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描寫詩人身在異鄉兒童無憂無慮的詩句

2021-05-29 23:18:20 字數 5916 閱讀 9925

1樓:百折不撓

這個詩句是: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賞析:這兩句詩寫詩內人客舟所見。兒童容夜捉蟋蟀,無憂無慮,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專注痴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夜書所見描寫的描寫兒童活動的詩句

2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夜書所見

宋 ·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本文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徵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

「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採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彷彿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悽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後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淒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悽然情傷、低迴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螢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鎡《滿庭芳·促織兒》)。

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於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

最後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3樓:麒麟愛上貓

什麼叫夜書所見?請補充說明一下

寫小孩子無憂無慮的詩句有哪些?

4樓:啾

1、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

2、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楊萬里《舟過安仁 》)

3、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4、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所見》)

5、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6、蕭蕭榕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葉紹翁《夜書所見》)

7、稚子金盤脫曉水,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罄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楊萬里《稚子弄冰》)

8、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

9、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0、小娃撐小艇,

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白居易《池上》)

11、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白居易《觀游魚》)

12、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其一》)

13、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牧童》)

14、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呂岩《牧童》)

15、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

描寫兒童無憂無慮的詩

5樓:金牛咲

描寫兒童無憂無慮的詩句包括:

1、宋代黃庭堅《牧童詩》

原文: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譯文:遠遠地看見牧童騎著牛緩緩地在前村走過,輕風隔著田壟送來陣陣牧笛聲。

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閒自在。

2、清代高鼎《村居》

原文: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3、宋代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二)》

原文:鬆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譯文:鬆陰之下長著半弓的草苔,想看書可又懶得去翻開。

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

4、宋代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原文: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5、宋代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二)》

原文: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譯文: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路邊的樹上花已凋落,而新葉卻剛剛長出沒有形成樹陰。

一個孩子奔跑著追捕一隻黃蝴蝶,可蝴蝶飛到菜花叢中後就再也找不到了。

6樓: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1、採白蓮: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唐·白居易《池上》)

2、呼牛歸:

「日暮鳥雀稀,稚子呼牛歸。住處無鄰里,柴門獨掩扉」(唐·丘為《泛耶溪》)

3、不識月: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4、解方言:

「舊國迷江樹,他鄉近海門。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諸公有懷絕句》)

5、摘扁豆:

「古巷少人行,新月彎彎瘦,藤蘿滿牆頭,兒童摘扁豆。」(佚名)

6、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駱賓王《詠鵝》)

7、學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詞》)

8、學小姑:

「下床著新裝,初學小姑拜。低頭羞見人,雙手結群帶。」(明·毛鉉《幼女詞》)

9、騎黃牛: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清·袁枚《所見》)

10、折揚柳:

「柳條三尺長,明日清明節。江南小兒女,採作流蘇結。」(清·許虯《折揚柳歌》)

夜書所見中描寫兒童活動的詩句是什麼

7樓:沫雨洪流

夜書所見

宋 ·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本文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徵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

「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採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彷彿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悽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後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淒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悽然情傷、低迴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螢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鎡《滿庭芳·促織兒》)。

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於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

最後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夜書所見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詩人描寫兒童活動的詩句是,什麼

1 夜書所見 是詩人在 秋 季的夜景,因深有感觸而寫下的,其中描寫兒童活動的詩句是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2 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孤身在長安,恰逢 重陽 節,這讓他倍感孤獨,不由得想起了家人,於是寫下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一句,常被遠離家鄉的人所引用...

夜書所見呈現的畫面,《夜書所見》這首詩描寫了一副怎樣的畫面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 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

夜書所見題目的意思是什麼,夜書所見這首詩的題目意思是什麼?

在孤寂夜裡寫寫所思念的景象。出自 夜書所見 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原文 夜書所見 宋代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