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如何表現愁思與憤懣,擬行路難其四中,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懣的

2021-03-19 18:27:02 字數 5950 閱讀 1310

1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此詩託物寓意,比興遙深,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源於網路僅供參考)

擬行路難其四中,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懣的?

2樓:亞瑟無敵天下

8,擬行路難,其四中作者是如何找到這種仇恨與憤怒的路上也路上的艱難不斷就比較感慨了

3樓:羋海霞

作者是通過詩中的反問句來突出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懣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坐著這種愁食,她和豐滿是在他日常生活中或寫作他寫的作品就表現出來了

5樓:碩果

你行路難騎士中作者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怒的句子就在前兩句。

6樓:君子一言

《擬行路難·其四》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四首。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此詩託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擬行路難其四與行路難手法和主旨相同點

7樓:匿名使用者

擬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裡,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

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裡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鬱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

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鬱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

「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剋制住了。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

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嚥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

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主旨: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行路難最主要的是比興的表現手法,作者用冰塞川和雪滿山來比喻自己的處境

主旨「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歎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

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裡選的是第一首,抒寫了詩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悶的心

態及對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詩以「行路

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

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

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與行路難李白寫的有何的異同呢

8樓:3aaa歲月

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

《擬行路難》創作於南朝宋代,具體時間不詳。

《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

2、創作背景不同

《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3、情感的側重不同

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

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相同點:

1、都是古體雜言詩。

2、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不受聖上賞識,憤懣不平的感情,且都是藉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都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語言有民歌的淳樸和韻律美。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

9樓:韓琴

相同點:

1,都是古體雜言詩。

2,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悲憤不平的感情,且都是藉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於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

5,兩首詩的詩人都是通過喝酒來發洩內心的苦悶。

6,詩句中有相通之處,李白行路難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出自《擬行路難》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行路難三中的「吾觀自古賢達人」引用《擬行路難》:「自古聖賢盡貧賤」。

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

《擬行路難》創作於南北朝時期,《行路難》創作於盛唐公元742年(天寶元年)。

2,背景不同。

《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行路難》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3,表達情感的深度不同。

鮑照所處的時代士族門閥制度非常森嚴,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現象,而他又是地位低下的寒士,所以在《擬行路難》中更多地表現自己的悲憤與無奈,雖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

李白處於盛唐,他雖遭遇賜金返還的挫折, 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所以高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10樓:dreams弦清

(1)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鑑賞詩歌要知道詩人所處環境: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巨集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擬行路難的表達效果及手法

11樓:匿名使用者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寫的是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十分切合樂府詩原題《行路難》。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作品開篇便巧妙地從水瀉地面四方流淌這一現象入手,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以其超常的感悟詮釋了人生的某種哲理,即那流向「東西南北」的「水」,恰似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

由此可見,這兩句開篇語,通過「瀉水」這一尋常物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當時社會門閥等級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悲憤、抑鬱的心情一瀉無餘。

接下來四句,詩人轉向對自己心態的剖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在這兩句詩裡,詩人對眼前這些人間不平事不是去直接呼籲和吶喊,當然,這也是像詩人這等社會地位低微之人的呼籲和吶喊所不能起改變的。因此,詩人只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不正常現象,並渴望從不能像他人那樣「行嘆復坐愁」的追求之中求得心靈深處的慰藉和解脫。

從「人生亦有命」一句看,詩人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而從「安能行嘆復坐愁」一句看,詩人的思想意識深處又蘊藏著不甘寂寞的積極向上的健康因素。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酌酒以自寬」表現出來的是詩人一種內心的不平衡,一種無法改變現實的可奈。面對不平又無可奈何才借酒消愁,聊以**。

然而,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腸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詩句寫得含蓄蘊藉,寓意深厚,這一處理方式比起直接訴說心中的悲哀和苦悶的正面描寫手法來,表達程度和藝術效果都要好得多。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作品寫到這裡,詩人的情緒已經積蓄到了一定程度,再也抑制不住憤懣的情懷。人不是草木,不是石頭,長期處在這種門閥等級社會制度的壓制下,面對眼前社會的重重黑暗,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啊?

作品寫到這裡,按常理說下文中的詩人應該是筆如刀槍,是滿懷激憤地去評擊時弊,去控訴世道的不公平,然而筆鋒一轉,確是令讀者瞠目的「吞聲躑躅不敢言」。 「吞聲」,話到舌前又咽回去了;「躑躅」,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的樣子。前句說「豈無感」?

此處卻「不敢言」,可見當時的現實社會黑暗到了極點。詩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忍氣吞聲,打掉門牙往肚裡咽。讀到這裡,我們不得不重新品味前文的「人生自有命」的深刻內涵了。

站在歷史的角度品讀這首詩,不難看出詩人在作品中流露了一定程度的消極思想成分,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生亦有命」,帶有明顯的宿命論色彩;另一方面,字裡行間還流露了對殘酷、不平等的社會現實的妥協情緒。當然,詩人反映於作品中的這些消極思想情緒,是與其所處的時代和所受教育的歷史侷限分不開的。

從表現手法上看,作品最值得回味的一點應該是含蓄蘊藉,用清代沈德潛前輩的話來說就叫做「妙在不曾說破」,這一巧妙的藝術處理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思考餘地與想象空間。

鮑照的《行路難》是什麼,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對李白的《行路難》有什麼影響

擬行路難 十八首 樂府組詩名。南朝宋鮑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 七言及雜言句。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擬行路難其四第三句的命是指什麼,擬行路難其四第三句寫人生亦有命,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命有怎樣的看法

命 命運 以 人生亦有命 的宿命論觀點,人生是既定的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 擬行路難其四第三句寫 人生亦有命 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 命 有怎樣的看法 1 作者運用的是以 水 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 東西南北 不同方位的 水 恰好比回喻了社會生活中答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 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 ...

擬行路難十四的解釋賞析,擬行路難十四的解釋賞析

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的前兩句用 鬥十千 的清酒和 直萬錢 的珍羞的盛宴,寫出了朋友對詩人的離去的戀戀不捨,表達了詩人和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