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人是客家人嗎

2021-05-23 00:19:47 字數 5903 閱讀 8006

1樓:飛機乘法

寧化是客家人,因為這些習俗

客家民俗,當然也不例外,它傳承中漢族古風,同時也融合了閩粵贛客家民系形成區的土著風俗,所以它同屬漢族風俗範疇,又有明顯的個性特徵。

寧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點,又有突出的地域特點,當今許多帶普遍性的客家風俗,有的在寧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區失傳了,但寧化仍然保留下來。所以學者們認為寧化有著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這是特殊的寧化歷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寶在《石壁風俗的形成和傳播》一文中所說:

「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歷代風俗,隨著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各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予新的內容,或由於各種原因被新地區的風俗所取代。」

禮 俗「禮為社會生活之規範,以禮節之,則為禮俗」。重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稱「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傳統禮俗多**於「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

古禮可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筒稱為「五禮」。習俗中,包含著禮的成份;禮,許多表現於習俗之中。

客家人重禮,最主要的是由古禮沿襲,但也少不了演繹,賦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喪節慶禮俗基本沿襲古禮,但在具體活動程式和內容上,卻千姿百態,富有地方特色。如「接親」,就有「哭嫁」、「吵嫁」、「攔嫁」等等不同」節目」。

寧化人的婚、喪、壽慶等,在「請」和「賀」的雙方均有不同禮俗。婚嫁要先請後賀,不請不賀;壽筵和新遷要先賀後請,不賀不請;喪葬祭奠,要先送「燭禮」,後做「拆封」(謝客宴)。「燭禮」不宜太多,認為「多了下輩要還」。

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老人要嚴於律已,為人表率。俗語說:「為老不尊,教壞子孫」。

在家吃飯,長輩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嚴格規定,如果安排(俗語稱「拘席」)不好,客人可離席而走,主人得賠禮道歉,加以挽留。親戚按血緣親疏,寧化以舅公(母舅)為最大,稱:「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淺或年齡大小排;同宗則按輩份大小排,同一輩份,則視年齡。

上輩交談,下輩不得多言插嘴,俗語云:「大人話事,細人摁耳」。

尊師重教,望子成龍,是儒家思想的沿襲,客家人發揚更加突出,所以被列為民系特點之一。客家地區的尊師重教程度使海外學子都稱道。在梅縣傳教的法國神父賴裡查斯曾說:

「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市,便有十餘間中學和數十間小學,學生人數幾乎超過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間學校,按照人口的比例來計算,不但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趕得上,就是與歐美各國相較之下亦不多讓。」(賴裡查斯《客法詞典》)寧化或者石壁都有著很好的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沒老婆」,「生子唔讀書,不如養條豬」,「目不知丁,枉費一生」等諺語,家喻戶曉。各姓氏都把興教之事寫入族規之中。各姓宗祠都設有「學田」,專門獎勵上進者,或資助無力求學者。

由於把世家命運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視教育、視入學、視老師神聖至上。私塾無論大小,都是聖賢之地,都要設立聖壇,中供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學師,右列七十二賢。每日清晨塾師親自燃香,初

一、十五諸生帶香燭,跪拜供祭。父輩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於老師,因此,有人說,對待老師猶如對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關心倍至。「逢年過節必送禮,家有宴席必有請,殺雞宰豬忘不了,新鮮菜蔬先敬嘗。

」異鄉老師大凡放假回鄉,學生家長紛紛贈送農副產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飲食之外,還有一個「跨火把」的特殊禮儀。如果生客、稀客臨門,定要客人「跨火把」進門,所謂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進門的客人,或長久未來的客人,如生親家、生姐丈(女婿)、外孫等等,也包括新娘進門。稀客,指難得登門的客人,俗語云:

「三年來兩遭,當得清官到。三天來兩遭,當得狗爬灶」。所謂「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進門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門檻外面,上面蓋上火炭;或柴草點燃,再蓋上穀殼,讓它只冒煙,而不冒火,引客人跨過火把進門。

這是一項最高的迎客禮儀,可能是從當地土著那裡學來的。

婚 嫁 轎 封

客家地區對婚嫁習俗各有不同說法,但其做法基本相同,或繁或筒,或增或減,均有所聞。客家人夜間迎親,福佬人白天迎親,是最大的不同。客家人過去都抬「花轎」迎新娘。

「花轎」的「包裝」大體一致,但有些內容,多數地區已「早逝」。「花轎」轎頂,一般都貼上「螽斯衍慶」或「龍鳳呈祥」四個大字。轎後掛銅鏡或「八卦」,轎門貼「封籤」,俗稱轎封。

普遍的封籤內容是書其姓氏郡號和男方族中最為顯赫的官名,一是標明迎親者的姓氏,二是顯示本族的聲望,三是以官位鎮邪,保迎親的順利。如:寧化淮土劉氏的轎封是「欽點法部主事劉吉日封」,石壁大江頭張氏轎封是:

「欽點浙江龍泉縣正堂張吉日封」,不書其姓氏最顯赫的官職,而以本房族最顯赫的人封轎。這種轎封男方貼在右轎門上,以示謙虛。到了女方,則將男方的移至左門上,以示對男方的尊重。

女方不必要再貼轎封。另一種轎封是以對聯代替,此招可能出自文人舞文弄墨以表現族人才華。轎聯,先由男方出上聯,貼在右轎門,女方要對下聯,把男方上聯移至左門,自已的貼右門,作下聯,雙方都表示謙虛。

男方出聯,往往是為表現本族人才或為難女方,因此絞盡腦汁出妙對,而且要臨啟轎時方貼上,過早貼上,怕人通風報信,讓女方早有準備。女方為了對好下聯,要早請「高手」,因轎在女方停留時間不長,如對不上,不能啟轎,對不好則丟族人的臉,所以要早請「高手」早作準備。有的文人墨客便趁機「敲竹槓」。

傳說有個村子的教書先生,日常不引人重視,「對轎聯」時卻有人求上門,他於是擺起架子,聲稱「家寒」不能作,求者即奉上銀兩,他又說:「筆枯」不能作, 只得增些銀兩,最後還以「桌殘」不能作為由,讓求者俯首彎腰,以背當桌,伺候先生寫就下聯。自此,這個教書先生身價培增,就讀的孩子也多起來。

傳言,過去有錢人為了體面,不惜重金聘請文人,以字計算,一個字一元銀洋,或更多。但通常的轎封只寫些通常的聯對,如「天成佳偶,夙締良緣」、「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之類的祝賀聯句。只有少數確有些文學造詣的男方「先生」會出些難度較大的上聯,如「簫笙管笛迎來四化能手」、「真心慎娶妙齡少女」。

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男方上聯為「臘月雪梅迎春喜」,女方一時難以對上,臨近啟轎時,寫上「中國共產黨萬歲」。

轎聯的風俗是客家人的古老的婚俗之一,但近數十年來,大部分地區已經失傳,只有寧化和江西石城的少數山區,在十年前,還用轎接親,對轎聯的遺風猶存。

端 午 掛 葛 藤

端午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除了紀念先人之外,還有祛疾避邪因素,所以客家人非常重視,如同過年。端午節門旁「掛青」也是漢族廣泛流傳的一種習俗。客家人「掛青」多了一種葛藤,有的再加桃枝,都掛在門框兩旁和門楣上。

寧化客家人一般把菖蒲、艾枝分別掛在門框兩旁,葛藤橫掛在門楣上,並配對聯:「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掛葛藤的習慣是客家人特有的,從福建寧化,傳至廣東等各客家地區。

寧化至今仍有此習,閩西有的地方也仍然繼續保留。此習起源的傳說:黃巢起義軍路遇一婦人帶著孩子逃難,揹著大的,牽著小的,黃巢見狀好生奇怪,問婦人何故,婦人說:

聽說黃巢造反,到處殺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兒,他父母已不在人世,惟恐閃失,斷了香火,所以揹著,小的是我親生子,雖然小一點,為了保侄兒,也顧不了許多。黃巢聽後很受感動,便告訴婦人不必再去逃難,回家去采葛藤掛在村口,於是一村人平安無事。事後,村裡人把葛藤認作吉祥物,所以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掛葛藤,並將村名改為「葛藤坑」。

此村就是現在石壁鎮的南田村,距石壁村不到五公里。歷史上居住許多人家,現在仍有十多種姓氏的居民,據說廣大埔、興寧也有相類似的傳說,但沒有具體地點。石壁葛藤坑的傳說,自寧化到梅縣到臺灣都廣泛流傳,具體情節都一樣。

也許興寧、大埔的傳說同出一源,以後在流傳過程中「走樣」了。

考據歷史,黃巢起義軍未曾到過寧化,但經過鄰縣建寧的邊境,所以此傳說有待進一步考證。也許黃巢路遇婦人之地正是鄰縣邊境。

喪 葬 偷 青

「一個人的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極端。生是人生的發端,死是人生的終結,所以,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喪禮,不僅遠比生禮更為隆重,而且是人生禮儀中最為莊嚴肅穆、最為獨特的禮儀。

」喪禮儀規,《禮祀》有詳細記載,客家人基本沿襲陳規,雖然各地在具體程式上,稍有演繹,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婦女的「靈牌」和墓碑稱「孺人」及墳墓的造型有別等,但總的程式仍不離其宗。寧化客家人在出殯前「偷青」,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做法。

寧化人在出殯前一天舉行堂祭,亦稱「祭奠」。堂祭是在靈堂舉行的祭祀儀式,寧化人稱「開堂」。屆時燃香鳴炮,哀樂齊鳴,孝子及「五服」親屬各著孝服,分別致祭。

孝子開始,由小大到按順序逐個進行。請「知禮者」司儀念祭文,陳述死者生前業績及親人哀思,致祭者按司儀的號令行跪拜禮,對父母、內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師、師傅行三跪九叩,對其他長輩二跪六叩,同輩一跪三叩。拜畢,大禮者,還要繞奠堂匍匐跪爬一週,有的則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週,以示對死者長輩生前不盡孝道的懺悔之意。

祭訖,焚燒楮帛祭文。當晚「偷青」,吃「辭堂丸」。

「偷青」,就是偷別人家的青菜。在出殯的前一個晚上,孝子孝孫披麻戴孝帶人到田間,明火執仗偷別人地裡的瓜果蔬菜,毫不顧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但一般在一戶人家的菜地裡不會「偷」太多,因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罵的人越多、越好,「越罵越發」,但此風習以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諒解,不認真,最多說上幾句「這麼狠,都給我偷走了」。

「偷」的「青」是用以做「辭堂丸」,亦稱「老頭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將大米煮成半熟,笊起來,擦揉後,做成橢圓形的丸子,講究的,再下油鍋去炒成赤色。另外將瓜果蔬菜(少許)和蔥蒜煮熟,加上米飯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辭堂丸」煮好之後,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邊哭邊吃。

吃完又祭,叫「辭堂文」,祭文寫在紅紙上,意即死者將辭別而去陰間。「辭堂丸」除了家人外,幫忙辦喪事的人、祭弔的親戚朋友和鄰居都可以以食,他們不必在靈前祭祀。

寧 化 人 好 客

客家人好客,為世人所稱道。寧化客家人更加好客。鄉里人較城裡人好客,山裡人又比鄉里人更好客。

進門便是客,不進門,路過者也是客。只要經過門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進來坐!

」「放下肩吧!」這利俚語,可能過去少有不挑東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鋤頭、挑笨箕,做買賣的人,更要挑擔子,因是山區,過去道路不好推車,所以只能挑擔。「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東西放下,讓肩膀休息一下。

這種招呼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口語,就是對沒挑東西的人,主人也隨口而出「進來放下肩吧!」

客人進屋後,主人首先讓坐敬茶,這是最起碼的禮節,也是對不認識的過路客人的一般禮節。若是親、朋,男客則招待家釀水酒,最現成的下酒菜是炒黃豆和溼子花生(花生收穫後,不用晒乾摻沙一起炒熟,俗稱溼子花生,是寧化的一種特產)。再者則加炒一些小菜。

如果逢年過節,一戶有客,鄰居也會提一壺酒、端一盤菜一起招待「湊熱鬧」。若招待更加親密的至親好友,必須宰雞,請客人吃雞腿,一人一隻雞腿,若客人多,雞腿不夠,則主客吃大雞腿,次客吃翼雞腿(雞翅膀稱翼雞腿)。

女客上門,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過路女客,用現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親朋好友,則要現做,必須有「內容」(即有許多配料),鄰居知道某戶做擂茶招待客人,會主動送些食油、豬油、粉幹、花生等食物,請主人一起做。

有些事先不知的鄰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後,也會請鄰居一起吃,鄰居也隨帶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時,凡過路的人,都會受到邀請,也都可進屋品嚐,不必拘禮,主人都會熱情招待。

大凡喜慶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請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禮。過路客人也可以進去,叫「見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興,也愈體面,是一種人緣好的表現,說明「人家看得起」。

喜慶菜一般是婚嫁後的第三天,壽慶後一天或廷遲些也可以。建新房、遷新居,大多是在進屋的當天,也可以推遲。叫「樣新灶」(「樣,諧音,方言,熱鬧之意),有的地方,廟會期間,凡趕會的人都可進屋吃飯飲酒,主人都非常歡迎。

寧化人待客還有一項」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請客人洗澡是一種禮節,客人謙讓不想洗,主人一定動員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進洗澡間,幫客人把澡盆洗乾淨,然後請客人進去。農村洗澡水很熱,特別招等客人的,一般用開水,洗時不能把水都倒進盆,那樣水太熱,無法洗,只能先倒入

一、二杓,因澡盆是涼的,澡巾也是涼的,攪動一下,水溫下降便可以開始洗,在洗的過程中,水不夠熱時,再添一些,邊洗邊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溫度。外地客人,不知此習者,往往「上當」,到了洗澡間,水那麼熱,又無冷水摻和,不知所措。有位來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這種尷尬的局面。

寧化人好客的習俗由來,一是由於客家先民飽嘗流離之苦,在那長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體會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應湧泉相報」。因此形成一種相敬於人的心態,好客待人;二是從當地少數民族那裡學來的。

有文獻記載:「苗族每逢節日遇見遠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有哪些明星是客家人,明星中有那些是客家人?

演藝圈客家籍明星大全 侯孝賢楊德昌 張國榮黎明 鐘楚紅 鍾漢良陳小春 范文芳羅大佑 陳建州陳嘉樺 ella 田馥甄 hebe 王心凌范植偉 萬梓良胡瓜 周潤發 劉若英江美琪 戴佩妮張智成 巫啟賢光良 黃品冠 曹格 王仁甫 張善為林曉培 鍾呁呈 小鐘 成奎安陳昭榮葉全真 張國榮 張國榮 原名張發宗 祖...

客家的分佈,客家人的分佈,客家人分佈在哪

中國姓氏繁多,客家人中什麼姓氏是大姓呢?今天算長見識了。聚居在廣東梅州 河源 惠陽等縣,江西 四川 廣西 湖南 臺灣 海南 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 唐代後期因戰亂大批南下。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 閩 粵等地。閩粵贛三省交界處,閩西,粵東,贛南。廣東梅州是客都。百分之九十九是客家人。...

客家人有哪些風俗

生產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宴會,閤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 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 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 耙地 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 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