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立德樹人

2021-03-19 18:31:55 字數 5733 閱讀 1894

1樓:彼岸的暗夜

研究就高中歷史教bai學實踐中的du立德樹人教zhi學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主要從dao以下幾方面論內

述:容藉助多**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思政品德、理論聯絡實際提升德育教學效果以及通過歷史典型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旨在促使高中歷史教學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實現。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

2樓:草頭天子曹大騰

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根據新課程目標,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及教學實踐,**自己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體會: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立德樹人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孫中山先生曾說過: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無數的艱難坎坷,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披荊斬棘,傲然屹立在東方。教學中,通過課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

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的傳統教育,就能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倍感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滲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樹人

古人言:「人無志不立」。這個「志」,在我們今天來講,就是理想。

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歷史課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崇高理想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使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古今,歷史上湧現了舉不勝舉的胸懷大志、為人類謀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將領岳飛,從青少年時代起就以「精忠報國」為其畢生奮鬥的理想;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戰鬥口號;***總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將這些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進行適當、生動地講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時,還可進行對比教育:

假如一個人只知道吃、喝、玩、樂,昏昏庸庸地度過一生,到頭來,像「扶不起的劉阿斗」,做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就連三國時的曹操也給後人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之語。古人尚且能老當益壯,更何況生活在二十世紀的青少年呢!

這樣一來,使學生明確從小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爭做胸懷大志的「鴻鵠」,而不當碌碌無為的「燕雀」。

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認識問題,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觀點和做人的準則。歷史上科技的發明與創新、每個歷史階段的改革與革命,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都為我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為我們進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通過對這些歷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歷史。

我們今天享受到的每一個細小的東西,在歷史上都曾經只在人們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們的祖先付出了千辛萬苦的代價,這些理想的東西才變成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這些曾經是理想的東西的實現,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奮鬥的結果。每一代人都為人類的幸福,貢獻了自己的努力,後代人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標,進行新的奮鬥,這才有我們的今天。

理想的實現是沒有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會很自然的為我們提出更多新的目標來。無數新的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就像無數顆明珠,看我們有沒有志氣去摘取,這正是歷史放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以此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歷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昇華。

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在教學中,開展**學習,讓學生到茂縣實地考察營盤上文化遺址,瞭解營盤山文化的時代意義,歷史價值,與三星堆文化的聯絡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與資料,對學生豐富歷史知識,瞭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中的貢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義。

同時,組織學生參觀羌族博物館,瞭解南新鎮牟託村的石器時代的墓葬發掘,這些對羌族的歷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踐行新課改理念,教學與實踐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不回過時。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在歷史教學中細緻細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黨、國家、民族賦予我們的使命。利用歷史教學豐富的素材,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指導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連續的,不間斷的,科學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只要我們時刻不忘一名教師的責任,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徑,搞好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工作,立德樹人,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怎樣進行初中歷史立德樹人教學

3樓:匿名使用者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歷史是永恆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杜威)。古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根據新課程目標,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及教學實踐,**自己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體會: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立德樹人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孫中山先生曾說過: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無數的艱難坎坷,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披荊斬棘,傲然屹立在東方。教學中,通過課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

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的傳統教育,就能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倍感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滲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樹人

古人言:「人無志不立」。這個「志」,在我們今天來講,就是理想。

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歷史課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崇高理想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使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古今,歷史上湧現了舉不勝舉的胸懷大志、為人類謀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將領岳飛,從青少年時代起就以「精忠報國」為其畢生奮鬥的理想;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戰鬥口號;***總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將這些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進行適當、生動地講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時,還可進行對比教育:

假如一個人只知道吃、喝、玩、樂,昏昏庸庸地度過一生,到頭來,像「扶不起的劉阿斗」,做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就連三國時的曹操也給後人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之語。古人尚且能老當益壯,更何況生活在二十世紀的青少年呢!

這樣一來,使學生明確從小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爭做胸懷大志的「鴻鵠」,而不當碌碌無為的「燕雀」。

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認識問題,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觀點和做人的準則。歷史上科技的發明與創新、每個歷史階段的改革與革命,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都為我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為我們進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通過對這些歷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歷史。

我們今天享受到的每一個細小的東西,在歷史上都曾經只在人們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們的祖先付出了千辛萬苦的代價,這些理想的東西才變成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這些曾經是理想的東西的實現,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奮鬥的結果。每一代人都為人類的幸福,貢獻了自己的努力,後代人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標,進行新的奮鬥,這才有我們的今天。

理想的實現是沒有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會很自然的為我們提出更多新的目標來。無數新的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就像無數顆明珠,看我們有沒有志氣去摘取,這正是歷史放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以此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歷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昇華。

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在教學中,開展**學習,讓學生到茂縣實地考察營盤上文化遺址,瞭解營盤山文化的時代意義,歷史價值,與三星堆文化的聯絡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與資料,對學生豐富歷史知識,瞭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中的貢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義。

同時,組織學生參觀羌族博物館,瞭解南新鎮牟託村的石器時代的墓葬發掘,這些對羌族的歷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踐行新課改理念,教學與實踐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不回過時。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在歷史教學中細緻細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黨、國家、民族賦予我們的使命。利用歷史教學豐富的素材,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指導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連續的,不間斷的,科學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只要我們時刻不忘一名教師的責任,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徑,搞好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工作,立德樹人,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論高中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不知你是歷史老師還是學生?反思不反思到在其次,只要高考不改革考試還有歷史內容,你所謂的反思也就只是反思,對現實教學無多大意義。其實歷史這東西很大方面看你感不感興趣。不感興趣的話,高中歷史內容枯燥,各分各段,無法形成一系列連貫的內容,說白了就是為考試而編的教材。如此,不感興趣的話,你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首先培養高中學生的全面的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批判性思維了,這種事情是急不得的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加快了向現代社...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呢

我個人認為,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對你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及時瞭解學生喜怒情緒的內外因,並做必要的引導。以學生為本,是個很泛的概念,我們能做的就是 做到我們能做的事 促進他們各方面的進步。論述 指南 中體現的教育理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