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談仁和智關係的名言

2021-03-19 18:20:05 字數 1314 閱讀 9141

1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中並提到「仁」與「智」兩者的直接關係,一個人如果能夠同時具備仁、智、勇三種品質,那必是大道之人。所以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談談你對智和仁的理解《論語》

2樓:糾正歷史錯誤

智為才,仁為個人之德,現代我們就已經分得很清晰,兩樣就不是一回事的東西,「才」表現在行為結果,仁是主要兩者之間通過對方表現感應對方;"才"可發展有唯物結果可為實,仁德只不過是兩者之間的感應,無法確實,智仁兩不為基礎,而《論語》還將仁與知還並舉,那是錯誤的;從《論語》將知也為智的意思,出現混亂,我們知道知即識,聞也可為知,知未必就代智的意思,,這是也許是古代人在認識中的一些混亂或使用知字與代表現**解的「智」意是通用字,我認為兩者都有,而從文字使用上看,戰國的知與智就分清了,出現個「智」字代表有才幹,處事得當;仁(即德)本是隻限兩者之間的心靈感應,而《論語》以周禮行為結果為仁,實是綁架了仁字本身只屬於兩者心靈感應的東西,造成歷史以來中國人的文化知識的混亂.從仁與智兩字的字意拆開,《論語》違反了文理。

有關仁義的古人名言

3樓:雪月森林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戰國·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下》

譯文: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 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3、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 ——唐代·王建《贈王侍御》

譯文:有德行的人懷抱仁義,就不懼天地傾覆。

4、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可是陳涉一個人首倡起義,秦王朝的七代宗廟就被毀壞,連秦王子嬰也死在別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譏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後來防守天下的形勢是不同的啊。

5、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唐代·韓愈《原道》

譯文: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論語十二章裡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論語 十二章》中論述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的名句是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論語 十二章 中論述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的名句是 論語十bai二章 選取的內容中du,雍也 zhi記載的子曰 知拆鏈吵之dao者不如好之回者,好之者不如樂之答者 是同學習興趣有關的內容。然而,這段話涉及的不僅僅是學習興趣問題。知之者屬於求知,好之者則屬於求道,而樂之者則達到更喚飢高...

論語中思辨證的關係的名句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 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注 語出 論語 為政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矇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朱子雲 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云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五者,廢其一,...

我們如何來分辨朋友呢?請結合《論語》中的論述談談你的看法

海南同鄉。交友 之 道 益者三友 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多識的朋友損者三友 友便僻 過分暴躁的朋友 友善柔 優柔寡斷的朋友 友便佞 心懷鬼胎的朋友 說的容抄易做的難,人又是那麼複雜。真正能做好像書上那樣的有幾人,我覺得你不必刻意去遵循書上的理論來交朋友,分辨朋友,只要你是真誠的,問心無愧的,你會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