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兩舞蹈的代表作各,隋唐時期的兩舞蹈的代表作各一個

2021-03-19 18:20:40 字數 6760 閱讀 2515

1樓:炫麗晚安

隋代統一中國後,只經歷了短短30年的時間,但它繼承、儲存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樂舞傳統。唐代為中華樂舞史上的**時代。唐朝建立後,社會經濟出現了高度繁榮和發展。

唐朝實行開拓性的開放政策,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更加暢通,疆域更加擴大,從而吸引了世界各國的人們。日本、朝鮮、天竺、大食、波斯諸國,來中國落戶的人員不下百萬家。陝西乾陵36賓王像,便是唐代與西域各國及國內各民族之間良好關係的見證。

在唐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大國,樂舞因之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樂舞在唐代風行的盛況,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自帝王貴戚、文臣武將,下至平民百姓、樂工歌伎,大凡祀神、朝會、宴飲、娛樂,都有樂舞活動。

第一節萬國來儀與樂部

到了唐代,樂舞制度逐漸確立,舞蹈性質劃分完成,皇家職業樂舞機構設定規範,舞蹈劇目的數量、種類、藝術風格的廣泛性和成熟程度,以及舞蹈表演水平和陣容都體現了唐代帝國的風度。

一、從《七部樂》到《十部樂》

隋朝結束南北朝**混戰的局面,於開皇初年制禮作樂,設立了七部樂,其基礎是來自魏晉三百多年來漢族傳統的和外國傳入的各種樂舞。《隋書·**志》載:「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

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八曰文康伎。」又載:「大業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

」即隋煬帝大業年中期(公元605—618年)制定《清樂》、《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禮畢》為《九部樂》,較之《七部樂》增加了《康國樂》和《疏勒樂》,將《清商樂》列為第一部,將《國伎》改名《西涼樂》,又將《文康伎》改名《禮畢》(此處「伎」即「樂」)。

唐代繼承了《九部樂》,並且宮廷樂制舞制依舊。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廢除《禮畢》(即《七部樂》中《文康伎》,此舞為紀念晉人庾亮的假面舞,其死後諡號文康,故得舞名《文康伎》)。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創制《燕樂》,列為唐代《九部樂》之首。

繼而因統一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一帶),於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加奏《高昌樂》。至此完備了《十部樂》。

從這些樂舞的傳入地區可以看出,大多來自古西域,這和唐時絲綢之路的繁盛是分不開的。這些樂舞不僅供宴享娛樂,也有顯示國威的典禮儀式意義.

《燕樂》

這一樂部內容是歌頌當時的統治者和國家的興盛。「十四年(貞觀)有景雲見、河水清,張文收採古朱雁、天馬之義,制景雲河清歌,名曰『燕樂』,奏之管絃,為諸樂之首,元會第一奏者是也。」(《舊唐書·**志》),又「景雲見,河水清」乃「祥瑞之兆」,因而朝臣作曲歌頌祝福。

此樂分4部舞用12人:《景雲樂》即上述《景雲河清歌》之舞,以慶賀祥瑞,舞者8人;《破陣樂》和《慶善樂》旨在歌頌唐太宗的武功文德,舞者各4人;《承天樂》宣揚皇帝是受天命而統治天下。至唐代晚期,4部樂舞僅存《景雲樂》,其他3部失傳。

《清樂》

亦稱《清商樂》。「清商樂者,南朝舊樂也,永嘉之亂,五都淪覆,遺聲舊制散,南,樑之間,南朝文物,號為最盛,人謠國俗,亦世有新聲。後魏孝文、宣武,用師淮漢,收其所獲南音,謂之清商樂。

隋平陳,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舊唐書·**志》)又有,「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也,並漢魏以來舊曲,其辭皆古及魏三祖所作也。苻堅滅涼得之,傳於前後二秦。

王僧虔論三調歌曰:今之清商,實出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京洛(魏晉)相尚,江左(南朝)彌重,而情變聽改,稍慢冷落,十數年間,亡者將半。」(《樂府詩集》)由此可知,清商樂主要是漢、魏、兩晉及南北朝以來長期流傳民間,而後被宮廷採用的中原傳統樂舞。

大致源流如下:曹魏皇帝好詩賦,依清商三調填作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並設女樂機構「清商署」,至西晉宮廷依然保留。

東晉南遷,此漢族傳統民間樂舞吸收南方地區的「江南吳歌」和「荊楚西聲」,這就是盛行南朝各代的更為豐富的清商樂。北朝由於孝文帝的軍事擴張,獲得江左所傳的中原舊曲和江南民間樂舞,亦是清商樂。隋文帝統一中國,將清商樂整理潤色,置於樂舞機構,用於九部樂。

至唐代武則天時,《清商樂》部分失傳,尚存63曲,著名舞蹈有《白紵舞》、《前溪舞》、《鐸舞》、《公莫舞》(即《巾舞》)、《巴渝舞》、《明君舞》、《鞞舞》、《拂舞》等。

《西涼樂》

西涼是與東晉對峙的北方16國之一,位於今甘肅西北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涼伎。魏太武即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

至(北)魏(北)周之際,遂謂國伎。」(《隋書·**志》)「西涼樂者,後魏平沮渠氏所得也。晉、宋末,中原喪亂,張軌據有河西,苻秦通涼州,旋復隔絕。

其樂具有鐘磬,蓋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舊唐書·**志》)由此可知,西涼樂是龜茲樂舞與中原樂舞結合而成,後來曾被改稱《國伎》,其中有舞曲于闐佛曲,舞容不可考。

《天竺樂》

天竺,古國名,今印度。「天竺者,起於張重華據有涼州,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即其樂焉,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隋書·**志》)《天竺樂》即古印度樂舞。

前涼張重華據有涼州時(公元346—353年),就有天竺男伎進入中國,「後其國王子為沙門而來遊,又傳其方音。」(《舊唐書·**志》)天竺國王子以出家人身份來中國遊歷,才真正傳播了《天竺樂》。其舞容可參考敦煌壁畫,由於印度佛教的傳入,體現宗教藝術的伎樂天舞者形象必然具有濃厚的印度風格。

《高麗樂》

高麗,古國名,今朝鮮境內。「宋氏(南朝劉宋)有高麗、百濟伎樂,魏平拓跋亦得之而未具,周師滅齊,二國獻其樂,……」(《舊唐書·**志》)可知,《高麗樂》作為古代朝鮮的樂舞在十六國時期,漢人馮拓所建立的政權——北燕(公元409—436年)就已傳入。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高麗、百濟曾派遣使者到長安獻樂。

其歌曲有芝棲,舞曲有歌芝棲。《高麗樂》在唐代廣為流傳,除藝伎表演外,一些達官也能為之。李白作詩《高句麗》曰:

「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迴。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說明其長袖寬展的舞容。

「高麗樂,……唐武太后時,尚有二十五曲,今唯能一曲,衣服亦浸衰敗,失其本風。」(《通典》)可見晚唐時,《高麗樂》在中原已趨衰落。

《龜茲樂》

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後魏平中原後獲之,其聲多變易。

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開皇中,其器大盛於閭,時有曹妙達、王長通、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皆妙絕弦管。新聲奇變,朝改暮易,持其音伎,佑炫於王公之間,舉時芻相慕尚。

」(《隋書·**志》)可見,《龜茲樂》約在公元384年後涼主呂光進入甘州、涼州一帶時便傳入中原。至北魏逐漸盛行,北齊、北周傳人更多。隋朝流行的龜茲樂有三種:

「西國龜茲」從字義上看,是指由西域龜茲國傳入,較為純正的龜茲樂;「齊朝龜茲」是指從北齊傳來具有鮮卑特色的龜茲樂;「土龜茲」指傳入中原很久被漢化的龜茲樂。在此基礎上,經隋朝**家改編創新,很受歡迎。到了唐代,龜茲樂已無上述區別,傳播甚廣。

《坐部伎》、《立部伎》中許多舞曲都具龜茲風格,「自破陣樂以下(包括《大定樂》、《盛壽樂》、《光盛樂》)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盪山谷,……自長壽樂以下(包括《天授樂》、《鳥歌萬歲樂》)皆用龜茲樂,舞人皆著靴。」(《舊唐書·**志》)由此足見宮廷燕樂中西合璧的特點。《十部樂》中的《龜茲樂》舞用4人。

隋唐時期的樂舞分為幾種型別

2樓:飛喵某

隋唐時期樂舞就型別上來分主要為健舞和軟舞兩種。

唐朝是中國舞蹈發展的繁盛時期,不僅有自娛的民族舞蹈還有大量的表演性舞蹈,朝廷設教坊司,專門訓練舞優,唐皇室亦有不少成員喜愛舞蹈。

1、風格特點劃分的。

唐代對歌舞的分類比前代更為細膩有按風格特點來分的健舞和軟舞類別,軟舞動作偏柔,健舞則剛健有力,常會以刀劍等兵器作為道具。

軟舞還有讚美龍女的凌波曲,由盛唐著名舞人謝阿蠻依舞曲編舞表演的,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又有唐懿宗的伶官李可及編創的「菩薩蠻舞」是表現佛國仙女的美音妙舞,還有驚鴻舞等。

2、以結構劃分。

有以結構的嚴謹和統一歸類的歌舞大麴,楊太真(楊貴妃)其中霓裳羽衣舞最為著名,據說就是唐玄宗在夢中看到仙女們的翩翩舞姿,又聽到仙樂飄飄,而記載流傳下來的。

3、以故事情節劃分。

有以故事情節歸類的歌舞戲;有從用途和表演方式歸類且用於宮廷朝會、宴饗的宮宴舞,如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等。

4、不能歸類的。

其他不能歸類的名舞如「何滿子」、「嘆百年」等都是在當時興盛有深遠影響力的。健舞著名有公孫大娘的刀舞及由西域朝人傳來的胡旋舞、胡騰舞等。

3樓:我是龍的傳人

隋唐時期的樂舞型別代表:隋朝的《七部樂》、《九部樂》,唐朝的《十部樂》。唐朝宮廷樂舞演出分為兩類。一類是「坐部伎」,一類是「立部伎」。

隋唐時代有幾部禮儀樂舞代表著國家水準。隋朝的《七部樂》、《九部樂》,唐朝的《十部樂》,都是當時最高水準的樂舞。它們是境內外各民族樂舞匯合交流的成果。

遠在漢朝初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宮廷裡已經在演奏《于闐樂》。與此同時,漢族的樂舞也不斷地向邊遠地區傳播。三國時期,一些兄弟民族的樂舞已在漢族地區紮根,成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從西漢末年起,印度的樂舞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三國時,《天竺樂》已在中國流傳。南北朝前秦時,呂光通西域又帶進了《龜茲樂》。

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那健朗明快的舞曲,輕盈的舞步,彈指擊節、移頸動頭的傳神動作,急轉如風的旋轉技巧,令人陶醉,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龜茲樂》的樂隊也很壯觀,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笙、笛、簫、篳篥〔bi li畢力〕,還有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貝等,對漢族人來說很有新鮮感。南北朝時期,《龜茲樂》大量湧入中原。

隋文帝時,《龜茲樂》發展到全盛時期。那時,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跳舞時大多要用《龜茲樂》。

《龜茲樂》與「中國舊樂」相結合,又產生了《西涼樂》。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樂舞也傳進中國。

中外各民族樂舞大交流的事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注意。隋文帝為了誇耀天下統一,炫耀國家的昌盛,把南北朝以來各地區、各民族的樂舞集中整理,而制定了《七部樂》,包括《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隋煬帝又增加《康國伎》、《疏勒伎》,把《國伎》改稱《西涼伎》,從而形成了《九部樂》。

唐太宗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平衡國際和民族關係,集魏晉南北朝樂舞之大成,創制了宮廷燕樂《十部樂》,包括《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這些樂舞或用於外交,或用於慶典,或用於宴享,有鮮明的禮儀性。國家通過太常寺等樂舞管理機構,把各種樂制和舞制的名稱、化妝、曲名、樂器等,都作了整理和規範化。各部樂舞中都包含著制式化了的舞蹈節目。

《燕樂》包括四部樂舞,有歌頌唐太宗武功文德的《破陣樂》、《慶善樂》;還有歌頌唐朝興盛的《景雲樂》、《承天樂》。

《清樂》就是《清商樂》,是漢魏六朝時流傳下來的中原傳統樂舞。《清商樂》中的著名舞蹈節目如《白紵舞》、《前溪舞》、《鞞〔bing丙〕舞》、《拂舞》等,隋唐時代仍然走紅。但隋文帝硬是下令鞞舞、鐸舞、巾舞、拂舞的舞蹈者,手中不準再拿鞞、鐸、巾、拂等。

《西涼樂》是西域樂舞和漢族樂舞交流的產物。西涼是東晉時北方十六國之一,位於現在甘肅西北部。西涼樂的特點是「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

《西涼樂》的舞曲有《于闐佛曲》。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時路過於闐,說那裡「國尚**,人好歌舞」,《西涼樂》吸收了那裡的歌舞。《西涼樂》裡還有《涼州舞》、《獅子舞》等。

《 天竺樂》是古印度樂舞。我們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的那些給佛菩薩看的優美的舞蹈,可能就屬於《天竺樂》了。

《高麗樂》是鴨綠江邊的高句麗國的樂舞,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其特點是「雙雙並立而舞」,舞者穿著寬大袖子的衣服,腳穿白鞋子,很像現在朝鮮族的舞蹈。

《康國樂》是古康國傳來的樂舞。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其舞蹈「急轉如風」,俗稱「胡旋」。

《龜茲樂》流傳最廣。古龜茲國在現在新疆庫車。唐僧玄奘說龜茲「管絃伎樂,特善諸國」,就是說龜茲樂舞的水平比別國都高。

龜茲樂節奏歡快,又有豐富多采的打擊樂伴奏。它除了在中原流行,還傳到南詔、吐蕃等地。

古高昌國在現在新疆吐魯番一帶,是「絲綢之路」北道要衝,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會點之一。那裡的樂舞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吐魯番出土的十六國時期墓葬的宴飲樂舞壁畫,給我們透露了《高昌樂》舞蹈的一些資訊。

古安國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安國樂》是從那兒傳來的樂舞。

《文康伎》在隋朝叫《禮畢》,是《七部樂》、《九部樂》中最後的一部。初創於東晉。貴州庾亮死了,皇帝賜給他一個諡號叫「文康」。他家的歌舞藝人為了悼念他,創作了假面舞《文康伎》。

《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反映了隋唐時期各地區各民族樂舞聚集中原的歷史事實。其中的歌舞節目大都來自民間,進入宮廷後則被定為「正聲」。隋唐皇帝很重視樂舞。

隋朝設立了統管祭祀和宴享的太常寺。唐朝沿襲隋朝舊制,另外又在宮內設定了內教坊,在京城設立了左右教坊,負責樂舞的訓練與演出。唐玄宗還專門為自己設立了「梨園」,教習和演出「法曲」。

梨園樂工都是第一流高手。

唐朝宮廷樂舞演出分為兩類。一類是「坐部伎」,一類是「立部伎」。

「坐部伎」是在堂上坐奏,在室內廳堂裡演出的。規模較小,表演人數少,其中舞蹈演員由三人到12人不等。「立部伎」在堂下立奏,在室外廣場庭院中演出。

規模大,表演人數多,舞蹈者有時多達180人,最少也有64人。

「坐部伎」和「立部伎」的節目,本身都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大都是歌頌皇帝的文治和武功。不過由於吸收了許多民族民間的傳統形式,表現手法比較豐富。

「立部伎」的舞蹈節目有:

《安樂》,本來是北周時為歌頌周武帝滅北齊而創作的。隋朝時已成為宮廷樂舞,唐朝照樣在宮廷中演出。《安樂》中的舞蹈是演員頭戴獸形假面具,隊形行列方正,像城廓似的,所以也叫「城舞」。

《破陣樂》又稱《七德舞》。是歌頌李世民統一國家的武功。先是以《秦王破陣樂》的樂曲在軍中流傳。

李世民當皇帝后,親自繪製了《破陣樂圖》,由宮廷樂官呂才照圖編舞,排練成盛大的舞蹈節目。舞者披甲執戟,隊形左圓右方,有種種變化。舞分三段,每段要變四個陣勢。

有強烈的戰鬥氣息和粗獷的陽剛之美。伴奏用《龜茲樂》,擂大鼓,「聲振百里,動盪山谷」。演出時還有樂曲伴唱,據說要唱52遍。

隋唐時期的特點,隋唐時代的特點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後,開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點在於學習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級統治機構。這種對唐朝的封建統治制的學習和模仿,到奈良時代 710 794 達到了頂點。日本在 地方,機構內部,法律,教育,經濟都沿用了與唐朝相識的方法與制度。唐朝文化也西傳到很多國家,貞觀四年 630 滅東突厥。...

隋唐時期文化燦爛的原因有哪些,隋唐時期科技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1安定的社會環境,2包容開放的胸懷,3絲綢之路帶來的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交流 首先,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雄厚基礎 其次,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統治者,推行開明 相容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第三,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 融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 豪爽...

隋唐時期的名將有哪些,隋唐時期有哪些名將?

第一好漢 西府趙王,李元霸。一對擂鼓甕金錘是當年漢朝時馬超的先祖,漢浮波將軍馬芫使的。共重320斤。歷史上就只有這兩個人使得動。第二條 天寶大將宇文成都,鳳翅鎦金鏜。第三條 三公子裴元慶,八十斤一隻的八卦梅花亮銀錘,最後死在慶墜山。被炸死。第四條 紫面天王雄闊海。一條熟銅棍,死在揚州千斤閘下,被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