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德軍軍官手指《格爾尼卡》問

2021-03-19 18:21:18 字數 3025 閱讀 6896

1樓:小默

c本題難度適中,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答案選c。

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在展出時,現場一位德軍將領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回答:「不,

2樓:格雷

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現代文學相關知識,畢加索說《格爾尼卡》是德國人的傑作,主要是因為這幅畫是畢加索得知德國法西斯空軍於2023年4月26日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後的憤怒之作,是作者對法西斯主義所犯罪行的揭露和對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頌,答案為d。

情境填空

3樓:誇張ぺ夜

這是你們的傑作

畢加索畢生反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出入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有一天,畢加索發給每個德**人一幅他的「格爾尼卡」的複製品。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德軍轟炸後的慘狀。

一個德軍軍官指著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

「不,這是你們的傑作。」畢加索一句話使這個德軍官瞠目結舌。

畢加索為什麼會創作出《格爾尼卡》

4樓:雅心

《格爾尼卡》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畢加索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面表現的是2023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

帕勃洛·畢加索(1881-1973)是立體派繪畫的旗手,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然而,他的意義不僅在此,他是歐洲現代美術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大師,是本世紀的藝術偉人。他的藝術影響了各種流派的產生和發展,但他自己卻不侷限於某一流派。

他不斷創新,從未滿足過,終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種藝術形式。他一生創作的油畫、版畫、雕塑、素描、拼貼等各種形式的作品有六萬畢加索多件。

2023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2023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

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這幅被載入繪畫史冊的傑作《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裡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手捧死去的孩子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身殘倒地,斷臂仍然握著斷劍的戰士、瀕死長嘶的馬匹、光芒冰冷尖銳的頂燈……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象徵和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畢加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

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5樓:油炸圈

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加索,2023年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圖畫教師的家庭,2023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後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一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2023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畢加索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義憤填膺,放棄了原本創作的一幅作品,轉而用六週時間就將此畫完成。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採取象徵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為20世紀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作品。

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裡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面對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反應,格爾尼卡被法西斯空軍轟炸,就是給了藝術家們一道無聲的考題。有沒有慈悲的情懷,就是能不能觸動心靈創作的前提。畢加索說:

「我是依我所想來畫物件,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加索,受西班牙**委託,正準備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訊息傳來,畢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爾尼卡被轟炸為題材,依他所想來為西班牙館作畫,將法西斯慘無人道的罪行徹底**在世人面前。

藝術的創作者,是必須悟透藝術真諦的。就像中國漫畫家豐子愷所說的: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

《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2023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

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人來此參觀,畢加索發給他們每人一幅《格爾尼卡》的複製品。一名軍官問畢加索:

「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戰爭結束後,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後第一次美展,並於2023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後,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加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6樓:匿名使用者

你去問問畢加索就知道咯..

二戰德軍應不應該發動阿登戰役,為什麼在二戰末期,德國要發動阿登戰役呢?

我認為不管阿登戰役的結果如何,德軍都應該發動一次這樣的反擊作戰。畢竟在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已經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絕境,如果不能取得一次突破性的反擊勝利,那麼德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翻盤。假如德軍的反擊能夠奏效,那麼德軍在西線的壓力將會大大減弱,即使不能把盟軍趕下海,德軍也能夠贏得一段時間的戰略主動權...

為什麼小小的日本在二戰期間有這麼大的能量以及戰爭潛力?具體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請詳細給我解答一下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軍事,經濟逐漸發展。特別是在甲午海戰和辛丑條約簽訂後,日本獲得了清 鉅額賠款,這為其發展軍事工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而且日本的創新精神很高,比如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就是日本的鳳翔號。日本的民族特性就是個尚武的民族,戰爭對於他們非常重要,因此他們的戰爭意識和存亡意識非常強。二戰爆發...

二戰期間在中國的歐洲人日本人為什麼不殺

戰爭初期他們不敢招惹西方,怕應付西方列強損失兵力,戰爭中期想要聯合歐美,就算不結盟也最少要確保他在亞洲的利益,戰爭後期,侵香港,襲珍珠,戰緬甸,開始對歐美對著幹 因為他們的 會用這個來當藉口。在聯合國 外交 經濟上製造衝突 我想知道二戰時那些被德國入侵的國家的人民狠德國人嗎?就像中國人狠日本人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