擁抱花朵的原始慾望在膨脹。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這兩行通過倒置(倒裝)的手法,使讀者產生一種錯亂的感覺,我們可以還原為「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花朵伸出來,反抗著土地。」

以上四句通過春草與火焰、花朵與反抗者這兩組相輔相成的意象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繁榮的生命圖景。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如果」的假設,「是」的猶疑,表現了詩人內心對春天美好生命景象的不確定性。

「窗子」與窗外「滿園的慾望」構成了一種遮蔽關係,「推開」則是解除這種關係的通道,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詩人對外部世界的不可預知性。

因此詩人變得猶豫不決,在一扇窗子的約束下與春天產生了遙遠的距離。「慾望」是個抽象名詞,在這裡通過「滿園」的修飾得以具象化,「滿園春色宮牆柳」、「春色滿園關不住」的自然生命開始勃發湧動。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慾望」是**的,「二十歲的肉體」被「永遠的謎」所蠱惑(對應第一節「暖風吹來煩惱」),被「慾望」所蠱惑,肉體的緊閉與內在生命的「渴求」形成緊張對立的矛盾衝突「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這是一個悖論,一方面作為一隻不能言語的「鳥」卻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作為一隻不能揮動翅膀的「鳥」卻要飛翔,這怎麼可能。

另一方面,泥土的沉重與鳥的輕盈構成強烈的反差,泥土養育了一代代的人,在艱難的成長過程中年輕的肉體(二十歲的我們)被外部美好的事物「點燃」,開始有意識地宣洩、舒展自身的力量,卻只能「捲曲又捲曲」,想要發洩慾望,奮力向上飛翔「卻無處歸依」四處飄蕩。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看不見摸不著的「光,影,聲,色」,這一切「幻象」都被彷徨、苦悶、壓抑的詩人看穿,詩人「痛苦著等待」新生,「等待伸入新的組合。」,從而完成一次詩人自我生命意義上的鳳凰涅槃。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2023年8月,穆旦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教。2023年,抗日戰爭進入了關鍵時期;同年2月,詩人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毅然踏上緬甸抗日戰場擔任翻譯工作。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創作於此時。

全詩只有兩節,第一節寫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寫春天的景緻,實際上是寫對春天的感覺;第二節寫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氣息的催發下,青春正「為永遠的謎迷惑著」,既寫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寫出了生命春天的焦慮與迷惘。

這首詩完美地運用了現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於內在的張力,意象的撞擊和轉換來得精彩而神異。

結合《蒹葭》分析賦,比,興藝術手法

朱熹所說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 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物件,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

結合作品,分析陶淵明的詩歌藝術

一 陶淵明的生活背景與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 生活背景 陶淵明 公元356 427 又名陶潛 字元亭,是東晉末年的田園大詩人。據史書記載,東至縣東流鎮東晉時期屬潯陽柴桑 今屬九江彭澤縣 陶淵明在彭澤做縣令,經常到東流種菊。留下千古佳話,後人敬羨先生,建祠以祀。出身於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勳之後的陶淵明,...

《蘭溪棹歌》這首詩中「動靜結合」手法的分析

半夜bai戲院散場了,一大堆人擁du出來,走上各自zhi 僱好的小艇 dao,簇擁在一起回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答失在彎曲的河道中遠傳來一片譁笑和告別的聲音,是動態美,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樑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是靜態美 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後二句是動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