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飛船的太空任務是什麼了,神舟七號飛船的任務意義

2021-03-19 18:19:50 字數 4751 閱讀 8152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神舟

系列飛船的每一次飛天,都有新的看點和新的飛躍。今年神舟七號飛船有7大新看點。

看點一:火箭——更舒適、更安全

火箭是航天員「登天的階梯」。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已經成功將6艘神舟飛船送上太空。這次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火箭,進行了兩大技術攻關,解決了「8hz」問題和「415秒」問題,火箭的可靠性和舒適性進一步提高。

當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升空時,火箭曾經出現了頻率約為8hz的縱向單頻振動,使航天員感覺不太舒適。針對這一現象,火箭系統科技人員開展了穩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和振動抑制設計工作,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發射神舟六號飛船時,火箭飛行至415秒附近時出現異常現象,一些引數出現較大幅度跳變或趨勢轉折。

科技人員經過攻關,找到了這一異常現象出現的原因,將火箭二級增壓管路由鋁合金管更換為鋼管,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

看點二:飛船——返回艙「變身」氣閘艙

航天員出艙活動,需要飛船具備像船閘一樣的過渡功能,在航天員出艙和進艙時起到壓力調節的作用。因此,科研人員把神舟六號飛船的軌道艙改建成了既能讓航天員生活、又能當氣閘艙使用的兩用艙。這種一物多用、投入少效益高的特點,是中國航天的特色,也是對中國航天人想像力、創造力的巨大考驗。

氣閘艙通過洩壓和復壓過程實現空間環境和飛船載人環境的過渡,併為航天服提供氣、電、液等支援保障。要把軌道艙改進成為氣閘艙,需要兩個必備條件:一是密封;二是要有洩復壓功能。

如果說艙體的密封是成熟技術的繼承,洩壓和復壓則是全新的功能。作為航天員出艙前的「準備活動」和返回飛船後的「收尾行動」,洩復壓是通過一套由閥門、管道等零部件組成的裝置和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的。神七飛船的內部設計更加人性化。

從外觀上看,由於軌道艙在這次任務中沒有留軌功能,取消了軌道艙外面的太陽能帆板和相應的發動機。飛船原來的兩對「翅膀」,現在只剩下了一對。

看點三:乘組——從一人、二人到三人

神舟五號搭載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了1天,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飛行了5天,而這次神舟七號將搭載3名航天員在太空飛行3至5天。神舟七號飛船將首次實現滿負荷狀態下的考核。與神舟六號飛船相比,在多增加一人的情況下,飛船要提供滿足多增加一人的座椅、食品、飲用水、環境控制功能等多種資源支援。

這次飛行任務,要求航天員操作主動大於被動,自主性很強。神五航天員只是跟地面通話,神六隻進行穿艙,而這次航天員要進行航天服的拆包、組裝、測試、穿脫等操作,並出艙取實驗材料、進行太空行走。航天員的心理素質,是出艙活動成敗的關鍵之一。

看點四:出艙——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太空

執行神五、神六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全都在艙內活動。開展出艙活動,是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這一活動將首次真正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太空。

出艙活動本身是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之一。人在太空可以發揮自動化機器無法替代的作用,而出艙活動是人在太空中有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如果能夠突破出艙的技術,航天員就可以在飛行器外從事組裝、維修等科學實驗工作。

出艙活動取得突破,就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再進一步,我國將完成交會對接任務,掌握了發射入軌、安全返回、在軌工作、出艙活動、交會對接等技術,就可以從事更大規模的、持續的載人航天活動。

看點五:艙外航天服——航天員的「生命盾牌」

航天員出艙活動能否順利完成,艙外航天服是關鍵。在神

五、神六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只穿著艙內航天服。這次任務中,我國研製的艙外航天服將首次公開亮相。

艙外航天服也叫出艙活動裝置,是世界上結構最複雜、技術最先進、**最昂貴的「服裝」。它既要能夠保護航天員免遭宇宙空間環境的傷害,又要與載人飛船實現同樣的功能,為航天員提供生命保障和功效保障支援,因此被形象地稱為航天員的「生命盾牌」。航天器研製的正常週期是10年,而中國人研製出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只用了不到4年。

作為中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天」艙外服,服裝的整體設計和各部件的設計、組裝都是由我們獨立完成的,在關節與手套的設計、醫監遙測裝置的數字傳輸和電子顯示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套服裝造價約3000萬人民幣。身高160釐米至180釐米的人,都能通過調節服裝大小穿著。

看點六:在軌試驗——最大限度提升任務效益

這次飛行任務將在軌進行一系列科學試驗,最大限度地提升載人航天飛行的效益。神舟七號飛船將進行我國第一次中繼衛星使用者終端試驗。試驗成功後將大大提高我國中低軌道航天器的測控覆蓋能力。

這次飛行任務還將進行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將中國科學院提供的固體潤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後,由航天員在出艙行走時進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還將完成伴隨衛星的在軌試驗。

看點七:著陸場——搜救方式新變化

對航天員和返回艙進行及時搜救,是確保航天員安全和任務完成的重要環節。神

五、神六的返回搜救,都是採取空中搜救為主、地面搜救為輔的方式進行。神七任務中,為提高應急搜救效率,搜救模式轉變為空中救治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搜救指揮機構從地面轉到了空中。

搜救的組織指揮、搜救人員的輸送、航天員的轉運和醫監醫保,將全部在***上進行,地面車輛的使用數量將大大減少,這也可以更大限度地保護內蒙古草原的生態環境。

神舟七號飛船的任務意義

2樓:百度使用者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於28日取得圓滿成功,中國人的足跡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多個國家的航天專家、宇航員和航天機構對此予以積極評價,認為這將會改變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格局,並期待中國成為太空領域國際合作的重要夥伴。

新的里程碑

曾3次太空行走的美國前宇航員溫斯頓·斯科特說,幾天來他一直關注神七,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持續了大約20分鐘,但「時間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成就」。

著名美國華裔宇航員盧傑在發給新華社記者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太空行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太空探索能力,它將成為中國太空探索中的一個新里程碑。」

法國國家空間研究所中國航天事務專家茜爾維·卡拉里持同樣看法。卡拉里說,神七的重要突破就是中國航天員的首次太空行走,通過實現這項操作,中國在太空探索上又邁出了一大步。無論是宇航員的太空服,還是其他為艙外活動配的裝置,都意味著中國在航天技術方面的進步。

國際宇航聯合會負責人菲利普·威爾肯斯認為,這次飛行任務是中國未來建設空間站的關鍵一步。威爾肯斯對新華社記者說,神七航天員出艙行走表明中國具備了在太空中進行更為複雜操作的能力,將為中國未來建設空間站打下基礎。

太空中的強國

日本負責制定航天事業政策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說,一個國家如果能夠順利完成載人航天飛行和太空行走,表明這個國家的載人航天技術已經擁有了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俄羅斯宇航員瓦列裡·託卡列夫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令整個世界感到驚訝,實施太空行走是一個國家成為航天強國的標誌。他說,載人航天集中體現了國家整體科技發展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家在世界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

中國已經掌握了先進的載人航天技術,而且中國有能力保持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向世界展示一個迅速崛起的中國。

馬來西亞知名年輕學者胡逸山29日在吉隆坡說,中國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行走以及神七返回艙安全返回,是中國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一個標誌。他說,中國對神七整個太空之行都進行了公開、透明的轉播和報道,向世人傳達了中國和平利用開發太空的聲音。此外,神七也將帶動中國其他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使中國的工業和技術水平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些國家的專家還對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速度感到震驚。俄羅斯《航天新聞》雜誌社專家伊戈爾·利索夫對俄報紙網說:「中國人在做我們和美國人40年前所做的事情,不過,打個比方說,我們的東方號飛船六次飛行所完成的工作,他們只用一次飛行就完成了。

我們飛行10到15次才能達到的目標,他們只需4到5次就可以實現。他們希望以質取勝,重點突破。」

航天夥伴

加拿大宇航員比亞德尼·特里格瓦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成功發射神七載人飛船,並首次實現太空行走,顯示「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應該成為世界航天技術合作領域的平等夥伴」。他認為,這次發射載人飛船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也將改變國際空間技術合作方面的格局,中國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空間技術合作中的主力。

歐洲航天局負責與中國和俄羅斯合作事務的**卡爾·貝里奎斯特強調,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不是一種威脅,對歐航局來說意味著機遇。神舟飛船還會不斷髮展和更新,這就為未來的合作打下了基礎。無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還是中國,都對探索宇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好的探索方式就是合作。

當被問到中美兩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合作前景時,美國宇航局總部負責公共事務的**邁克爾·布魯克斯表示,美國宇航局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同意建立工作組,在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領域進行**,「國際對話可以增強人類對地球以及太空的認識,中國的太空探索專案為中美在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潛在機會」。

而在神七發射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河村建夫就已表示,中國的航天發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將來我們必須考慮與中國太空合作。我們可以開始考慮這件事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是什麼?

3樓:漫閱科技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資料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執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中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神舟七號的任務是什麼?

4樓:1釉喬

主要任務是

出艙活動,也叫太空行走.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內務是開展空間對地觀測、空容間科學及技術實驗。 神舟七號飛船在航天員出艙活動後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首次試驗我國利用航天器平臺釋放空間飛行器技術和伴隨飛行技術;配合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活動,開展固體潤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試驗,研究外太空環境引起材料特性衰變、改性的機理和探索用於提高航天裝置中機械運動部件固體潤滑材料效能的技術途徑;在飛船臨發射前、發射和在軌執行階段釋出中期、短期預報和異常空間環境事件預警和警報,負責在軌有效載荷執行試驗實驗的監控管理。

神舟七號的發展歷程,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發展歷程

神舟1,2,3,4,5,6,7,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發展歷程 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發展歷程 神舟一號 橫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 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從 神舟一號 到 神舟七號 中國的航天發展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從無載人到載人,有了重大的進...

神舟七號的意義,神舟七號發射成功的意義

據悉,神舟七號 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 即軌道艙 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洩壓到真空,與飛船外...

神舟六號和七號的宇航員是誰,神舟五號,六號,七號的航天員分別是那些人

神舟六號宇航員 費俊龍 聶海勝 神州七號宇航員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 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執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