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劉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什麼,如何評價這一模型

2021-05-17 08:06:04 字數 4039 閱讀 4531

1樓:匿名使用者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ranis-fei model)用一種從動態角度研究農業和工業均衡增長的二元結構理論。是2023年費景漢(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他們認為因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出現農業剩餘是農業勞動力流入工業部門的先決條件。

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劉易斯模式有兩點缺陷:

(1)沒有足夠重視農業在促進工業增長中的作用;

(2)沒有注意到農業由於生產率的提高而出現剩餘產品應該是農業中的勞動力向工業流動的先決條件!

兩人對這兩點作了補充,從而發展了劉易斯模式。

2023年,由美國經濟學家費景漢和拉尼斯在《經濟發展的一種理論》一文中提出。該模式用劉易斯模式把不發達國家經濟部門的劃分為基礎,把雙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

他們把農業勞動的流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勞動生產率等於零的那部分勞動力的流出,這部分勞動力是多餘的;

劉易斯第一拐點

第二個階段:邊際生產率大於零但小於不變制度工資的勞動力的流出。這兩個階段的勞動是農業中偽裝失業者的勞動。

劉易斯第二拐點

第三個階段:農業勞動的邊際產品的價值大於不變制度工資的勞動流出,因此這部分的農業勞動力已經變成了競爭市場的產品。

「費景漢-拉尼斯拐點」的意義是,如果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不重視農業生產,不斷向工業轉移農業資源,就會出現全社會資源都趨向於贏利高的行業,社會資源開始撤離農業,造成農產品總供給的結構性短缺,農產品**上揚,糧食問題將不可避免。

劉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什麼,如何評價這一模型

2樓:巨集聚變

2023年,劉易斯(w.a.lewis)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3]。

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二元經濟模型超越了思想階段而形成為一種具有嚴格內部一致性的經濟學理論。但這一理論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評。2023年和2023年拉尼斯(g.

ranis)和費景漢(j.c.h.

fei)發表**[4]對劉易斯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改進,使其更加準確和合理,形成為一個涵蓋面更廣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學說界通常把二元經濟模型稱之為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劉易斯因為作出了包括二元經濟理論模型在內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貢獻而榮獲2023年度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求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最好有圖形描述,最好能解釋下劉易斯拐點,謝謝啦~

3樓:匿名使用者

劉易斯捨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勞動力不是無限供給的假設, 把一個國家區分為兩個部門: 傳統經濟部門!和 現代經濟部門。

在傳統經濟部門中, 和自然資源來說, 人口眾多從而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或者說, 在這個部門中, 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十分低下。由於這個部門的存在 , 現代經濟部門在增長和擴大的過程中, 可以用不變的工資水平不受限制地獲得所需要的勞動力供給。

因此, 在這樣一個增長模型中, 制約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是資本的積累。

按照劉易斯和羅斯托的說法, 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現代經濟部

門持續實現一個特定水平的儲蓄率或投資率。因此,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在很長時間內就

呈現一種二元經濟格局, 一方面是以維持生計的工資源源不斷地提供勞動力的傳統經濟部門,

另一方面是由積累率制約的不斷擴張的現代經濟部門。直到現代經濟部門的發展把傳統經濟部

門的剩餘勞動力吸收殆盡, 二元經濟增長才逐步被合成為一體化的和均衡的現代經濟增長。因

此, 剩餘勞動力被吸收完的這個時點, 被稱為劉易斯轉折點, 而經濟增長本身是這個轉折點到

來的根本原因。

劉易斯最早在2023年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中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這個經濟模型經過拉尼斯、費景漢等人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完善,在發展經濟學中形成了三個相關階段的二元經濟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是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典型二元經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由於在農業中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現代部門的工資基本不增長;第二階段是到達第一個劉易斯轉折點之後的階段,此時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現代部門工人的工資開始提高,但農業勞動力工資尚未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農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仍小於與現代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第三階段是第二個劉易斯轉折點到達之後,即農業部門和現代經濟部門的工資都已經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並且兩個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達到相等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到來意味著二元經濟特徵的消失,經濟成為一個勻質的整體。

可以看到在拓展的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二元經濟模型中,經濟發展的三階段相應產生了兩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即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它是勞動力供給從無限剩餘轉向有限剩餘的階段;第二個轉折點即劉易斯第二轉折點,它是從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轉換,也就是有限剩餘的勞動力被完全吸收殆盡。

等級不夠,上傳不了**。大致就是先水平在上升的這樣一個圖形。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4樓:七情保溫杯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發展中國家並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由於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

此後費景漢、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劉易斯模型中的假設,在考慮工農業兩個部門平衡增長的基礎上,完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經濟發展思想。

這樣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就成為在古典主義框架下分析二元經濟問題的經典模型。出於對劉—費—拉模型的反思,

喬根森(d.jogenson,1967)力圖在一個新古典主義的框架內**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發展問題,哈里斯特和託達羅(harrist & todaro,1970)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產業間的勞動力流動理論。

二元經濟論由以成立的限制條件。任何一個嚴密的理論模型都有自己的嚴格限制條件,二元論當然也不例外。

5樓:筆有千秋業

一、關於這個經濟理論的簡述: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於2023年發表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是區域經濟學的奠基性理論之一。「二元經濟結構」指的是在發展中國家並存著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

二、詳解這個經濟理論的內涵:

1、三個假設:

劉易斯的封閉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分析有三個基本假設:1.勞動無限供給,即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數量如此之多,使得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等於零,或者是負數。

甚至在工資降低到僅夠維護生存水平的時候,勞動的供給仍然超過需求。2.二元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中同時存在兩種性質不同的部門,一個是以現代化方法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工業部門,一個是以傳統方式為基礎的農業部門;3.

工資水平不變,現代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取決於傳統農業部門的工資水平。

2、資本積累的意義:

劉易斯強調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資本積累。產出剩餘越多,資本形成越大,農業過剩勞動力轉移就越快,經濟發展程序也就越迅速。因而它認為:

經濟發展的理論中心問題是要理解一個由原先的儲蓄和投資佔不到國民收入4%和5%的社會變成一個自願儲蓄增加到國民收入12%-15%以上的經濟過程。

3、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階段:

經濟發展會經歷兩個不同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由於工業資本較小,無力吸收全部剩餘勞動,因此無論需求怎樣擴大,總能在不變工資的水平上得到源源不斷的勞動供給。這時會出現一個利潤急劇增加、資本加速積累、剩餘勞動力迅速被吸收的時期。

當資本增長趕上勞動供給的時候,經濟發展就進入了第二階段。那時勞動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很低,工業也不再固定不變,技術進步的利益也不全部歸於利潤,兩個部門的收入將隨勞動邊際生產率的提高而上升,二元經濟也逐步變為一元經濟。

6樓:匿名使用者

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著二元

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中存在著兩種性質不同的部門:一個是僅夠餬口的、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進行生產的「自給農業部門」,存在著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的過剩勞動力;另一個是以現代化方法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工業部門」。由於農業部門存在著過剩勞動力,而農業部門自身不會產生出對這部分勞動力的生產性使用,這樣使之向工業部門轉移,有利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且使工業部門也得到了自身發展所需勞動力。

我的車是豐田,拉缸了修理費多少錢

4缸的話,大約5000 8000之間,看換的東西多少 這種情況下得進行大修工作了,豐田什麼品牌的車 豐田凱美瑞停在路邊被水淹了,沒有啟動,修理廠拉去修理,修理廠說發動機拉缸了,曲軸轉不動!請指教?5 坑你錢的。汽車被水淹了,只要沒有發動過,不可能造成拉缸的 發動機進水後發動車輛,會導致氣門或連桿彎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