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一下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出現的自然觀

2021-03-19 18:26:28 字數 5704 閱讀 1361

1樓:彼岸的暗夜

最早對「自然」作哲學思考的是活動於古希臘伊奧尼亞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學家。米利都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事物是由什麼構成的。

他們一致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單一的物質性本原構成,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去找出這個本原是什麼。泰勒斯認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認為是「無定」(一種虛擬物質),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是「氣」。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是物質性的本原「濃聚」或「稀散」的結果。

這種哲學是簡單的、素樸的。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這種最早的哲學思考,其一元論的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如此強烈,以至使米利都學派的學者們從來一次也沒有想到要去探索這宇宙物質永不停息的變化的原因或根源,反而假定這是一種自明的事實(當然之事),正如他們認為萬變與生成是自明之理一樣。

」〔1〕然而,將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的原因或根源訴諸於自明性,並不是米利都哲學家們的疏忽或有意的迴避,而是當時希臘民族對自然界的普遍信念使然。因此,只有將米利都學派的本原學說與這些普遍信念聯絡起來考察,才能看出早期希臘哲學的自然觀的全貌。

按照希臘古老的自然宗教傳統,自然界是充滿靈魂的。這種觀念被人類學家稱為「物活論」或「萬物有靈論」。從文化人類學上說,「物活論」是原始人類基於對生命現象的自我體驗類推自然的產物。

米利都哲學家們的思考正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開始的。泰勒斯就說過,萬物充滿神(靈魂)。然而,在泰勒斯,這並不是對流行的宗教觀念的重複;相反,他藉助傳統宗教的語言形式道出了全新的內容。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泰勒斯把靈魂看作一種能運動的東西〔2〕。因此,對於泰勒斯來說,一切事物都是由單一的物質本原(水)構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萬物,是因為它自身是能動的。這一點,阿那克西美尼表達得更明確。

他認為,本原(氣)就是神,是不可測量的、無限的,並且在不斷運動之中。所以,氣又被稱為「精氣」(pneuma,又譯「普紐瑪」,包含氣息和精神兩層含義)。這樣,米利都學派通過對流行的宗教觀念的改造,在事實上肯定了本原不僅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

米利都學派本原學說的真正侷限在於,它無法解釋宇宙的秩序問題。這一步是由另一位伊奧尼亞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跨出的。赫拉克利特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火」,火化生萬物依據的是「道」(logos,又譯「羅各斯」,有規律、理性、語言、尺度等多重含義)。

「道」是本原火所固有的屬性,火按照它自身的「道」燃燒、熄滅,生成萬物,而由火產生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普遍地遵循「道」。至此,希臘哲學的第一個完整的自然觀告以形成。其主要內容是: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單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僅是構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源泉和事物間秩序的賦予者;由本原產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滿內在活力和秩序的整體。

從泰勒斯的「靈魂」到赫拉克利特的「道」,一個視自然界為生命機體的哲學隱喻逐步確立。伊奧尼亞時代以後的哲學家把自然的內在生命力稱作「宇宙理性」或「世界靈魂」(nous,又譯「奴斯」)。古典時代的希臘哲學認為,自然界是由「質料」和「形式」兩種原因造成的,質料是構成自然事物的原始物質,形式是自然事物存在、運動和目的的**。

對於任何自然事物,質料和形式都是同時存在並起作用的,因為自然界本身是一個生命機體,它不僅是被創造者,同時也是創造者。因此,無論是蘇格拉底、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他們所研究的「靈魂」,首先是自然的靈魂,而人的靈魂只是它的一種具體形式。正如人的靈魂對身體的操縱一樣,自然這個生命機體以它的靈魂操縱著它的身體,從而保證了自然事物的存在、運動和秩序,保證了自然界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儘管這裡仍然殘留著原始「物活論」的思維方式,但它的內容則建立在希臘人對自然的科學研究之上,是理性化的。對於受近代科學思維影響的人來說,這一思想似乎是古怪的、不可理解的,然而它恰恰是希臘文化獨特精神的體現。希臘思想與近代思想的根本區別在於:

希臘人並沒有像近代人那樣把人設想成超越於自然事物之上的存在。在希臘人看來,人始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不是行動,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靜觀,即作為自然的一員,深入到自然中去,領悟自然的奧祕和創造生機。這種有機論的自然觀貫穿於希臘哲學發展的全過程,並通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深刻地影響著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自然哲學。

有機論的自然觀,在希臘以外其他古代民族的文化中同樣存在著,如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印度佛教的自然觀等等。這些古老的自然觀,儘管表述形式不同,但在視自然為充滿內在活力和生機的整體這點上卻是一脈相通的。有機論的自然觀以及由對自然的認識導致的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以觀念形態儲存在古代的哲學中,同時作為現實的文化行為又體現在人類的實踐中,對於古代文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2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3樓:百禮匯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自2023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23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4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雖然中國的端午節常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與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學者如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

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裡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名稱**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

「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樓:康康侃球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全國各地在端午節均有舉行各種慶賀端午的節慶活動。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粽子與扒龍舟。食粽子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扒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1-3]

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亦有起源於惡月惡日、夏季時令、蓄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4-6]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23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23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6樓:最棒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23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23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7樓:大塊頭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來說一說看你迄今為止最喜歡的言情小說是什麼

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言情 是 孤城閉 由它改編拍攝的電視劇叫 清平樂 相信很多朋友都並不陌生。其實答主言情 看過不少,之所以把它列為最喜歡,主要有原因如下。01 作者文筆極好 文筆如何,是讓答主能否閱讀 全本,以及評價是否喜歡的重要依據之一,而本書作者米蘭lady的文筆流暢唯美,用文字勾勒畫面 塑造人...

你有迄今為止最遺憾和後悔的一件事情嗎

誰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心裡清楚得很,不一定非要說出來。有,因該說每個人都會有,但是沒有回頭路要不就沒有遺憾喝後悔種一說了。遺憾,後悔的事誰都可能有,但是人生沒有如果,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抓住現在,努力學習,奮鬥,無怨無悔!我還沒努力,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所以最遺憾最後悔就是我沒努力過。最遺憾和後悔的事,就...

描述一下你期待的愛情和婚禮,描述一下你期待的愛情和婚禮

期待的愛情不是熱烈的一見鍾情,而是一路走來,一直相互吸引,當發現相愛,已是深陷愛海。當回首這片愛情,發現一切都那麼的順理成章,一個個的小默契像齒輪,讓兩個人親密可愛,你記得最多的是在一起時的快樂,那些愛情的痛苦讓兩個人更加珍惜現在,都為了對方去爭取更美好的未來。於是,想給對方一個最美的婚禮,或者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