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中世紀為黑暗時代,為何歐洲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期

2021-05-29 18:17:12 字數 4886 閱讀 1664

1樓:不曾明瞭

這個時期的

bai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du的政權zhi

來統治。封建dao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基專督教屬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

為何歐洲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期

2樓:離我遠點

1、從政治上來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這裡再難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權來領導,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都陷入了割據混戰的局面

2、除此之外,羅馬教廷對人們的思想進行了嚴密的監視與控制。宗教裡原罪、禁慾與救贖的觀念,使得人們寄望於彼世,對於當下的生活則充滿了虛無之感

3、再加上封建主的重重盤剝,百姓為生計所苦。

中世紀時期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這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留下來的遺產,在那個時候,學者們將他們的知識文化與中世紀時期的文化相對照。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把中世紀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時期。

啟蒙學者認為理性優於信仰,因此將中世紀視為無知和迷信的時代。事實上,關於中世紀的爭論很多,曾經「黑暗時代」等同於「中世紀」,2023年後,這個術語更多的限於「中世紀早期「。

3樓:黎約踐踏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202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公元202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2023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2023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裡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

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

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

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迴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汙染。

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2023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

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裡,「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為什麼說中世紀的西歐陷入黑暗時代?

4樓:稱霸銀河

日耳曼人滅亡羅馬入主西歐大陸,成為歐洲進入中世紀的標誌,在歐洲,公元500年至公元2023年的一千年間被稱為中世紀,一提到這個時期,人們首先想到便是黑暗。由於民族大遷徙的原因,野蠻民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西歐的封建制度便是在日爾曼人的文化和羅馬文化、**教文化並存和融合的過程中漸漸萌芽並發展起來的,

西歐中世紀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文化衰落的時期,甚至是「黑暗」時期,並把這種原因歸咎於**教。而事實上,在西歐中世紀早期,教會的活動卻在當時的形式下為西歐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教由於與「蠻族」的及時結合,基本上還保留著帝國以來形成的經、政治、文化和社會力量,所以在客觀上促進了中世紀早期西歐文化的復興,奠定了中世紀西歐教育的基礎,促進了西歐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然的原籍可能在北歐。公元前後,他們已分化成若干部落。儘管他們有著同樣的血緣和習俗,但彼此之間卻相互對抗。

而在日耳曼各個部落中,定居在萊茵河的法蘭克人,最早完成了從畜牧業到農業的轉變,人口和實力也增長的最快。公元410年,日耳曼人通過不斷的戰爭紛紛佔領西羅馬帝國各地,建立王國,而由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帝國由於過早的進入農業社會,在當時的日耳曼各國中實力最強,封建化的過程也較為典型,並對歐洲近代國家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法蘭克人進入高盧地區後,就沒收了羅馬皇室和部分奴隸主的土地,分給法蘭克人。隨著法蘭克人不斷征服新的地區,國王們便把新徵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贈送給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長,即所謂的「贈地」。這樣無限制的曾地便使地方大貴族的實力不斷增加,而大大削弱了王權,天長地久,到了查理·馬特繼承王位時,已無地可封,而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統治也受到了威脅。

為了應付各方面的危機,查理·馬特國王進行了采邑改革,即將無條件分封的土地改為有條件的采邑分封制。封賜者稱為封君或領主,受封者稱為陪臣或附庸。得到封地的臣屬必須為領主盡一定的義務,通常就是率領一定數量的騎兵為領主服兵役。

若陪臣不履行義務,封君有權收回采邑。陪臣死亡,土地必須交還給封君。封君死亡,陪臣必須把土地交還給封君的的繼承者。

陪臣的後代如想繼承采邑或者封君死後陪臣仍想保持原來的采邑必須重新舉行封賜儀式。采邑制度建立了以土地關係為紐帶的領主和附庸之間的主從關係,此後各個封建主紛紛效仿,也把土地層層分封,從而形成了歐洲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

中世紀的國家是一個鬆弛的封土集合體,並沒有明確的國界概念。「它的財產權和主權到處相互轉化」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經濟合一的制度。封建領主在其封土內首先明確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進而在王權衰落後,又逐步取得了王權在地方的權力並將其轉化為同封土一併世襲的私人權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追究歐洲封建制度的產生根源,則包括了三個主要的因素:

羅馬文明、日爾曼傳統以及**教的影響。

二、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公元500~2023年,就是西歐的中世紀時期。這個時期,整個西歐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但是這樣的封建制度是有缺陷的,以土地分封給附庸者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無疑使其一些小的附庸不會聽從於比他更大的附庸,可以用當時的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這就說明了上下的權力關係。這樣無疑是不利於統治的,而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這一時期,西歐各個國家迅速發展,這是由於兩項農具的發明,一項是馬軛,另一項則是重犁,這兩件農具的發明使其農業得到大規模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逐漸提高,國家開始興盛。戰爭也隨之頻發。

當然,這也促成了最能代表西歐當時的特色建築——城堡。當時的城堡,規模巨集大,在遭遇入侵時,人們便躲入城堡,尋求保護,而領主們由於戰略的原因也樂於對其居民提供保護。其實,認為城堡是防禦工具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城堡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作為士兵及騎士的軍事基地,是領主們用來控制附近地區的。

在國王權力日漸衰退的中世紀,領主的城堡成為了維護城鎮穩定的重要工具。

當然,說到歐洲中世紀的代表,無疑騎士比城堡更具特色。騎士的興起源於法蘭克王國,在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中,騎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隨後,騎士便風靡全歐洲,人們都以成為騎士為榮。

因為騎士需要供養馬匹,配備**,盔甲,所以窮人都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成為騎士。騎士依附於他心儀的領主,領主分封給他們土地和農民,騎士需要保護領主。因為供養騎士的費用遠比普通的士兵要高,所以有的領主是比較貧窮的。

騎士被視為一種身份,後來逐漸發展成騎士精神。但隨著後來的發展,也有的騎士開始不再遵守這個規則,比如: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的主力就是各種利慾薰心的騎士,因為幻想掠得無比的財富,組成各種軍事團來參與東征。騎士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成為了戰爭的象徵。

在歐洲的中世紀,有一件事不可不提,那就是蒙古人的入侵。當時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在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帶領下達到了多瑙河東岸,讓許多歐洲人聞風色變。當時的蒙古人所到之處,攻破的城鎮大部分遭到了屠城厄運,幸虧後來被阿拉伯人所敗,不然怕會有一場大災難在歐洲發生。

總之,在公元500~2023年的西歐,即中世紀的西歐,戰爭的陰雲總是籠罩在人們頭上,而且城鎮骯髒不堪,人們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隨時都在飢餓線的邊緣掙扎,可以稱之為「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為什麼說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時期為什麼說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 黑暗時代 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中世紀黑暗時代 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油畫作品人物都是光腳的

這跟地理位置有關係,歐洲是地中海式氣候,一年氣候多數季節溫和,和我國氣候不同。估計那時候天太熱,大家只能光腳散熱了。從油畫中看,為什麼感覺歐洲中世紀的人們都那麼漂亮,那麼白淨?因為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認為人是偉大的,所以存在美化 歐洲中世紀時社會風氣就是奢華,從文學藝術就能體現出來,而且畫中的人物基...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騎士盔甲那麼好看,中國的

沒有那麼高大上,網上常見的西方鎧甲都是文藝復興以後的產物 中世紀歐洲的戰爭規模很小,而且都很窮,能穿的起盔甲的主要是貴族騎士階層。而農民 僕從軍 一般的步兵。連基本的鎧甲都沒有,可以看看 勇敢的心 中國當時隨便打一丈就是萬人規模,一般也裝備不起。宋朝以後除了少數重步兵穿戴盔甲,其他的基本上是以棉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