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地官》中是如何記錄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動物的

2021-05-29 01:45:32 字數 4518 閱讀 1141

1樓:漫閱科技

在周代,人們已注意到不同地貌條件下生物種類的不同。《周禮·地官》記錄說:「辨五地之物生: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毛……,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五曰原隰,其動物為裸物……。」意思是說山中多走獸,江湖中多魚鱉,丘陵地多鳥類,水邊多貝甲。當時對不同地貌形態的地理環境及出產的動物作了粗略的分類。

已經開始從地理環境的相互聯絡中來認識自然界,這也是一大進步。

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有哪些?

2樓:北京創典文化

在我國古代,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在動植物的大類方面積累了寶貴的分類知識,而且,對於動植物還有進一步的比較精細的分類。

古人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古老的傳統動植物分類認識,區分出大獸和小蟲,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傳說很早以前,龍門還沒有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口。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那麼高,怎麼跳啊?

」「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於是,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

「讓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裡,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

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

直至今天,黃河鯉魚的額頭上還長著黑疤。

宋代陸佃的訓詁書《埤雅·釋魚》記載:「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意思是說,魚躍龍門,越過去就成為龍,只有鯉魚也許能這樣。

遠在人類社會初期,古人在從事最簡單的採集、漁獵的生產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學會辨別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動物和植物。

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要把周圍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類的想法,並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對動植物加以分類,是人類認識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對農牧業的生產和醫藥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以後,我國古代生物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它的主要標誌,就是出現了一些有關動植物方面的著作。《禹貢》和《山海經》中都有文字記述各地的物產,其中主要是動植物。《山海經》不僅著錄各地動植物的名稱,而且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並記錄它們的用途。

用草、木、蟲、魚、鳥、獸來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這一分類認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出來。

《爾雅》大概從戰國時期起就已經開始彙集,到西漢才告完成,是一部專門解釋古代詞語的著作。書中有《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篇,專門解釋動植物的名稱。

《爾雅》各分篇比較細的動植物分類認識,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觀實際。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植物分類的樸素、自然的認識。這一樸素的分類方式,起源由來已久,流傳也比較廣。

根據殷墟甲骨卜辭中有關動植物名稱的文字來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實踐中,就已經把某些外部形態相似的動物或植物聯絡起來,以表示這類動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態相異的動物或植物相比較,以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異性。如:繁體字的雉、雞、雀、鳳文字,都從「佳」形,有羽翼,表示它們同屬鳥類。

甲骨文中關於蟲類名稱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蟲類的分類認識。例如,蟲、蠶都從「蟲」形,表明它們同屬蟲類。穀類植物都是草本,生長期短,適宜於農業栽培,是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之一。

甲骨文中有關穀類名稱的有禾形,表明它們同屬一類,都是草本植物。

也許當時人們對各種魚類還沒有嚴格區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沒有反映各種魚類名稱的文字。各種魚類都用形來表示,以示它們同屬一類。所以,可以說,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魚、鳥、獸的分類認識的雛形。

《爾雅》中的分篇,正是應用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分類方式。從每篇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清楚地表明,人們對每一類的分類認識是相當明確的。

《釋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種植物的名稱,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蔥蒜類,《釋草》中說:「蒮,山韭。茖,山蔥。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蔥、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明它們是一類的。而韭仍蔥、薤、蒜等植物,在現在的分類學上認為是同一屬的,稱「蔥蒜屬」。

《釋木》中的幾十種植物名稱,都是木本植物。這說明人們把植物分為草本和木本兩類,和現在分類學的認識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類,《釋木》中說:「桋,赤栜;白者栜。」顯然,把栜分為赤、白兩種,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類,反映我國古代已經有「桋樹屬」的概念。

其他如桃李類、松柏類、桑類、榆類、菌類、藻類、棠杜類等,不一而足。

《釋蟲》所包含的80多種動物名稱中,絕大多數是節肢動物。其餘是軟體動物。

比如蟬類,《釋蟲》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動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示它們同屬一類。這些不同種類的蟬,在現代分類學上屬同翅目蟬科。

又如甲蟲類,《釋蟲》中說:「蛣蜣,蜣蜋。蠍,蛣。

蠰,齧桑。諸慮,奚相。蜉蝣,渠略。

蛂,蟥蛢。蠸,輿父,守瓜。」把這些名稱排列在一起,顯然是認為它們同屬一類。

蛣蜣就是現在的蜣螂,屬鞘翅目金龜子科。蠍又名蛣,是一種甲蟲的幼蟲。蠰一名齧桑,可能是現在的齧桑,屬鞘翅目天牛科。

諸慮和齧桑同類,是甲蟲的一種。蜉蝣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的一種,名叫雙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當是現在的金龜子,屬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蟲一類的昆蟲,屬鞘翅目金花蟲科。

古人把這些甲蟲排列在一起,列為一類,可知他們已經有甲蟲類的概念。甲蟲在現在分類學上是鞘翅目的總稱。

《釋魚》所列舉的動物名稱有70多種,種類比較複雜,其中以魚類為主,其次是兩棲類、爬行類、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

如果按照《爾雅》中「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的概念,把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歸入蟲類,那麼《釋魚》所包含的動物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也就是所謂冷血動物。

《釋鳥》列舉的動物大約90多種,除蝙蝠、鼯鼠應列入獸類外,其餘都屬鳥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鳥類。

《釋獸》列舉的動物名稱大約有60多種,都屬獸類,和現代分類學上的獸類同義。

在《釋獸》、《釋畜》篇中,有「寓屬」、「鼠屬」、「齸屬」、「須屬」、「馬屬」、「牛屬」、「羊屬」、「狗屬」、「豕屬」、「雞屬」等名稱。從各屬所包含的內容來看,這裡的「屬」,和現代分類學上「屬」的定義不盡相同。

比如,「馬屬」所包含的動物有馬、野馬,也有良馬,還有按毛色變異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的馬達40種之多,大抵是家馬和野馬兩類,相當於現代分類上的馬科。

再如,「鼠屬」所包含的動物有10多種,大多屬現代分類上的齧齒目。其他如「雞屬」,基本上和現代分類學上的雉科同義。

《爾雅》中的動植物名稱,在排列上是略有順序的,從它的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古代比較精細的分類認識。

古人在蟲、魚、鳥、獸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動物概括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動物分類認識的又一發展。

根據和《考工記》差不多同時期的《周禮·地官》、《管子·幼官篇》、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和漢初的《淮南子·時則訓》中的有關記載,大獸所包含的5類動物不是別的,而是羽、毛、鱗、介、裸。

羽,這類動物的形態特徵是「體被羽毛」。《考工記》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脣張開,眼睛細小,頸項長,身體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屬」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鳥類。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類的動物稱為毛獸,也是因為它們「軀體被毛」的緣故。這類動物實際上是傳統分類認識中的獸類。

鱗、介兩類是從古老的傳統分類的魚類中分化而來的。鱗,是因它「體被鱗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魚類和爬行類。《考工記》認為小頭而長身,團起身體而顯得肥大,這正是「鱗」的形象描述。

介,是傳統分類認識中魚類的另一部分,就是龜鱉類。這類動物的軀體包裹在骨甲裡面,古人稱它為「介獸」。

至於裸屬,根據大量事實證實,指的是人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人科動物。在古人看來,人的體外沒有羽、毛、鱗、介等附屬物,所以稱為「裸」,意思是**的,就是人。

上述5類動物在現代分類學上都同屬脊椎動物,因此「大獸」的含義自然也和現代分類學上的「脊椎動物」一詞同義。

小蟲之屬,是以動物的外部形態結構、行動方式以及發聲部位來區分的。

據《考工記》記載:骨長在外的,骨長在內的,倒行的,側行的,連貫而行的,紆曲而行的,用脖子發聲的,用嘴發聲的,用翅膀發聲的,用腿部發聲的,用胸部發聲的,這些都是小蟲類。

小蟲之屬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蟲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無脊椎動物。比如,體外有貝殼的軟體動物,以兩翅摩擦成聲的昆蟲等。這是我國古代傳統分類認識的一次飛躍。

綜上所述,我國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有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區分,又把動物分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生物學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

如何運用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如何發揮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

內容來自使用者 中國學術期刊網 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目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在地理學習上主要反映在 分家 死記硬背 費時多 效率低。忽視了地理學科的特點,頭腦中沒有形成清晰的地圖表象,空間概念模糊,致使學習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認為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發展地圖思...

物權法對農民的自留地是如何定性?

在自留地上擅自建房的行為,是違法行為。農村村民建房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農村村民建住宅,必須經有關單位批准 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條 二,建房還需符合 一戶只能擁有一處住宅基地 的法定條件,其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省規定標準。同時,如果農村農民出賣出租住房,再申請宅基地,也不宜批准 三,必須遵守 十分珍...

鋼筋和砼是兩種不同的材料,為什麼能有效地共同工作

主要是因為鋼筋和混泥土的各方面效能有一定的接近,但是能混泥土容易抱團 也就是行成一塊一塊的 他的連續效能較差,所以能就用鋼筋來增強,由於他們之間只是物理結合效能,所以呢,我們使用的鋼筋多為表面有紋路,等不規則的形狀,很少見到表面光滑的鋼筋的。至於為什麼能工作到一起,是因為他們的熱膨脹係數接近,加上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