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

2021-05-30 16:45:27 字數 6098 閱讀 1823

1樓:神醫華佗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家裡就有光緒年的這樣的書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區別

3樓:窩窩瘋7bw圪

《金匱要略》一書的內容主要以內傷雜病為主,其中也有一些婦人妊娠、產後、急救中毒等**。《傷寒論》一書主要是論述外感熱病的專著。《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主,《金匱要略》以臟腑辨證為主。

據《傷寒論》自序裡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知兩書原為一體,但傷寒是感邪為患,故變化較多,內傷則是本髒自病,故傳變較少,因此,治傷寒是以祛邪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內傷以扶正為主,扶正也即祛邪

4樓:買新蘭笪雲

陳明主編的,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我覺得就是對傷寒最生動的詮釋,我們聽講座有時懵懂,但醫案卻用鮮明的事例來解釋傷寒六經辨證的規律和方法,傷寒**的範圍是三陰三陽,也就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金匱也是在六經基礎上增加了雜病,病機**更為複雜,在中醫學中,如果沒有傷寒論這本書,中醫就會大為失色,這是劉渡舟說的,

5樓:仲桂花僧凰

醫聖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後來原著失傳,經後世醫家收集整理成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論》是以六經辨證,《金匱要略》則是以臟腑辨證的,《傷寒論》主講傷寒《金匱要略》主論雜病。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是三本不同的書嗎?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誰包含誰?

6樓:氧氣嘴兒

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的著作,後世將其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我是學中醫的,開學就要學金匱要略了!

7樓:友誼不渴望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是不同的書,《傷寒雜病論》包含《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單獨的

8樓:

3樓說得很對 據說我開學也要學了...

張仲景怎樣寫出《傷寒雜病論》的?

9樓:易書科技

有人把漢代比作中醫史上的羅馬時期,主要由於產生了兩個「醫聖」、三大醫典。北方青、徐(今山東、江蘇)一帶的神醫華佗,以外科術著稱。在南方荊襄(今湖北)一帶活動,能與之頡頏的人物就是張仲景,其所著《傷寒雜病論》是內科學的重要著作,也是三大醫典之一(另兩部是《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

宋代名醫許叔微曾說:「不讀仲景書,猶如儒不知有孔子六經也。」醫學之有張仲景,猶如儒學之有孔仲尼,所以人稱「醫聖」。

遺憾的是,他雖有著作傳世,也像大多數古代科技人物一樣,史書中並沒有為他立傳,因而他的事蹟大都泯滅無聞。僅就所能見到的零星史料及流傳下來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作一概介。

張仲景張仲景(147或150—219),名機,以字行世。東漢時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市)人。他家庭富裕,從小勤奮好學。

當他從史書中看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時,對扁鵲望氣色便知疾病的技能,很是感動,因而對醫學發生了興趣,認為這是利人利己的事業,決心研習醫術。還是童年時,他就拜家鄉名醫張伯祖為師。張伯祖見他對醫學專心致志,就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全部傳授給他。

在學習過程中張仲景已顯示出在醫道方面的卓越才能。《太平御覽》引《何頤別傳》說,何頤善識人才,以此天下聞名。何頤一見少年張仲景,便斷言他「用思精密」,將來必為良醫。

晉代皇甫謐《甲乙經》序言和《太平廣記》都曾記述他神話般的高超醫術說: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十七歲見到張仲景,張仲景就說王粲有病,應服「玉石湯」,不然。病勢浸成。

三十歲眉毛就會脫落(今稱麻瘋病,此病潛伏期很長)。張仲景能識之於初,說明他對地方病很有研究。只是王粲少年成名,正是才氣橫溢,精力旺盛,不以張仲景的話為然。

誰知三十歲時,眉毛果然脫落,有人不信此記載,因為《魏書》只說他四十一歲因病(未言何病)死於徵吳道上。這種壯年而死,正是由於長期患慢性病,加上征途勞累,病情急劇惡化所致。

張仲景生活的時代是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政治極其腐敗,軍閥割據,戰亂連綿,加以瘟疫流行,災難深重,人民倖免於兵禍的,又被瘟疫奪去生命。曹植對瘟疫流行的慘狀有詩描寫「家家有強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舉族而喪者」,而瘟疫中的主要一種就是傷寒病。張仲景家族二百餘口,自建安以來十年內,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死於傷寒。

人民疾苦與自身遭遇,促使他決意研究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奔波於患者之間,以行醫為終生事業。有的文獻說他曾舉過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但從《後漢書》和《三國志》等正史查考,建安以來在長沙為太守者,並無張機其人。

張仲景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醫風高尚,他把「療君親之疾」,「救貧賤之厄」作為行醫目標,痛恨那些玩忽職守,視人命如兒戲的庸醫。東漢末,寸關尺診脈法已經流行。為了慎重,他主張不單診寸、關、尺脈。

西漢以前,有《素問》的三部九候診脈法: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古代風景畫鑑賞部」:每部取天、地、人三個部位,共九個部位,名為「九候」;「九候」又分左右,合為十八診,必診遍這些部位才得確診。

比起寸關尺法麻煩許多,卻易把握病情。自東漢產生寸、關、尺法後,三部九候診斷漸已不行,張仲景認為那種「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傷寒論》自序),就胡亂開方是難以治好病症的。故他獨能不殫其煩,主張參行三部九候法。

張仲景在一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許多醫學理論和**方法,《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就是這種研究和實踐的產物。他看到《內經·素問》中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他根據自己實踐發展了這個理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但發病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名稱。

冬天因受寒而發病的叫傷寒;春天受寒發病的叫溫病;夏古代扇畫天受寒發病的叫暑病。書中對病理、診斷、**以至用藥,都有細緻的論述,是一部較完整的中醫學著作。其中在理論上敘述的有二十二篇,**原則三百九十七法,記治傳染病三十種,共列出一百三十三個藥方。

按明朝徐鎔的說法,晉太醫王叔和始加闡明、擴充,並編次成兩書:一名《傷寒論》,一名《金匱玉函要略經》。前者是專論述外感疾病的專書,後者論述內科、雜病,兼及外科、**的病症。

今傳《傷寒論》是宋朝林億、孫奇等人校定本,分十卷,二十二篇,除去重複計有一百一十三方。《金匱玉函要略經》亦簡稱《金匱要略》曾一度失傳,宋人王洙從館閣蠹筒中發現了殘本,抄行於世。書分三卷:

前論傷寒,中論雜,病,末載醫方,兼論**病。宋神宗熙寧間,必祕閣校理林億等奉敕校定醫書,因上捲過於簡略,但取雜病以下,又將末卷醫方散附各病名下,以便揀用,共得二百六十二方,合二十五篇。內容有研究**、病機、疾病分類和診斷等部分;**所用劑型有湯、丸、散、酒、洗、薰、坐。

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從以上二部著作中考察,有兩個方面:一是關於醫療方法(即診斷),二是關於中藥處方(即**)。上古醫病主要用鍼灸法,從戰國時起,藥物**的經驗逐漸積累下來,後來出現了《山海經》和《神農本草》等中藥學書籍。

但它們對醫療方法沒有涉及。張仲景在長期的從醫實踐中,總結出要分析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不同症候,創立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方法。《傷寒論》從疾病所在部位和性質,區分為「表裡上下,虛實寒熱」,後世稱之為「辨證八綱」。

根據「八綱」診斷病症,他又提出: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攻之的溫、清、補、和、汗、吐、下、消的**方法,後世稱之為中醫「八法」。張仲景認為,這些**方法,都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去運用,要使用得當,才能奏效。

他還認為,有的病症可以「寒用熱治」,「熱用寒治」,既可以「先表后里」,也可以「先裡後表」。但這種**方法的常例和變例,必須靠醫生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去認真掌握和靈活運用。

其次,張仲景的貢獻還在於:他的著作中保留了大量的中醫成方,如以發汗排毒的麻黃湯、桂枝湯;治乙型腦炎的白虎湯;治細菌性痢疾的白頭翁湯;治急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等等,至今中醫裡有許多方劑,都是從張仲景的方劑變化而來的。不僅豐富了中藥方劑這個醫學寶庫,並且在中藥的炮製和方劑的配伍等方面也都有所總結和創造。

在方劑的配伍方面,張仲景是有所發明的。中藥方從單方逐漸發展為複方,由於複方是由多味藥組成,配製時講究君臣佐使的原則。即一方之中,必以某藥為主(君),某藥為輔(臣或佐使)。

《神農本草》單純按照藥物的性質分類;《素問》規定一方之中,君臣劑量,各有固定比例。《傷寒論》則是完全按照病勢,酌情增減。比起《本草》和《素問》的配製方法更為科學。

後世中醫有「因病立方」,而不「立方待病」的原則,就是在《傷寒論》的影響下確立的。

張仲景既重視**方法的研究,也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他提出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當」古代山水畫鑑賞的保健方法,還提倡練氣功、按摩等鍛鍊身體的方法。他給病人治病時,不僅注意用醫方治病,還注重鍼灸等理療。

他常給人用灌腸法導便和用人工呼吸法去搶救昏厥的病人。

張仲景的著作很多,除了《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一卷,《五臟論》一卷,《口齒論》一卷等,可惜都沒儲存下來。

但張仲景一生的研究與實踐,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傷寒論》、《金匱要略》與《黃帝內經》、《難經》等並奉為醫學經典著作,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自唐宋以來,張仲景的著作影響及於海外,至今日本不少醫生專門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採用原法原方治病,而且把其中一些方劑製成,經過科學研究擴大了應用範圍。

可見,這位」醫聖」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十二指腸癌惡化正麼辦

張仲景什麼時候寫完的《傷寒雜病論》

11樓:匿名使用者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

「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佔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

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

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

「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張仲景刻苦學習《內經》,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的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其所確立的六經辯證的**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蒐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論金匱要略哪個版本最權威最好要原文的分少勿怪

傷寒論 目前有多bai個版本,以金du代成無己的 注zhi解傷寒論 最為普遍,但 dao它裡面內容改動較專多。古屬代最好的版本當屬 宋版傷寒論 了,但該版本幾乎已經看不到了,明朝的趙開美刊刻的 仲景全書 是完全仿摹 宋版傷寒論 刊印的,但現在存世的也僅僅有5部。目前,最權威的 傷寒論 版本就應當屬傷...

傷寒雜病論哪個版本好,傷寒雜病論哪個版本最好

你去買張景嶽的 傷寒論淺注 我覺得寫得不錯,適合初學者看。還有傷寒雜病論是傷寒論與金貴要略的合稱。傷寒雜病論哪個版本最好 傷寒論 目前有多個版本,以金代成無己的 註解傷寒論 最為普遍,但它裡面內容改動較多。古代最好的版本當屬 宋版傷寒論 了,但該版本幾乎已經看不到了,明朝的趙開美刊刻的 仲景全書 是...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 今河南省南陽縣 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 公元一五o年 卒於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二一九年 活了七十歲左右。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 君用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