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到底叫啥,中國旅遊標誌到底叫啥

2021-03-19 18:21:27 字數 5130 閱讀 7081

1樓:丫梨說

「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名稱到底是什麼,近日引起了爭論。 5月19日,**釋出題為《記者手記:「馬超龍雀真名在此,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亂叫」》的文章。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這是2023年12月5日《人民**》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訊息

文章還寫道,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用錯誤名稱。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檔案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然而,使用「馬超龍雀」這一名稱,依然引來質疑。

6月5日,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在甘肅省**新聞辦舉行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釋出會上表示,「『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50年,並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有趣的是,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認為,「馬超龍雀」的說法,學界不認可。

文物的命名也是一個學術問題,現有的「銅奔馬」名稱不影響社會各界對它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至於民間如何稱呼某件文物,都是允許的,社會各方均可參與研究、各抒己見,這樣既可以為收藏單位準確命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有利於深入挖掘揭示文物價值內涵。

中國旅遊標誌到底叫啥

2樓:銀輝是我

中國旅遊標誌是陝西出土的文物,一匹馬踏著一隻龍雀,稱為「馬超龍雀」。

3樓:匿名使用者

別什麼都是陝西出土的,有點歷史常識再來回答,那叫「銅奔馬」,也叫「馬踏飛燕」、「馬超龍雀」,是甘肅出土的東漢青銅器。

中國的旅遊標誌是什麼?

4樓:逍遙九少

中國的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

202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2023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2023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2023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

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5樓:匿名使用者

圖形標誌是一種公共資訊符號。它通過圖形表達某種事物的涵義,是能夠相互溝通的世界性語言。國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早有各種旅遊圖形標誌,用以塑造和傳播某個國家和城市的旅遊業形象。

中國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於2023年確定選用"馬超龍雀"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馬超龍雀"是2023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的一件青銅製品,高34.5cm;長45cm.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文物集我國當時繪畫、雕刻、冶煉鑄造藝術於一體,是件國寶。 銅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筋骨剛健、體態飄逸,它沒有轡頭、繩索,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奔放、輕盈、瀟灑,賓士如飛地超過了龍雀。 馬超龍雀,曾被稱為"馬踏飛燕"。

後經歷史學家考證,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雲:"龍雀蟠蜿,天馬半漢。"《後漢書》也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記載,故正名曰"馬超龍雀",簡稱"天馬"。

選擇"馬超龍雀"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其涵義是: 1、 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徵前程似錦的中國旅遊業。 2、 馬是古今旅遊的重要工具,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以在中國盡興旅遊。

3、 馬超龍雀青銅製品,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一文物收藏於甘肅博物館,是該館鎮館之寶。

銅奔馬漢代

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

通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1釐米,重7.3千克。

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賓士狀。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鷹的剎那瞬間。讓飛鷹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

其全身的著力點集註於超越飛鷹的那一足上,準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銅奔馬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等馬鐘的優點於一身,特別是表現出河西走馬秉賦的對側步特徵。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

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徵,被視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另央視《如果文物會說話》也採用「銅奔馬」之稱,見網頁連結)。

關於這件文物的名稱,可參見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的文章:

前不久,「馬踏飛燕」這件文物的名字受到**熱議。作為這件文物的最終命名者,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原館長初世賓先生撰文,講述了這件文物從發現到命名的來龍去脈。他認為,銅奔馬,是文物標本學的定名,是在無法確知其名的情況下按文物學約定俗成的規範暫定其名。

文物的真正名稱,除非記載有原名,否則皆屬後人研究、推測或命名,作為學術問題可以切磋商榷。但定錯了不好,所以應慎重。

據我所知,銅奔馬最初由國家文物局下放到甘肅的文物專家、原甘肅省文化局文物科長王毅同志命名為「馬踏飛燕」。2023年珍寶島事件後,全國戰備挖防空洞,雷臺漢墓就是在挖防空洞時發現的。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普遍不強,墓葬發現後,社員將墓內絕大多數陪葬品裝包運儲新鮮公社某大隊倉庫,準備論斤稱銅賣給供銷社換取農具。

此事被武威縣文化館幹部黨壽山聞知並前往制止。隨後,黨壽山向省上報告,省革委會政治部文化組決定由省博物館派員清理並將文物調到省上保藏。2023年12月,雷臺墓清理完畢,文物也全部運到省博物館,同時開展技術保護修復。

帶隊清理這批文物的負責人是原省博文物隊副隊長張學正先生。這批文物在省博物館初步整理期間,王毅正在省博物館等候分派工作,我曾親耳聽到他將銅奔馬稱作「馬踏飛燕」。當時文物工作開始恢復,《文物》月刊復刊,分配了一期(是2023年還是2023年某期記不清了)給甘肅,用於發表甘肅文物稿件。

這一期《文物》由王毅、徐樂堯和我負責組審稿件並配圖配照,其中有王毅一篇文章,甘肅**也發過王毅的一篇小文,都稱銅奔馬為「馬踏飛燕」。2023年國慶節前後,郭沫若副委員長陪柬埔寨賓努親王來甘訪問。郭老曾到甘肅省博物館參觀。

展覽由我負責佈置,銅奔馬陳列在西一樓北廳進方廳假牆拐角的突出位置,我叫徐樂堯專寫一較大卡片,墨書「馬踏飛燕」四字,放置於一白色方形展臺上,十分醒目。郭老那天由祕書陪同來館,王毅全程講解。王毅強調了「馬踏飛燕」一足踏鳥、三足騰空的力學平衡。

郭老對銅奔馬讚不絕口,說回京要邀請「馬踏飛燕」等甘肅文物參加全國文革出土文物展。在故宮武英殿,他曾對全國文革出土文物展籌展同志誇讚「甘肅馬踏飛燕來了要壓倒一切!」 後來,坊間流傳「馬踏飛燕」是郭老所起,並非事實。

不久,**即來調令,省博負責籌備,由我組織實施,共聚集彩陶、青銅、木雕、絲織品及雷臺文物共280餘號珍品,建檔、編號、修復、包裝等,參加這項工作的有樊錦詩、孫國璋、徐樂堯、伍德煦、喬今同等專家。我趁工作之便,在造冊建檔撰寫相關資料時曾仔細觀察過銅奔馬,發現「馬踏飛燕」雖相當形象生動,叫起來也朗朗上口,但尚欠準確、科學,該馬後蹄所踏明顯是鷹隼一類(民間俗稱鳥鷹),尾不分叉,摺扇形可聚散,大眼圈睛,頭頸靈活可反顧180°,雙翼收縮聳肩(這是鷂鷹擊物時的典型形態),翼端劍狀長羽,尤其尾端有一未穿洞孔,象徵鷂鷹足尾系銅鈴之所。獵鷹尾部系鈴,宋人《艾子雜說》有記,今人王世襄先生結合親身經歷也有較深入而明晰的研究,語在《大鷹篇》。

馬足所踏應是一隻獵鷹。相似的鷹隼或放鷹狩獵的情景,在漢代墓葬、畫像石(如漢中山國王墓、沂南漢墓)、魏晉墓(如嘉峪關壁畫磚)中比比皆是。至於駿馬,原出土時身上有鞍韉韁絡痕跡,跑姿是馴馬學中著名的、人工培育出的「對側步」,即同側雙足同時交替快速邁進,有輕盈、平穩、持久的特點,青藏、蒙古、阿爾泰草原統稱「走馬」。

將馬和鷹隼聯合融揉一起的文學描寫,唐詩漢賦中多有膾炙佳句,恕不一一列贅。而古代墓葬從唐代以後,俑人儀仗中廣有表現(包括壁畫),多作騎馬馳射、飛鷹走犬式的儀仗俑。奔馬飛馳是極難表現並保持穩固的,踏一鷹隼,一切迎刃而解,銅奔馬實乃極巧絕妙之作。

正因如此,考慮到文物的品級極其重要,赴京參展又代表國家聲譽,由我作主在送京檔案名稱欄中將「馬踏飛燕」改作「銅奔馬」。在不知文物的原名、真名時,文物、考古學一般是按學科規範習俗給予定名,即簡明地按其質地(銅)、形態(奔)、性質用途(馬)等要素給予概括。自北京展覽時起,在文物界開始使用「銅奔馬」一名,大家雖然仍有分歧,但畢竟有一眾人尚能接受、不是似是而非的名稱。

當然,「馬踏飛燕」一名依然流行。北京展之後,銅奔馬連續出國,跑遍英法歐美等大半個世界,美國尼克松**、法國蓬皮杜**、日本首相、塞拉西皇帝諸人都曾相繼到故宮參觀,銅奔馬一名也為國際國內所承認、尊重並使用開來。

2023年國家旅遊局定銅奔馬為國家旅遊標誌(請注意,稍早一些,郵政部也曾將嘉峪關壁畫墓「驛使圖」作為郵政標識代表我國參加萬國郵政博覽會),當時可能不太明白其真正含義。我們得知此事業已數年以後。如果當時曾正式定名為「馬超龍雀」,那是採用了牛龍菲先生的說法。

牛說發表在2023年蘭州的全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首次大會上,曾轟動一時,但未被學術界接受。他的主張來自張衡《東京賦》之「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雲龍雀蜿蜒太空、神馬遨遊雲漢,說該馬足下物為飛廉(又稱風神),造出一個「馬超龍雀」,寓意神馬快過風神。漢代自武帝以來以至東漢,東西帝京興建樓觀宮闕,率以天馬、飛廉、朱雀等神瑞命名、裝飾。

天馬指西域寶馬。飛廉據漢末學者註釋,龍身豹尾,雙翼似足,兼有龍蛇、鳥雀之形,類似西方「格里芬」怪獸,故稱「龍雀蟠蜿」,其形義二者與鷹隼相去殊異。將該文物命名為「馬超龍雀」有杜撰之嫌,學界是以不取。

1973至2023年,國家文物局組織文革以來中國出土文物首赴歐洲展覽,宿白先生受命組織介紹文章在英國出版以加強宣傳,館內派我去故宮武英殿為甘肅銅奔馬等著名文物撰寫資料,我提供的文字仍然是把該馬足踏之物稱作「鷹隼」「獵鷹」,宿先生同意支援我的觀點。2023年,國家文物局組織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來甘肅省鑑定確認一級文物,專家組內有杜廼鬆、王海文、朱家溍、郝本性、李久芳等國內頂尖鑑定專家,認為「銅奔馬」名稱是符合命名規範的,並一致確認其為「國寶」。

網頁連結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寓意什麼精神

中國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衝形象上是說,我國的旅遊事業開始的時間短,但是發展的速度快,寄望我國的旅遊事業又好又快發展,馬到成功。馬踏飛燕,寓意 馬到成功 馬踏飛燕的象徵意義 馬踏飛燕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既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的深厚低蘊,而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騰飛 馬...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土地,我國旅遊的圖形標誌是什麼?

您好!馬踏飛燕又名 馬超龍雀 銅奔馬 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臺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中國於1985年確定選用 馬踏飛燕 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主要有幾個涵義 1 馬超龍雀的表銅製品...

我想知道馬踏飛燕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旅遊標誌呢

1969年,銅奔馬出土於武威雷臺漢墓。1983年10月,在眾多珍貴文物中,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因為馬踏飛燕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我國旅遊標誌的奔馬,是我國著名的東漢文物,是一件青銅馬的工藝品,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臺的東漢墓。它頭短頸長,身體渾圓,軀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