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有什麼區別嗎兩者有什麼關係

2021-03-19 18:29:10 字數 5810 閱讀 8870

1樓:fx丶璐

禁海是禁止海上**,閉關鎖國是全部的 都使國家落後

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有什麼不同

2樓:暴走少女

1、海禁是禁止人民海外**,不許下海出國;閉關鎖國是外國船來華也是犯罪。

2、鎖國和閉關是一個意思,封閉本國所有關卡,不與外國**,除了少數幾個朝貢**的國家。

3、海禁政策僅僅只是對海關、港口的封鎖與禁止。而閉關鎖國是禁止整個國家對外交往,不讓國家與外聯絡、進行**,而是自己把國門關上,自家享樂。

擴充套件資料:

一、海禁政策簡介:

海禁又稱「洋禁」,是孤立主義政策的一種,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有謂「尺板不得出海」一說。海禁政策的具體實施隨著政策不同而有張有弛,即「嚴禁」及「弛禁」之分。一般認為,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有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等。

海禁政策也限制了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更多是本國對外的**及漁業。海盜和走私商人的活動亦反而因為海禁而更加猖獗,對本國及其周邊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國歷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清兩朝,不僅在政策上有所強化,而且持續時間長達多年。中國的海禁也成為東南亞陶瓷業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藩屬國例如琉球等國家,亦因為海禁的關係,利用獨佔與中國**的契機而獲取大量利益。

二、閉關鎖國政策簡介:

閉關鎖國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落後予西方國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20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被視為鎖國的開始。

到2023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3樓:匿名使用者

海禁只是禁止中國人與外國人在沿海的往來,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中外往來的地域就不止海疆,應還有內陸的疆界口岸。我們一般認為海禁是明清兩朝時期的對外政策,海禁等同於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在明清時期就有了。

海禁政策主要是防止中國人私下與外國人通商,對外國人來華只要在**的規定範圍內是允許的。海禁」解釋為「中國古代**為了整頓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會安定起見。

採取的一種禁阻民間人士非經過官方許可,私自出洋從事海外**的政策 ,又稱洋禁」;「閉關鎖國」政策解釋為「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

這兩個政策雖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我國封建統治者為鞏固統治的對外政策,根源都是我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下得以實施的結果,都對我國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與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甚至於可以說閉關鎖國政策是對海禁政策的進一步發展和延續),但是這兩個政策無論從禁止的地域、物件還是內容上都是有著顯著區別的。

4樓:丫丫丫

海禁針對的是國民不準出海,外國不準進海,是出於政治目的,防止內外的反對勢力結合起來威脅自身統治,對經濟連帶的進行封鎖。

而閉關鎖國則是徹底的不與外界交流,是一項經濟政策,連帶政治、文化。在這項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閉、完全禁止,而是嚴格限制。那些**皇帝還在做著春秋大夢,認為自己天下第一。

拓展資料:他們都導致了明清時期中國的衰敗以及列強的入侵,這兩個政策都是官方針對民間的。

二者有繼承關係,海禁產生於明朝,後來發展成為閉關鎖國,被清**沿用。

5樓:穆子澈想我

禁海政策,是為了防止倭寇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是一種政治保護——是出於政治目的。

閉關鎖國政策,則是完全封鎖國家對外的交往,最主要是經濟上的封鎖。連帶政治、文化。在這項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閉、完全禁止,而是嚴格限制。

共同點——這兩個政策都是官方針對民間的。還要注意二者有繼承關係,海禁產生於明朝,後來發展成為閉關鎖國,被清**沿用。

不同點

一、實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勢力仍對明朝構成一定威脅,日本倭寇在沿海進行騷擾掠奪,政局不穩。

清朝閉關鎖國: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滿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建國之初,內有多股反對勢力的反對,如前明殘餘勢力、明末農民起義軍隊等多股反對勢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騷擾掠奪,統治亟待加強。

二、主要針對物件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針對倭寇,而清朝閉關鎖國先是針對東南沿海抗清勢力,後來主要用於防範西方殖民者。

三、具體內容、程度有所不同:

明朝海禁範圍主要在經濟領域,以打擊走私為主,帶有對外經濟制裁的一面。而且,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國民間私人出海**,但歡迎外國人來華**,不過這種海外**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貢舶**」。明成祖命鄭和七下西洋,不僅運載大量貨物到亞非各國**,而且廣泛招徠各國商人。

對於西方先進技術和物產,也並不排斥,當時葡萄牙人、荷蘭人來到中國,明朝人發現,他們的大炮很厲害。於是,戚繼光很快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牙人、荷蘭人制造大炮的技術,並將此類大炮裝備中**隊,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在明朝,一大批與我們今天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引進到中國來。

例如,玉米、甘薯、 菸草等,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

清初順治帝下達「禁海令」,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違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入官,本犯產盡給告發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緝,從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論死。沿海可泊船舟處,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軍法從事,督撫議罪。

順治十八年,清廷更進一步下達「遷海令」,以保證「禁海令」的施行。

強迫海島和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不得逾越。 同時在法律上規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棉出境**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洩事情者斬。

官吏庇縱者同罪。「禁海令」和「遷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並嚴重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內,滿目荒涼。

康熙統一臺灣後,一度開放海禁,但僅過了二十多年,又擔心沿海居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滿清統治,再次禁止商人前往南洋**。乾隆更認為**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進行**,規定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而且只允許由**特許的「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 乾隆二十四年, 清**又制訂《防範夷商規條》,規定「防夷五事」。

即:永行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必須冬住者只准在澳門居住;外商到粵,「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國商人借領外商資本及外商僱請漢人役使;嚴禁外商僱人傳遞訊息;於外國商船停泊處撥營員彈壓稽查。「防夷五事」將對外**嚴加管理,有了明確的法規,使閉關政策形成為制度。

總之,在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國民間私商不能出海**,外國商人也限制來華**。涉及內容不但包括經濟領域,還包括技術、文化領域,是全方位的禁止、限制海外**。

四、危害嚴重程度不同:

明朝中前期,中華文明依然處於世界領先;清朝時,中國已經無論是制度、經濟、技術還是思想文化都全方位落後於世界潮流,在這樣不同背景下的海禁政策,加上具體措施、程度的不同,就造成樂不同的程度的後果,明朝海禁,對中國海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如清朝閉關鎖國帶來的巨大摧殘和扼殺。

綜上所述,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是一脈相承的政策,後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但是,二者實施的背景、主要針對物件、具體內容、程度、後果都有所不同,清朝閉關鎖國實際上是明朝海禁的變本加厲,更加全方位、政策化、制度化。

海禁是清**出於防漢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時為了打擊毀滅反清復明實力而配套施行的一套空前絕後的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於2023年首次下達嚴格的禁海令,「片板不得出海」,順治、康熙年間採取一系列強化措施,直到清朝平定臺灣的第二年(2023年)才重新開海,但對海上**仍有一系列的禁令和限制。鴉片戰爭之後,清**於2023年簽訂《南京條約》,海禁徹底結束。

海禁有利於維持清**的統治,但對中國的對外**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大大破壞了沿海地區的經濟,扼殺了資本主義萌芽。中外交往和發展受到阻礙,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閉關鎖國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落後予西方國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20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被視為鎖國的開始。到2023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6樓:邁克爾—奉先

海禁有一個簡單的描述叫做「片帆不得下海」——是出於政治目的,防止內外的反對勢力結合起來威脅自身統治——但是對經濟連帶的進行封鎖。

閉關鎖國則更多的是一項經濟政策,連帶政治、文化。在這項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閉、完全禁止,而是嚴格限制……

分清他們區別的時候要把握他們的一個共同點——這兩個政策都是官方針對民間的。

還要注意二者有繼承關係,海禁產生於明朝,後來發展成為閉關鎖國,被清**沿用

7樓:匿名使用者

海禁政策是海外**的禁止方面,閉關鎖國是牽涉到很多方面的,比如文化、科技。

8樓:陌雨夕陽

明朝的禁海政策,是為了防止倭寇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是一種政治保護。

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則是完全封鎖國家對外的交往,最主要是經濟上的封鎖。

9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自宋太宗趙光義時便開始了全面海禁。據《宋史》裡的《太宗本紀》記載,雍熙二年(985年)九月趙光義「禁海賈」 [1] ,又據《宋史·食貨志》記載,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初年(976年)規定私自與海外諸國**者,滿一百錢以上判罪論處,十五貫以上就在臉上刺字發配流放到海島,也就是說趙光義不止是全面禁止海外**,甚至連陸上與外國**也全面禁止,他還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作為一項長期國策來實行。淳化五年(994年)還特意重申禁令,懲罰的法令也十分嚴酷,滿一百錢就屬於犯罪,超出十五貫就要在臉上刺字發配流放到海島;後來又規定四貫以上判一年徒刑,二十貫臉上刺字發配當地當役兵。

[2-3] 趙光義之後,宋朝海禁政策趨於寬鬆,但並不意味海禁政策的取消。據學者陳高華在《北宋時期前往高麗**的泉州舶商》一文指出,宋仁宗時期有關市舶的條法《慶曆編敕》和《嘉祐編敕》,都明文規定:「客旅於海陸商販者,不得往高麗、新羅及登萊州界。

」,而宋神宗時期的《熙寧編敕》也規定:「往北界高麗新羅並登萊界商販者各徒二年。」,直到宋神宗元豐二年(2023年)才取消禁令。

宋神宗之後,宋朝海外**開展比較正常。然而,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初期,宋高宗出於****考慮實行海禁,據《宋史·高宗本紀》記載,他在建炎四年(2023年)七月己未,「禁閩、廣、淮、浙海舶商販山東,慮為金人鄉導」 [4] 。不僅如此,他還在紹興二年(2023年)八月下詔沒收沿海百姓的海船,每年更換一次,守衛海道險要,實質與海禁並無多大差別 [5] 。

又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高宗於「紹興十二年(2023年),興榷場,遂取臘茶為榷場本,凡胯、截、片、鋌,不以高下多少,官盡榷之,申嚴私販入海之禁。」也就是禁止臘茶海外**。 [3] 宋高宗之後,宋孝宗開始調動軍事力量打擊海上私商集團。

據《宋史·孝宗本紀》記載,孝宗於乾道五年(2023年)二月乙未,「命楚州兵馬鈐轄羊滋專一措置沿淮、海盜賊」 [6] ,宋廷又於宋寧宗嘉定二年(2023年)五月乙巳,「命沿海諸州督捕海寇」 [7] 。 [3] 總的看來,南宋海外**還是趨於正常。不過也有例外情形,即宋理宗於端平元年(2023年)六月,「禁燬銅錢作器用並**下海」 [8] ,又於淳祐十年(2023年),「以會價低減,復申嚴下海之禁。」

什麼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有什麼不同

海禁又稱 洋禁 是孤立主義政策的一種,禁止民間私自出海,有謂 尺板不得出海 一說。海禁政策的具體實施隨著政策不同而有張有弛,即 嚴禁 及 弛禁 之分。海禁政策也限制了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更多是本國對外的 及漁業。海盜和走私商人的活動亦反而因為海禁而更加猖獗,對本國及其周邊國家的...

中國淪為發展中國家是否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有關?

當然有關係啦 閉關鎖國使清朝一直處於一個封閉的狀態。外面的先進科學和文化難以傳入進來。世界的形式變換也不在掌控範圍內。使的清朝在科學技術上照先進國家落了很多。這當然有關係,閉關鎖國使清朝沒有在技術上和西方的國家保持同步,也使清朝不能及時的認識到世界的形式。這直接導致後來一系列事件的爆發,諸如鴉片戰爭...

秦國與秦朝有什麼區別,秦朝和秦國有區別嗎?

秦國的建立是一個過程,有數百年曆史,後來秦國的王嬴政滅亡六國,統一華夏,將領導人稱號由王改為皇帝,貫穿天地人三者曰王,皇者大也,德合天地曰帝,就是有大的功績道德能力強的人,朝是一個時期的意思,本朝開創,本國開創時期,秦朝就是秦國時期,嬴政死後,兒子胡亥繼位,胡亥被殺,子嬰繼位,四十多天後劉邦攻入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