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置死第而後生

2021-05-31 10:12:54 字數 1575 閱讀 4656

1樓:傾祀詒越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詞源 韓信作為漢代第一功臣,為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漢趙之戰」是韓信作為主帥取得的一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後,所有的部下都到韓信的軍帳中來,對韓信表示祝賀,說,元帥您領導我們打的這一仗確實打得很漂亮,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想通這個事兒。兵法上是這麼教我們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澤」,什麼意思呢?

就是安營紮寨、行軍佈陣,我們的後面應該是山,這樣我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畢竟敵人要從後面的山上翻過來偷襲我們是很困難的,陣前應該是水,畢竟敵人要過水來打我們也是很困難的,一般像這樣安排的營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帥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還是不得其解。 韓信聽了這些疑問,就笑著說,其實這個道理兵書上也說了,可惜各位平時沒有留意。

兵書上怎麼說的呢?「置於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像我們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鬥,一定要把我方置於死地才有戰鬥力。何況諸位想想,我們這支軍隊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不過散兵遊勇、烏合之眾,都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是臨時糾集起來的,這叫做「驅市人以戰」,等於是在街上臨時吆喝一幫人,也沒有經過軍訓就讓他們去打仗了,這樣他能打仗嗎?惟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置於死地,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處在生命的險境,然後必然殊死作戰,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 後人讀到韓信漢趙之戰,常常斷章取義的理解「置於死地而後生」,我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怕的,我就拼了。

人其實是對生有著無限的眷戀,才會渴望生,懼怕死。置於死地是把人放在唯有生才是希望的境地,唯有不顧一切的為生而努力。雖然人人知道生命有限,可真到自己身上歲月就變成無限了,唯有置於死地的時候才激發對生的強烈欲求,才能體會生的價值與美好,才會感嘆歲月的無情,來珍惜生的恩情。

韓信,他敢於「置於死地而後生」,背水列陣,以漢軍三萬破趙代二十萬眾,收趙地,追斬趙代二主,那是因為他胸中已經有了取勝之道,韓信把士兵對生的渴望激發出來了,每一個士兵是為自己的生而在戰場上拼殺著。如果韓信胸中沒有取勝之道,而把士兵逼上死路一條,那歷史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胸有成竹的韓信早有兩點認知,其

一、就是韓信已經料敵在先,認為當時攔截他三萬漢軍的趙代大軍人多勢眾,對漢軍必主「輕」將「驕」。「輕」必「貪」,必會盲動盲出貪一勞永逸之功。而後來戰局,果如韓信所料。 其

二、就是韓信從沒有指望過,也知道不可能有劉邦或者其他漢軍方面的支援,他的「置於死地而後生」中最高超也是最大膽的賭注是下在自己而不是任何盟軍的身上。這個說穿了就是那兩千漢營裡僅有的輕騎兵,他們肩負趁趙代聯軍蜂擁而出之後闖營拔旗,虛張聲勢,為最後擾亂敵軍軍心,不戰自潰的重任。 「置於死地而後生」絕非只是大義凜然的勇氣,也不只是單憑對生活得一腔熱情,它是一種生的智慧,它是一種自我的救贖,明白自我所處的位置,並對自我有種堅定的信念,懂得在救贖的過程中需要忍耐,需要恆久的毅力。

現實意義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當軍隊處於四面受敵的險境中就會拼死力戰,力敗敵人,其思想核心是:用逼迫激發潛能。 既然是激發潛能,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1、有潛能可激發。2、無潛能可激發。 如果有潛能,那麼置之死地或許會後生,但是如果沒有潛能,再怎麼激發也沒用。

2樓:痴人說夢丶裘觽

糾正下,置死地而後生。

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是什麼意思

不留後路地去做好一件事,不要瞻前顧後,舉棋不定,要信心滿滿,勇往直前 破釜沉舟,不留後路地去做好一件事,不要瞻前顧後,舉棋不定,要信心滿滿,勇往直前。相信通過努力,能夠成功 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 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

身先士卒死而後己是什麼意思

身先士卒 拼音 sh n xi n sh z 解釋 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衝在士兵前面。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近義詞 以身作則 一馬當先 反義詞 瞠乎其後 歇後語 李逵上陣 用法 主謂式 作謂語 定語 含褒義 出處 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 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資治通鑑 隋紀煬帝大業九年 玄感每戰,...

破而後立,是啥意思破而後立還是破後而立?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 先打破舊有的框框 或結構或制度或成規 才能建立新的 先經歷過一些失內敗 從而積累經驗,或容因失敗磨鍊了自己的意志 才走向成功 不難看出 破而後立 中的破字應該取 意,突破之前的束縛,從零的基礎開始,利用先前總結的經驗,來立。同時,解釋 的意思,也同樣使用於這個詞,打敗 敵人 在一個人失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