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襟固的頭腦》觀後感左右,《被襟固的頭腦》觀後感10003000字左右

2021-05-15 14:50:45 字數 5010 閱讀 6261

1樓:匿名使用者

米沃什的《被禁錮的頭腦》,可以說是20世紀東歐國家(以波蘭為主)知識分子的肖像畫。今天的人們看待20世紀,可以有一堆的詞語:技術、ge命、戰爭、冷戰、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法西斯。

但是在米沃什那裡,「苦難」兩個字似乎更為顯眼,儘管他並不作為一個受害者來訴說,沒有看到「控訴」,更別提「聲淚俱下」。更多的,他是作為一個製造苦難的共謀者的身份來反思自己,而在反思中間,有仇恨,也有惋惜(特別是對於被傷害的民族和被毀滅的天才),當然還有:恐懼。

《被禁錮的頭腦》更像是一部寫給西方人看的書,特別是和蘇-聯調情、保持曖昧的知識分子看的。在這些西方的叛逆者那裡,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書中稱「人民民主國家」)作為一個烏托邦,「一個正在實現的**時代」,來反對其所處的現實體制。這種狀況十分嚴重,在他們那裡,蘇東是作為其理想和反叛的實體出現,是「正義」的化身。

而被闡釋的「事實」似乎帶有更多的偏見。這使得作為「真相」的蘇東人們的處境被忽略,被利用。

於是,米沃什和聶魯達理所應當地「較上勁」了。儘管作者一再表示十分尊重聶魯達,欣賞他為智利人民的解放所做出的努力,也曾將聶魯達的作品翻譯成了波蘭文。但幾次提及聶魯達和智利,還是難掩中間的微詞。

『拉丁美洲的大詩人聶魯達來自智利。我曾把他的許多詩翻譯成了波蘭文。當他在遭逮捕前得以逃離故國時,我感到慶幸。

聶魯達是位共產黨員。我相信他所描寫的有關自己人的苦難,並且高度評價他那偉大的心靈。因為聶魯達在寫作時關心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自己,這份心意產生回饋,使他的文字具有威力,但是他以蘇-聯人幸福、歡樂的生活對照資本主義世界的瘋狂時,我就不再相信他了。

只要他描寫的是他自己所瞭解的事情,我就會一直相信他;但當他寫的是我所瞭解的事情時,我就不再相信他所寫的東西了。這也是來自東方的信徒和來自西方的信徒彼此間的差別。西方的共產-主-義者需要一個地球上的**時代正在實現的幻想。

東方的「穆爾提-丙」主義者正竭盡全力要讓這種幻想在人們的頭腦中生根,但是他們並沒有忘記,這是一個有用的謊言。』

這裡提到了「穆爾提-丙」,實際上是書的開篇談及的。作為一種東歐人精神狀態的隱喻,「穆爾提-丙」原本是一種藥丸,出現在波蘭作家維特凱維奇**中。這種藥丸,能夠使得人們獲得安詳和幸福,不再執著地爭辯問題,特別是「那些形而上的,敏感而又無法解決的哲學問題」。

在米沃什的觀察之下,成為「穆爾提-丙」主義者,幾乎是東歐知識階層普遍存在的狀況。每個人在政治高壓和殘酷現實面前,選擇了這一種逃避的方式,以求內心的平靜與和諧。既然反抗沒有效果,希望也不能確定,那就不要用「反抗」和「希望」來折磨自己了,於是放下問題的思考,開始矇騙自己,擁抱「幸福」和「快樂」。

「穆爾提-丙」,僅僅是知識階層的第一次自我改造,以應對突變的ge命現實。書中更重要的部分是對於「凱特曼」的描述。「凱特曼」是知識分子在蘇-聯統治下的一種自衛式的偽裝。

米沃什根據自己的觀察,將凱特曼分為:

1.民族凱特曼

2.ge命純潔性凱特曼

3.美學凱特曼

4.職業工作凱特曼

5.懷疑論凱特曼

6.形上學凱特曼

7.倫理凱特曼

波蘭人對俄羅斯的態度一直很明確,歷史上長期把俄羅斯視為一個野蠻的國家。而在蘇-聯的陰影中,波蘭人也產生了仇恨。波蘭一直在大國的夾縫中間謀求生存。

蘇-聯與納粹德國簽署密約瓜分波蘭,戰爭中間紅-軍又趁火打劫,將奄奄一息的波蘭收入囊中。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凱特曼應運而生。在波蘭,民族主義作為歷史的殘渣被否定,仇俄更是不可表露出來的共同心理。

但是,許多人還是得表現出對於蘇-聯的崇拜,對於俄羅斯文化的敬仰,而知識分子在體制下的生存,還得學會歌頌作為「解放者」的蘇維埃(俄羅斯)。

在人民民主國家,官方的美學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這是一種「ge命」的美學,非常地簡單、粗暴,它將藝術創作的內容和意識形態放在首要的位置,實際的形式上就是一種寫實主義。簡單地說,就是歌頌ge命和社會-主-義,同時還得老百姓看得懂。

文學藝術的創作成了一種名副其實的宣傳手段。於是,成為「美學凱特曼」的藝術家即使抗拒這種「宣傳」,抗拒鼓動的口號式的創作,依然會隱藏真正的美學,去從事他們認為十分低階的創作,在人群中間欣賞他們看不上的藝術。

「美學的凱特曼」的許多形式,讓我在上世紀大陸知識分子身上找到了更多的代入感。比如作家不再創作了,將精力放在評註古代作家作品,編輯出版古代文字,研究古代文化。讓我想起了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

比如樂於為兒童寫書,因為這是體制內最能發揮想象力的創作方式;去大學教書,就可以接觸很多過去時代以及外國的作家作品。翻譯外國文學作品,這又讓我想起了我所尊敬的詩人穆旦、翻譯家查良錚。

「形上學凱特曼」,則是暫時停止相信這世界還有形上學的原則,實際上就是摒棄唯心主義的哲學,接受官方的辯證唯物主義。在人民民主國家,天主教雖然身份尷尬,但仍繼續存在,信奉天主教的人還是有。極端的情況就是,天主教徒成為了國家的安全警-察,當他們在執行慘無人道的任務時,上帝和宗教信仰就會突然地迴避。

另一種狀況就是,某些人則力圖在新信仰的懷抱中保持宗教的統一性,公開以某一宗教的教徒身份出現。這在人民民主國家中間,常常被稱為「進步天主教徒」或者「愛國天主教徒」。(也是很有代入感。

)成為凱特曼的知識分子(比起農民和工人,知識分子更容易、更需要這種偽裝),必須將自己的真正信仰與真實想法隱藏起來,「把自己隱藏在內心的至聖所中」,在現實生活(特別是集體活動)中,就要求他去表演,表現出相反的另一個自己。這種表演成了許多人一輩子的常態,甚至成了性格的一部分。他必須保護自己,除了生存,暴露了真實自己則可能丟掉性命;他還得保護真實的信仰,比如投身翻譯,或者進入大學教書的凱特曼,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得以從事自己的事業。

凱特曼成了生存時時刻刻的必須,一個人自知自己在演戲,長時間有意識地表演,在常人看來,這種生存的必須使得生存「變得很累」。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凱特曼則越演越起勁。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在捍衛信仰,他們所選擇的權宜之計騙過了許許多多的無知者,在to be or not to be的鋼絲上,他們越來越得心應手,甚至翩翩起舞,因此也獲得了崇高感和優越感。

正如米沃什所言:踐行凱特曼意味著在對某事的反抗中實現自我。

詩人米沃什,是米沃什凱特曼背後的那個真實存在(信仰)。寫作本書中間,米沃什伴著深沉的懺悔與愧疚,不斷地審視、反思著自己身處其中的知識階層。

詩歌的意義何在?

在社會-主-義的波蘭,詩人寄生在體制之中,被安排各種任務,成為宣傳體制的一部分,就像一劑劑蓄勢待發的興奮劑。詩歌必須為人民而存在,必須歌頌進步與ge命;另一方面,讀者也需要這樣的詩歌,他們需要希望,保持對理想社會的熱情,而這種希望的表達必須稜角分明,同時觸手可及,不可以模糊,更不允許朦朧。實際上,理想社會的藍圖早已存在,詩人寫詩也不過是將藍圖一次次地搬出來,提供給物質匱乏的民眾。

但是,詩人米沃什見證了發生的一切,卻再也不能允許自己遺忘。出生在立陶宛(時屬波蘭第一共和國)的米沃什,見證了波羅的海三國的苦難,人們被殺死,被折磨,一個個族群被放逐。在他看來,波羅的海所遭受的巨大創傷,「要比風格、節律和隱喻的問題重要十倍」。

這多少讓我想起阿多諾那個著名的論斷: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那麼,共產-主-義運動之中以及之後,詩人的職責何在?詩歌的意義何在?我想米沃什的反思和懺悔,首先否定的就是那些按圖索驥的文學政客,無論是迫不得已地偽裝,還是心甘情願地共謀,無視真實發生的一切即是詩人之罪。

米沃什說:「我的全部詩歌都是我對自己和其他人的排斥和鄙棄,只因為他們為不值得愛的東西而感到欣喜,為那些不值得感到痛苦的事情倍感痛心疾首。」他們中大多數的人,承認ge命是必要之惡。

共產-主-義化身「歷史潮流」,橫亙到一個個個體以及民族之上。於是,俄羅斯並沒有實行**,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他們只是在推動歷史的大潮流,在歷史面前,犧牲與淘汰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或許詩歌的職責,僅僅是「見證」,正如米沃什另一本書的名字一樣。在《詩的見證》中,他把詩歌定義為:「對於真實的熱情追求」。

而在充滿恐懼與虛假的現實中間,詩歌正因為「見證」,見證了的一切,並且說出一切,詩歌得以儲存;對於真實的熱情追求,詩歌也得以度過那些困難的時期。這應該也是米沃什寫這本書的初衷。

《建國大業》觀後感1000字左右,但必須必須原創哦~~謝謝大家啦~

2樓:曉龍修理

寫作思路:可以寫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什麼,主人公都有誰,是圍繞什麼樣的故事的。語言要流暢,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是文章更具體。

正文:

《建國大業》以抗戰勝利為背景,主要講述***與蔣介石舉行和平會談達成共識後不久,國民黨單方面發動內戰,並對民主黨派人士大肆**。

共產黨堅決進行武裝反擊,不少民主黨派人士和國民黨內人員紛紛倒戈,與中共站在同一立場。在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同時,大批民主人士在共產黨的誠懇邀請下歷經艱險,奔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2023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舉國歡騰。

電影裡曾數次切如錄影,與前後對比有顯突兀。但毫無疑問,作為紀念的公益電影,旨在告訴人們沒有偏差的歷史。畢竟過去再怎麼漫不經心做的事,在當前都不可能原樣複製,而且我們不一定知道過去真的發生了什麼。

片尾的開國大典或許是很多人最不陌生的片段。帶領共產黨走向勝利的***顯然年事已高,可他的話語,卻是億萬中國人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驕傲。

國共內戰期間,條件上佳的國民黨卻祕密殘害無數提出正確思想的人才。李公樸的公然殺害,直到聞一多身體橫在亂槍下,人民還會支援渴望拿下中國的國民黨嗎?蔣介石被動地或主動地將每步棋下到最好,但當前情況也始終只有一種下法,鬥智鬥勇,兵、將都投了,降於共產黨。

終是敗給人民和信任。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任弼時,**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訊息,***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

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溼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佔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勝利!定下國旗國歌的那一刻,是國旗國歌作者的為自己正名的那一刻,經過多少反駁、爭吵、拼命挽回,不都是為了國家未來的自豪嗎?

***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愛國的電影的觀後感左右,愛國的電影的觀後感 500字左右

舉起手來 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 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了鬥智鬥勇的周旋戰鬥。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醜態百出,讓所有 此片的...

大國崛起美國篇的觀後感左右,大國崛起美國篇的觀後感 800字左右

大國崛起 前言部分有這樣的描述 15世紀以來,葡萄牙 西班牙 荷蘭 英國 法國 德國 日本 俄羅斯 美國這九個先後崛起的國家,在歷史興衰和發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闡述其發展歷史,探尋其發展軌跡,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中國尤其大有裨益。這就對本書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大國崛起 一書以 九大國 的興衰為...

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左右,求一篇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3000字左右

1860年10月18日 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髮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 落後就要捱打 的道理。看了學校的 火燒圓明園 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