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物的好處和西方食物的區別,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2021-03-19 18:18:59 字數 5061 閱讀 5210

1樓:南柯溪墨軒

中國人的飲食多以植物為主,主要是以穀類為主食,不易缺vb1,膳食纖維量足,大多數的優質蛋白**於豆類.缺點是脂肪類太少,而且過多的膳食纖維的攝入易引起鈣等礦物質的丟失.

西方人大多以肉為主食,這些食物含有高的飽和脂肪,容易患高血脂、冠心病等.同時,由於西方人對蔬菜的攝入量不足,維生素b、c等及膳食纖維易缺乏.優點的在動物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易於被人體吸收.

熱量充足.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物件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

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

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

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嚐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

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巨集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

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物件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絡。

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

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瞭。

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2樓:111111前的

1、高油高鹽。

例如韓國飲食較為清淡,而中餐往往又油又鹹,讓他吃不習慣。很多韓

國人剛開始吃中餐時覺得自己一定會長胖,因為不管在餐館還是學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著一層油,吃起來有點油膩。

2、環境吵鬧。

中餐館就餐環境大部分都很吵鬧,很多食客都在大吼大叫,簡直跟打架一樣。另外,很多中餐館沒有禁菸,煙霧繚繞,讓人呼吸困難。相比之下的韓國,大家雖喝酒暢聊,但不會大聲喧譁,如打擾到他人用餐,店家就會過來警告。

3、中國食材更豐富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複雜多樣,不像一些小國只有一種氣候,因此各地動植物類食材非常豐富。多種原因造就了我國菜餚的豐富口味。比如,各地氣候不同,導致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基於這些飲食偏好,漸漸形成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八大菜系。

4、口味多樣。

中餐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多樣。即使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域,味道一定不同。中國還擁有燉、燜、煨等28種烹飪方法,人們還會根據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於是口味變得更豐富。

5、廚房形式不同。

相比國外常見的開放式廚房,國內大部分餐館都是封閉式廚房,操作不透明,就餐者無法看到後廚作業情況,少了大家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而街邊小餐館,**量大,這桌客人吃完,下桌就接上了,來不及收拾,很難保證乾淨的用餐環境。

3樓:各種怪

1、飲食特點不一樣

中國的飲食,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等,

西方飲食,天人相分的生態觀、合理均衡的營養觀、個性突出的美食觀。

2、飲食方式不一樣

在中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勸菜,要藉此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禮讓的美德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特別是在各種年節裡,更是借飲食而合歡。

西方人習慣於分而食之,有專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在西方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動,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還便於社交,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與資訊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將所有的活動公之於眾。

3、餐具不一樣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並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與菜品的協調,講究「美器」。

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但西餐在裝盤配器上不像中國人這樣強調藝術美,其餐具的種類、菜餚的造型,都較為單調。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風味多味

講究美感

食醫結合

西方國家:加工精細

重視調味

5樓:美麗心情

西方講究飲食的營養、中方講究的是味感,忽略飲食營養。

1、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蠟,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幾塊兒羊排,另一邊配煮好的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2、在中國,對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這種對美味的追求,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當把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3、中國飲食中,雖然「色、香、味」俱全,保證了味感的同時,精神也得以充分的愉悅,但是忽視了營養的合理搭配,也許並不如西餐那樣更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發展。西方飲食雖然機械味差,但是注重科學營養,有利於維護人體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飲食方式上,我們應學習西方的「科學」觀念,取長補短,使之更加完善。

誰知道有哪些關於食物的英語單詞,西方食物的英語單詞有哪些

fruit,vegetable,drinks and main course 西方食物的英語單詞有哪些 bread 麵包 chocolate 巧克力 hamburger 漢堡包 sandwich 三明治 fried chicken 炸雞塊 steak 牛排 pizza 比薩 coffee 咖啡 ch...

冰淇淋是中國的食物還是英國的食物

冰淇淋的首創人是我們中國人 有關冰淇淋的起源各說不一,最具說服力的是這種,那可要追溯到遙遠的周朝了 也一定是炎熱惹的禍,可憐巴巴的搖扇已瀕臨退休邊緣 於是人們留了個心思,在冷天將冰塊儲藏起來,留到夏天消暑解渴 當然所處的地理環境,氣溫光照對此均有限制條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冰糕 這個名字不是聽有中...

高蛋白食物和高熱量的食物的區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物有哪些?

高蛋白食物和高熱量的食物的區別如下 高蛋白食物 是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 凡蛋白含量高的肉 禽 魚 海產等動物類蛋白都是高蛋白食物,但其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比例不大接近人體需要,或含較高的脂肪 膽固醇,不能很好地被人體利用。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包括 奶,如牛奶 羊奶 馬奶等 畜肉,如牛 羊 豬 狗肉等 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