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中,哲學的種類有哪些

2021-03-19 18:25:20 字數 4544 閱讀 6802

1樓:漫閱科技

亞里士多德把哲學理解為一切科學的總彙,它由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藝術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理論科學又分為第一哲學(即形而上學)、物理學或自然科學,以及作為方**的邏輯學,實踐科學則包括倫理學和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什麼

2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一、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正義的體現,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而這樣一個衡量是非曲直的中道的權衡恰恰就是法律,遵從法律便是遵從正義,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惡與否,其標準為是否合乎正義。

因為人們可以遵從良法,亦可以遵從惡法,而遵從惡法不符合正義,也有違法治,遵從良法才符合法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同時,他還認為法律的良惡與政體有關,正確的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合乎正義的良法,人們應該遵從;蛻變了的政體制訂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惡法,惡法非法。這樣,良法正是通過正確的政體制訂出來,以「使人們能夠有最善良的行為和最快樂的生活。」

二、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

「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公民、團體、執政人員必須普遍地遵從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統治者也要遵從法律,城邦執政人員必須根據法律正確行使其管理和裁判的權力,這種權力必須由法律規定,受法律支配。

亞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法律至上」的重要性,公民恪守法律,法律至上,才能實行法治。以今天而論,要在一個沒有法治傳統的國家建設一個法治社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法律要有權威,人們才會尊重它;要讓法律獲得足夠的權威,首先是**要認真嚴格守法。

如果**不認真嚴格守法,百姓就不可能真正尊重法律;絕不能像古代法家那樣,讓百姓僅僅是因為害怕而尊重法律;其次,任何時候不能把遵守法律作為礙手礙腳的事,法律雖然可以修改,但是決不能因為一事一人而修改,修改之前它理應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威。否則,自由、公正和正義,都將無法獲得保障。

三、法治優於人治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倡言法治,反對人治,提出了「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著名命題,他主要從這樣四個方面論證了法治優於人治的好處:

第一,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人雖然有智慧(理性),但是人也有感情,感情會導致不公正、不平等和腐化。而法治正好可以克服人治的這種缺陷。

另外,人治往往使糾紛以服從某個或某些人的方式得到解決,這就未免使平等的公民產生尊嚴的傷害,而服從法律就不會產生這個問題,法律一視同仁,因為法律是沒有人格的。

第二,法律是由許多人制定的,眾人作出的判斷總比個人可靠。他指出:「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

單獨一人就容易因憤懣或其它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終致損傷了他的判斷力;但全體人民總不會同時發怒,同時錯斷。」

第三,法律是藉助於規範形式來確認的,具有明確性和穩定性,此外,它還具有普遍性,對任何人都適用。

第四,權力制約需要法治。腐敗的產生源於缺乏監督的權力,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自由人在把城邦之中的某些權力委託給某些人實行時,為著城邦共同的善和幸福就必然要對這種權力進行監督和管理。

擴充套件資料

在哲學方面,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根本傾向以至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上古及中古時期,他的著作被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德文和英文。以後的希臘學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的學者也是如此。

他的思想是中世紀**教思想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羅伊,將伊斯蘭的傳統學說與亞里士多德的理性主義融合成自身的思想體系。最有影響的猶太教思想家邁蒙尼德,用理性主**釋猶太教義,在調和科學、哲學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

在他以後,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隨著亞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斷被發現,中世紀出現了一個研究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時代,學者們以此作為求得各方面真知識的基礎。

3樓:烏爾裡希

(一)亞里士

多德對哲學的學科定位

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科學,而不是感覺、經驗和技術。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科學。人們通過感覺擁有記憶,對統一事物的眾多記憶導致經驗,由經驗得到技術,最後才能知曉事物的本原和原因,從而達到科學。

他認為這是一個由低而高的過程,每一階段比前一階段更具有「智慧」意義。

其次,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哲學是思辨科學,而不是實踐科學、創制科學。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辨科學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學比其他學科更受重視」。其中又可分為三類:

數學、物理學,第一哲學(神學)。思辨科學的性質只在於「思辨」事物,認識事物的真相,這類科學的本原是在物件之中,與認識者無關。另外兩類科學則不同,創制的本原或者是心靈和理智,或者是技術,或者是某種潛能,它們都存在於創制者之中。

實踐的本原即意圖則存在於實踐者中,因為意圖的物件和結果是同一的。

再次,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學。 「物理學所研究的是可分離的但並不是不運動的東西,某些數學研究不運動,卻也不能分離存在而是在質料之中的東西。」由此可見,物理學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屬性,物理學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個種」。

(二)亞里士多德對研究哲學的目的闡述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在於探索智慧,但智慧是關於原因或原理的知識,那麼作為追尋智慧的哲學理所應當就是關於這類原因或原理的知識了。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是在尋求現存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諸原理與原因。

」 亞里士多德認為,關於事物的原因或原理的知識是真知識,只有認清一個事物的基本原因後,才可以說認識了這個事物,由此我們也可以順利解決與該事物相關的其他問題。他說:「認識是我們研究的目標;人們在掌握一樣東西的『為什麼』(即根本原因)之前,是不會認為自己認識了它的。

所以很明顯,我們對於產生、消滅以及每一種自然變化也必須這樣做;認識了它們的本原之後,我們就可以試著拿這些本原來解決我們的每一個問題了。」事物的原因多種多樣,歸結起來有四種:其一是「質料因」,如銅像的銅,銀碗的銀等;其二是「形式因」;其三是「動力因」;其四是「目的因」。

每種事物都由這四種原因構成,我們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把握事物。

(三)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產生條件的闡述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哲學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二:

首先,是「好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無論在最初還是在現在,人們都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其次,是「閒暇」。

「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閒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

亞里士多德也極為深刻地剖析了哲學的根本性質。他認為產生哲學的根源在於人的求知本性,而並非是為了實用的目的或自身之外的它物。哲學為了哲學自身而存在,不受外在的東西所約束、牽制,是一種純粹的求知的活動。

他說:「把哲學稱之為真理的知識是正確的,思辨知識以真理為目的。」哲學就是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化身,求真成為哲學的本性之一。

(四)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研究物件及範圍的界定

首先,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哲學家的事業也該能考察一切事物。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既是他對哲學界定的自然結論,也是他對自哲學產生以來的哲學研究物件情況的概括和總結。第一,基於**有關原因或原理的知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哲學的研究物件。

第二,亞里士多德把哲學的物件概括為整個世界,哲學成了包羅永珍的學問。這在哲學史上是一大貢獻,其影響極其深遠。

哲學的研究範圍和它的研究物件密切相關。哲學是研究本體的,本體有多少,哲學的範圍就應有多廣、多大。劃分哲學的門類或分支,也應以本體的不同為依據。

哲學不但區分為不同的部分,而且這些部分還有主有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第一哲學」和「第二哲學」的區別。他說:

「有一門學問,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憑本性具有的各種屬性。這門學問與所謂特殊科學不同,因為那些科學沒有一個是一般地討論『有』本身的。它們各自割取『有』的一部分,研究這個部分的屬性,例如數理科學就是這樣做的。

」從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意義上來看,哲學的範圍應當十分廣泛。例如,研究關於數的存在的,就是數學;研究關於醫療的存在的,就是醫學;專門研究和邏輯有關的存在,便是邏輯學;專門研究和道德有關的存在,便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人,他研究了世界的各個方面,儘可能地涉及到一切事物,考察了自然、社會、思維,是多種學科的創始人。

在哲學方面亞里士多德有著怎樣的觀點?

4樓:漫閱科技

在哲學上,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介於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他批判了柏拉圖的版理念論,認為概念不能先於權個別事物而存在,而只是個別事物的抽象,是個別事物最一般的和本質的特性,一般只有依靠個別才能存在。

在認識論上,亞里士多德承認自然界客觀物質世界是認識的物件,是一切經驗和感覺的源泉,認為感覺只是提供個別具體事物的知識,只有理論和科學思維才能認識一般和本質的東西。然而,在論及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時,他又回到了唯心主義,從而陷入了二元論的泥坑。

亞里士多德知道事物是運動的,而且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具有唯物論的傾向。但他認為事物運動的不在內部,而應到外部尋找。既然任何個別事物在運動中既是受動者,又是推動者,如此推導下去,最後必然有一個不受外力推動的運動者,它便是世界的第一推動者。

這個第一推動者不能是具體的事物,它必須是永恆的,完全沒有任何變化、運動,但它吸引了萬事萬物,萬物皆為達到這個目的而運動。這個第一推動者,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就是「善」。不用說,亞里士多德在這裡又回到了唯心主義一邊。

亞里士多德的簡介,亞里士多德簡介

亞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 形而上學 心理學 經濟學 神學 政治學 修辭學 自然科學 教育學 詩歌 風俗,以及雅典...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讓人們學會用一種唯物的 十分接近現代科學的理性邏輯的觀點來看待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1 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 2 論兒童的年齡分期 3 論 與文雅教育 一 綜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 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繼承性。亞里士多德以柏拉圖的哲學 ...

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什麼,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怎樣的?

關於亞里士多德的 中庸之道 有幾點需要略作說明 第一,居間者 是相對於不同主體而言的,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平均數,必須針對一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加以判斷。第二,美德作為一種中庸之道,是與 過度與不足 這兩端相對立的,因此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極端。例如,勇敢 是 魯莽 與 怯懦 之間的居間者,同時也是與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