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趨勢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什麼影響

2021-03-19 18:20:27 字數 5832 閱讀 2473

1樓:紙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隨著世界經濟聯絡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係整個世界資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絡日趨緊密。

可以肯定,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吸引外資。

(二)有利於擴大對外**。

(三)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有消極不利的一面,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

(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三)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四)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經濟全球化趨勢對發展中國家有哪些不利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全球化對發

展中國家的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範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範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係。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從發展趨勢看,由於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時代指日可待。

第六,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的迅速發展。儘管發達國家是國際**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於國際**,其**額約佔世界**總額的20%。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是嚴峻,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衝擊。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序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衝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經濟體系,手裡掌握著資金、技術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衝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範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衝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3樓:匿名使用者

(1)由於經濟全球化發展過快,市場的破壞作用膨脹;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和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實力不足,造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拉大。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2023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23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自202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

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佔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資訊、知識和物質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鑑。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程序,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程序。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5樓:匯信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佈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

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係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

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充套件。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充套件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係。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

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2023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間國際組織轉移。

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儘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

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

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2023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

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繫,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

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

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鬥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

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

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絡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區域性動盪繼續加劇。

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

創新****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製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衝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包括,論述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及表現

經濟全球化 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 資本流動 技術轉移 提供服務 相互依存 相互聯絡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 技術 資訊 服務 貨幣 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 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絡的一個整體 經濟全球化是...

評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經濟運動。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俱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代資訊科技,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 遊戲規則 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化 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是美國模...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和基礎是什么,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和基礎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在全球範圍內經濟活動的有效分工,是世界各國在全球增值鏈上找到最有利的生產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佔領更多市場份額,取得競爭優勢,從而謀求經濟利益的持續享有。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序加速,以中國加入世界 組織wto為標誌,中國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