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昆明的雨讀後感,汪曾祺昆明的雨賞析

2021-05-22 07:48:15 字數 6054 閱讀 6777

1樓:我的淚凌亂了

昆明的雨,我經歷過無數,但是,以它為題的文章我只見過汪曾祺的這一篇。此前,我和許多昆明人一樣,對昆明的雨懷有一種矛盾的心態:當雨無雨之時,盼它;可浸淫太久,又煩它。

反倒不如汪曾祺這位外鄉人那樣,對它一往情深。

2023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跟著沈從文先生弄文學,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可能是地域的差異和心境的不同罷,他對昆明很有好感。在他眼裡,昆明的雨季明亮、豐滿,帶著濃濃的綠色,很舒服,不使人厭煩,還不時地引發出淡淡的鄉愁。

不過,讓他如此動情的應該是昆明春夏兩季的雨。如果雨也有品位高下的話,那麼它們稱得上是雨中極品。大晴天的,常常不知從**飄來幾團雲彩,把太陽的臉一遮,你剛覺得後背陣陣清涼,說不定雨珠子跟著就落了下來。

有兩次,我站在南屏街的這邊,望著雨水嘩嘩的淋灑在街對面的房子和梧桐樹上,一時間都有些恍惚,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置身夢裡還是夢外。那情景讓人無法忘懷。小時候若遇到這樣的雨,左鄰右舍的女孩子們總會竄出家門,在雨中邊蹦邊嚷:

「又出太陽又下雨,青蛙出來講道理。栽黃秧,吃白米……」瘋上好一陣子。可惜那些詞我沒能夠記全。

兩年前我曾碰到過其中的一位,問及那支歌謠,她竟然忘得比我還徹底,殊覺可惜。

到了秋冬兩季,昆明的雨就會顯現出它性格的另一面,讓你有些消受不了。有時,疾風暴雨驟然而降,風橫雨狂,低窪之處頓成汪洋,一些街道水深及膝,連單車都騎不了。每年的這時節,總有幾棵挺拔茂盛的銀樺樹被風連根颳倒,躺在路邊為自己的張揚悔恨不已。

記得小時候盤龍江也常在這個季節發大水,人們沿著河岸壘起一兩米高的沙袋防洪。印象中水位最高的時候,水面與南太橋下的拱頂之間只有一臂左右的距離。河水夾著泥沙像一條黃龍,氣凶凶地穿過城區直奔滇池而去。

有幾個膽大的弄潮兒從南太橋北端的護欄上一個猛子紮下去,眾人心頭一緊,可沒過多久,他們就被激流卷著從橋下不及半米的空隙中衝到了橋的另一頭。也許汪曾祺沒有遇到這樣的雨天,所以,在他的記憶中只留下了緬桂花的幽香、火炭梅的妖豔和對乾巴菌的回味。

《昆明的雨》末尾一段,寫他遊蓮花池遇雨,在附近一家小酒店內「濁酒一杯天過午」的情景,讀之如畫,最是動人,讓我心裡軟軟的,有點酸。因為我曾經好幾次路過蓮花池,車窗外熙熙攘攘,只見店鋪不見池,真擔心蓮花池也像火炭梅那樣,只剩下一個鮮為人知的名詞。

汪曾祺作品的特點,是既像散文又像**,界限不甚分明,正如昆明的季節,不溫不火,隨意平和;此外,他不事雕琢,沒有辭藻的堆積和膚淺低俗的時髦。讀他的文章,彷彿在聽一位長者茶餘話舊,和風細雨,水波不興,然而於平淡沖和之中蘊含真情,極具張力,有點普洱茶的品性:甘滑淳厚,日久愈香,回味悠長。

前人有言:書不可不讀,亦不可盡讀。汪曾祺的文章也一樣,不必盡讀。

但對昆明人而言,他那幾篇昆明憶舊的文章卻值得一讀。

汪曾祺 <昆明的雨> 賞析

2樓:匿名使用者

《昆明的雨》表現了作者魂牽夢繞的昆明情結,讓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時候,還幾度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尋覓自己青年時代留下的足跡。

文章寫了作者在昆明期間對雨季的見聞感受,文章開篇就用一種清新自然、不落俗套的筆調寫出了昆明雨的特點,即:明亮、豐滿、使人動情的、停停下下但是並不單調。

其後作者沒有直接寫雨,而是寫了一些雨中的景物,如:菌子、楊梅和緬桂花。這些景物襯托了昆明的雨,使昆明的雨更加立體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文章語言質樸,文字行雲流水,詩情畫意,趣味盎然,是一篇佳作。

3樓:墨黑且總督

作者對昆明的愛是深沉的,寄託感情的載體越小,越顯得愛得醇厚。仙人掌,青頭菌、牛肝菌等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作為承載感情的載體,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顯著汪老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生活的美存在於身邊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們,然後攜來入文,遂成美文。

4樓:神祕粉色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於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溼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後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並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裡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

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

——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

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土從,味道鮮濃,無可方比。

雞土從是名貴的山珍,但並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土從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雲南並不難得。有一個笑話:

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縱,他跳下去把雞土從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說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說明雞土從隨處可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乾巴菌。

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

裡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

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的溜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

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

的,叫做「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做「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雲南把這種花叫做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麼關係。

——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

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裡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

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裡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

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遊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

看了池裡的滿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雲南後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磁杯裡),坐了下來。雨下大了。

酒店有幾隻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隻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簷下站著。酒店院子裡有一架大木香花。

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溼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後。

四十年後,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溼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作家簡介]

汪曾祺,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是真正在作品中體現了人生與人生態度的一位。2023年生,江蘇高郵人,肄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解放前當過中學教員,歷史博物館職員,解放後長期擔任編輯工作,後在一個京劇團任編劇,在此期間曾參與創作樣板戲《沙家浜》的劇本。

2023年發表第一篇作品,2023年曾出版過短篇**集《邂逅集》,202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後出版《汪曾祺**選》、《晚飯花集》等。創作以散文、**居多,八十年代之後,文學不再承載太多的政治功能,讀者開始更注重作品的審美性,汪曾祺的作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紀事》更被視為是「文化尋根文學」的一部分。(宇慧撰寫)

5樓:匿名使用者

考場上靜悄悄的,只有零星頁片翻動的聲音。

有孩子絕望地東張西望,目光

所到之處並無接應。孩子更絕望的收回目光,低了頭。有個孩子睡著了,是那種純粹的睡。

臉枕在手臂上,眼睛緊閉,嘴角有一溜晶瑩的口水。探進窗戶的陽光頑皮地照著,孩子臉上泛起朦朧地光澤,很好看,很可愛。想叫醒孩子,手伸了出去,又收了回來。

不忍心打擾孩子的熟睡,想必這也是對和田基礎教育欠缺造成後果的**吧。

有個男孩下顎頂在試卷上,怪怪地衝我笑。因為下顎用力,嘴角向兩側滑稽地伸開。我也笑了,男孩的目光不好意思地迴歸了試卷。

我在讀《昆明的雨》,汪曾琪先生所著。從福建的漳州,途徑昆明、泰山、荷澤、天山、皖南、杜甫草堂和湖南,一溜煙地走到了浙江溫州。一路讀來,所述內容均與水有關。

漳州的清泉,武夷山的水巷,翠湖的湖中湖,博格達雪山下的天池,老先生偏愛水景的特性,活波在字裡行間。

讀字讀久了,眼睛有些苦澀。抬頭望窗外,一排披沙色的白楊樹,觸目映入眼簾。幾片黃葉隨風滾落,又驚動了原本深藏的東西,緩緩從心底升起,是思鄉嗎?

讀《昆明之雨》,忘了身在何處,自顧自地倘佯在「四周山色秀,一夜溪聲清」的山水之間。再抬頭時,一切皆已遠去,頓悟,我不在水鄉,我在沙漠中的和田。

揹著行囊,已經走過南疆幾處地方,未見江南山青,卻聞水秀長久淙淙,唯有和田看不見長年流水景色。和田是幾個地方之中極特殊的地方。喀什河有水只在春夏,冬秋來臨,河水自然停住腳步,任風沙在空中逍遙,不做灌溉的營生。

故,和田缺水。故,和田總顯淒涼貧窮枯寂,遠沒有南疆其他綠洲的富足和生機盎然。

和田處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沙漠離和田市區只有二十多公里,幾乎與外界隔離。倘若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不能從天空出走和田,也只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搖晃一天有餘,方可借大巴的力量走向烏魯木齊。交通閉塞,本地又沒有生產能力,所有物資的運送,均需高額運輸費用,所以物資匱乏。

人才引入也相對困難,天知道我的學生們在我接手之前曾經遇見過多少教師,又曾經受過多少混事教師的教育。

這麼大一片地區的孩子們,整體缺少與時代連結的教育,還在接受內地十多年前的教育內容,由不得讓瞭解了這種情況的人心動,再鐵石樣的心,也會即刻生出軟軟的憐惜。

十一月的北京不知道怎麼樣了,還有風嗎,暖氣可否開始**,氣溫可曾下降,家鄉的小腸陳是否還是賓客滿堂,大白菜開始儲存了嗎?

把《昆明的雨》中最後兩篇翻開來讀,一為「國子監」,二為「衚衕文化」。曾經去過國子監,也讀過一些對國子監的介紹,終究沒有喜歡起來,就像看西洋景,懶懶散散漫不經心地讀一本歷史故事。偶然目光一亮,也只是被某個未曾見過的物什引起新奇,其他並沒有太多的感受。

北京胡同對我卻有了不同。前幾天,中年人生論壇的老強先生貼出一篇很傷感的文字,描述的地方離我住過的衚衕很近很近,看後痴呆半日,眼前清晰出現了北京胡同的情景。大媽帶著京罵聊天,大姑娘小夥子帶著傲氣,那種北京人骨子裡流淌出來的京城傲氣,出來進去行色匆匆為富足奔忙,偶遇熟人,也忘不了說幾句很有顯擺味道的話。

老爺們開著新買的汽車匆匆奔酒館而去,想來喝的一定是二鍋頭,這是京城男人的偏愛。這一切對我來說太熟悉了,就像自己家裡人的生活。

遠離久居的京城,來到遙遠的沙漠,再讀汪老先生的衚衕文化,由不得鼻子發酸,一口清淚順咽喉嚥下。抬朦朧的眼看眼前的學生,似乎回到半年前的教室,似乎又看到故鄉學生的微笑,只是眼前的微笑多了幾分木然,我的微笑多了幾分同情和憐惜。我知道,走在沙漠路上的偶然瞬間,我是在思念我的故鄉……

季羨林《聽雨》的讀後感想季羨林聽雨讀後感

聽雨 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著它寫了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研究學問的季老,聽著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

小英雄雨來的讀後感小英雄雨來的讀後感30字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 小英雄雨來 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孩子 雨來為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不顧生死和鬼子鬥爭,寧死也不說出李大叔藏在 因此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雨來年紀在14歲時,才上了夜校,並且懂得了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因此能與鬼子鬥爭。多麼勇敢的孩子呀!雨來是中華民族的小英雄...

小英雄雨來讀後感,小英雄雨來的讀後感30字

我讀了 小英雄雨來 這篇課文。課文寫了12歲的雨來掩護革命幹部和鬼子英勇鬥爭的故事,歌頌了雨來熱愛祖國 機智勇敢的品質。雨來很喜歡游泳,仰浮本領最高,媽媽不讓雨來耍水,怕出危險。一天媽媽知道雨來耍水,便打雨來,雨來一頭扎到河裡去了,望著媽媽笑。秋天,雨來上夜校,他學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