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過程,簡述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2021-03-19 18:19:25 字數 3806 閱讀 9503

1樓:東林加油

2023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023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 這是中國文物考古、**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 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 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

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釐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2023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乾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

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家**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 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簡述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2樓:何處流光照月明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效能,改寫了世界**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哪個朝代

3樓:不曾明瞭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2023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哪個朝代的產物

4樓:歲月不寒

戰國早期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效能,改寫了世界**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的挖掘過程

5樓:1582534685碕

湖北省隨州城西北約2千米處的擂鼓墩依山傍水,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傳說在戰國時期,楚莊王為平息宰相鬥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將士奮力搏殺,一舉而平叛亂。因為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

2023年2月底,隨縣(今隨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紅砂岩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前來視察工作的廠領導鄭國賢懷疑是一座大型古墓。

3月10日,聯合勘探小組成立。19日,時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兼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連同兩名技術人員趕到現場。3月20日起,考古人員開始對該墓葬進行鑽探發掘。

他們手持探鏟,向地下打孔探測,隨著探孔越來越多,墓坑的範圍也越來越清楚。探測表明,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6.58米,總面積220平方米。

單就槨室而言,就有190多平米,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大14倍,比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大8倍。這樣大的木槨,在當時的中國尚屬首例,這種構築在岩石上的巖坑豎穴墓,在南方還是第一次發現。

果然不出所料,經過初步勘探,發現墓坑上層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且有地下水溢位來,已經無法進行原封不動地保護了。譚維四建議立即動手發掘,以最大限度搶救文物,這一建議得到認可。然而更為揪心的情況發生了,勘探人員在墓坑中部偏北的位置發現了一個面積大約0.

5平方米的盜洞,古墓中的文物會不會蕩然無存了呢?沉重的疑問夾著幾許絕望籠罩了現場的工作人員。譚維四帶領隊員們對盜洞進行了認真清理,發現裡面灌滿了淤泥,還有幾塊散碎的石板,這又是一個不好的徵兆,說明這座古墓已經進水了。

現場的很多人都洩了氣,認為這已經是一個沒有發掘價值的古墓,裡面的文物極可能遭到盜掘和水蝕,很難儲存完好了。但是譚維四堅持挖掘,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勘探小組向上級提出發掘申請,得到了湖北省委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經過將近2個月的籌劃和準備工作,2023年5月11日,曾侯乙墓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隨著墓坑的殘存填土被完全清除後,覆蓋墳墓的47塊巨型石板完全顯露出來。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發現石板之下是厚約250釐米的夯土,夯土下又有一層10釐米~30釐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又是一層厚厚的木炭,這層厚厚的木炭,總量達到6萬千克。

5月22日,木炭被清除完畢,墓室上層的槨板暴露無疑。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只見槨室內一片渾水,水面上漂浮著幾具木棺。在抽水的同時,為防止木棺將下面的陪葬品砸壞,又動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來。

開啟棺蓋,裡面是一些女性的遺骨,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這樣的女屍,整個墓穴一共有23具。經專家認定,這些女屍應該是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女子就是平日為墓主人曾侯乙演奏歌舞的樂工。

隨著水位一點點下降,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豎穴木槨墓,掘於紅色沙礫岩之中,平面為多邊形,沒有墓道。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度在13米以上。

木槨共有12道槨牆,槨高3.1米~3.5米,由171根長條木板壘成,達380立方米。

墓室按方位分東、中、西、北四室,均為長方形,中、北、東三室寬度一致,均為4.75米。

東室放置主棺,棺有內外兩層,皆為木質。外棺鑲有青銅框架,長3.2米,寬.

1米,高.19米,重達3.29噸。

頂部棺蓋上分佈著12個銅鈕,棺蓋青銅框架由2根縱梁和4根橫樑卯榫接合而成。棺壁以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雕飾花紋,有云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色彩豔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下方開一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棺內之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而特設的。

內棺長2.49米,頭寬1.27米,足寬1.

25米,高1.32米,用木板接榫而成。內棺兩側的圖案極為別緻,中間繪有對開的格門,圍繞格門的上下左右,繪有龍、蛇、鳥、獸等形象,內容詭祕神奇,影象總計900多個。

門兩側繪武士,頭生雙角,軀體像魚又像獸,手持雙戈戟,兩眼凝視前方。有人說,這大概是繪製者想象的陰間兵士的形象,希望他們的國君死後在陰間有兵士站崗護衛,保護其安全。棺面上繪製的神獸長著鹿一樣美麗的角,卻有鶴的長頸和翅膀。

在中國古代,鶴和鹿都是吉祥的動物,神仙經常乘坐仙鶴飛翔。也許,這個鹿角立鶴就是準備馱著主人**的神鳥。經初步鑑定,棺內裝殮的正是此墓的主人,男性,身高1.

61米~1.63米。結合出土於主棺旁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戈,可以斷定棺內之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名「乙」,因此稱之為「曾侯乙」。

而此件短戈,就是曾侯乙寢宮守衛所使用的**。

墓的中室放置隨葬的禮器和樂器。最開始,考古隊員們是在積水面上驚喜地發現3個木架上分別掛著3組青銅鑄造的編鐘。木架下面還有幾層,水下會不會有更多更大的編鐘呢?

譚維四判斷,槨室深3.3米,現在剛剛露出1米左右,下面還有2米多深的積水,水下肯定有支撐物。透過水麵的波光,他隱約看到了巨大的影子。

由於擔心鍾架失去平衡造成倒塌,譚維四下令放慢抽水的速度。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眾人焦急而興奮地注視著逐漸下降的水面。5月24日,多件甬鍾出土,第二層居中鍾架上有20多件,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

5月25日,第三層編鐘架上露出大型甬鍾,而西北架上的銅人也從泥中挖出。至此,一套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編鐘終於全部露出了真面目。整個鍾架由幾個銅人支撐,銅人雙手上舉,腰佩銅劍,雙目平視前方,神情平靜從容,做工精細,栩栩如生。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四間墓室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器、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約15404件,許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紋飾華美,充分體現了南方楚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在隨地交融匯通的特點。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結構是怎樣的,曾侯乙編鐘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 重量最重 音律最全 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套編鐘,堪稱 編鐘之王 曾侯乙編鐘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個,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撥鍾,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 儲存最好的一套編鐘,因下排甬鐘上銘刻 曾侯乙 得名。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

曾侯乙墓的編鐘有什麼特點,曾侯乙墓編鐘有什麼特點?

在曾侯乙墓中最為輝煌,堪稱 國之瑰寶 的,要數龐大的樂器組合 編鐘了。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發現數量最多 儲存最好 音律最全 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套樂器編鐘。曾侯乙編鐘數量多 規模大,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編鐘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

曾侯乙編鐘哪些地方讓人驚歎不已,什麼是曾侯乙編鐘

高超的鑄造技術,和對音律的精準,體現了古人冶煉技術的發達和對音律研究之深 什麼是曾侯乙編鐘 1 概念解釋 曾侯乙編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於1978年在中國湖北省隨縣 今隨州市 曾侯乙墓出土,現存湖北省博物館。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