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成語及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的有關歷史典故成語

2021-03-19 18:19:24 字數 5746 閱讀 2154

1樓:windy閃閃發亮

【成語】:七步成詩【拼音】:qībùchéngshī【解釋】:

稱人才思敏捷。【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筆雋美,深受曹操的喜歡。

他的哥哥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曹植作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語】:

赤膊上陣【拼音】:chìbóshàngzhèn【解釋】:光著膀子上陣。

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馬超為報殺父之仇率軍在渭河一帶與曹操激戰。

曹操大將許褚一時殺得性起,乾脆脫掉盔甲赤膊上陣,與馬超大戰一天,還不分勝負。

出自《三國演義》的有關歷史典故成語

2樓:匿名使用者

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閒,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佔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倖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諮):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鍊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揹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三國演義裡有哪些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3樓:筱曉小魚兒

孟德獻刀[mèng dé xiàn dāo]《三國演義》裡的情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

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

割須棄袍[ gē xū qì páo ]割掉鬍鬚,丟掉外袍。 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割須棄袍是一則成語故事,**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58回,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鬍鬚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

描寫了曹操狼狽逃竄的景象。

桃園三結義[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躍馬檀溪[yuè mǎ tán xī]躍馬檀溪,是指劉備在情急之下、驅趕乘馬跳出檀溪,從而逃脫追殺的典故。

怒鞭督郵[nù biān dū yóu]「怒鞭督郵」是中國經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情節,摘自**第二回,主要敘述張飛毆打**汙吏的經過,生動的刻畫出張飛這一人物正直好義的性格。

轅門射戟[ yuán mén shè jǐ ]是歷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國志·呂布傳》,呂布為了阻止袁術擊滅劉備所使的計謀。後來羅貫中將這個典故改編為膾炙人口的「呂奉先射戟轅門」,也就是《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三國名將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戰爭。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火燒赤壁  [ huǒ shao chì bì ] 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4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三國演義裡有哪些的成語故事有得隴望蜀、七步之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等。

(一)得隴望蜀。《二十四史》中記載,宣帝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對魏武帝曹操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虜了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就出兵遠方去爭奪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

現在我們如果出兵到漢中顯威,益州就會驚慌,趁機進兵、兵臨城下,勢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勢很容易建立功業。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

」魏武帝曹操說:「人就是苦於沒有滿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最終沒有聽從宣帝司馬懿的意見。

成語得隴望蜀出自於魏武帝曹操的對話。得隴望蜀,常用於人心不知足。

(二)七步之才。公元220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曹丕稱帝后, 仍嫉妒曹植才學,特招曹植入殿說,「父親在世時,常誇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

今天以兄弟為題,限你六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裡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麼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讚他有「七步之才」。七步之才,現常用於誇獎某人有非常高的才能。

(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死後,由司馬懿和曹爽輔佐曹睿執政。曹睿死,司馬懿殺了曹爽,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立曹髦為皇帝。

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裡,威脅要封晉公。曹髦氣憤不過,說:「司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現常用於某人有明顯的陰謀。

(四)望梅止渴。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裡非常焦急,他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裡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裡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乾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五)樂不思蜀。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

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

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樂不思蜀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六)三顧茅廬。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城西臥龍崗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漢末劉備三次前往南陽臥龍崗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漸成典故。

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5樓:匿名使用者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桃園結義

6樓:匿名使用者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 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

「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老牛舐犢

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一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紮寨。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

」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

」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巡營時,看到 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點破了自己 的心思,心裡暗暗佩服楊修的敏慧,同時也很嫉妒楊修的才智。於是,藉口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

楊修死後,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 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麼會這般消瘦啊?

」楊彪嘆氣說:「我自己覺 得慚愧呀,我預先沒有料到我兒子會有這樣的結果,現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曹操聽後。

十分感動,不免內疚。

望梅止渴

曹操 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渴得厲害,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說後,嘴裡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辦法部隊趕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言過其實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馬謖喜歡談論軍事理論,諸葛亮比較欣賞他。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魏國司馬懿親自帶兵與張郃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帶兵防守,可是馬謖驕傲輕敵,死搬兵書,結果被打敗。

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

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就發現他頗有雄心壯志,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爺爺.

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不正意昧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嗎?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營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你們的朝政家事。

」曹丕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活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不但相繼專嬗營魏朝政,而且最終還滅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晉王朝。

有哪些成語出自《三國演義》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哪些

1 髀肉復生 劉備 形容長期清閒,事業毫無成就。2 後患無窮 劉備 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3 如魚得水 劉備與諸葛亮 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4 三顧茅廬 劉備與諸葛亮 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5 初出茅廬 諸葛亮 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哪些,出自《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 三國演義 的成語有 錦囊妙計,恩怨分明,驕兵之計,養精蓄銳,虛虛實實,虎體熊腰,青山不老,以卵敵石。錦囊妙計 j n n ng mi o j 釋義 舊 裡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裡,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出處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五十四回...

求助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問題

你看錯了吧,這是在 三國演義 二十一回,也就是煮酒論英雄這段,前面講到過劉備在詔書上畫押了,要是曹操真難道詔書劉備還能活嗎。那詔書就相當於名單啊。說的是有龍掛出現,曹操說天下英雄唯 操與君耳 劉備把匙掉落,曹操俯身拾起,劉備曰 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這 聖人迅雷風烈必變 出自 論語 鄉黨 說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