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哪些風俗

2021-03-19 18:35:33 字數 5822 閱讀 5297

1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宴會,閤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農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

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

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裡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

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風俗

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

飯是倒出米湯後幹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

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幹,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

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乾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開啟食用。

逢正月初

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曆二月初

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製成的水煮饃。

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

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客家風俗

摺疊編輯本段家庭風俗

由於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動,往往一個姓有若干宗房。整個姓氏,傳統有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出現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

如果出現與外姓鬥毆的事情,則每戶出人前往解決,目的是防止吃虧。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動手,有理則據理相爭,無理則和氣解決,如果誰敢冒犯族規,勢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豬,客家人都要設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戶請一人,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

一旦家裡有人考上中專、大學,或參軍、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房兄弟。為了維持宗房的團結,女方過房後,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還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時間才能分灶。

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須承擔贍養老人、撫養弟妹的義務。否則被視為逆子。分灶以後,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一份菜給老人。

由於重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重。來賓客家人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裡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

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揹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

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週歲。

摺疊編輯本段婚姻風俗

來賓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

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

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去辦結婚證。待男方準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準備嫁妝。

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

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群眾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抬出嫁妝。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

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孃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孃、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準備生活的本錢。

摺疊編輯本段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

六、中元、中秋、冬至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方可開懷痛飲。

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元宵節時,客家人喜歡包湯圓,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

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

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

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蔔丁的水煮饃。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穫,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清流客家祖山下長校鎮長校村的客家民俗活動游龍燈,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我們一行相約前去**。游龍燈稱客家「拔龍燈」、「游龍燈」、「出龍燈」;長校客家拔龍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舉行。讓稱奇的是,長校的龍燈是白天出燈,游龍活動在山上舉行。

客家拔龍它是以各村莊以各姓氏牽頭舉行。族姓中每家每戶出一橋燈,橋燈上有兩個紙糊的小燈籠,燈籠有各種各樣,有跨魚燈、鯉魚燈、六角燈、八角燈等,有的寫著「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等字;燈籠固定在木板上,形似農家的板凳,木板的兩頭還鑿了孔,便於板凳與板凳之間相嵌,前後相接連成一體。其它地方的游龍燈是在村莊裡進行,而且大都是晚上進行。

這裡的游龍燈是在白天進行,而且不稱游龍而稱拔龍;家家戶戶所有的龍燈必須抬到東嶂山頂上銜接好,方能起步下山。

摺疊編輯本段信仰風俗

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一棵大榕樹,每逢農曆正月初

一、正月十

五、二月

二、四月

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

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

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

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客家人過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後以及秋收後集中於祠堂,一來聽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解釋家譜,續寫家譜;二來商量姓氏內需要解決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糾紛、建築、生產等。

摺疊編輯本段客家婚嫁風俗

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

「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

」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

「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藥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複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

惠州民間的繁雜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

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客家喪葬禮俗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

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

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週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甕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唸經,超度亡魂等。

有哪些明星是客家人,明星中有那些是客家人?

演藝圈客家籍明星大全 侯孝賢楊德昌 張國榮黎明 鐘楚紅 鍾漢良陳小春 范文芳羅大佑 陳建州陳嘉樺 ella 田馥甄 hebe 王心凌范植偉 萬梓良胡瓜 周潤發 劉若英江美琪 戴佩妮張智成 巫啟賢光良 黃品冠 曹格 王仁甫 張善為林曉培 鍾呁呈 小鐘 成奎安陳昭榮葉全真 張國榮 張國榮 原名張發宗 祖...

客家的分佈,客家人的分佈,客家人分佈在哪

中國姓氏繁多,客家人中什麼姓氏是大姓呢?今天算長見識了。聚居在廣東梅州 河源 惠陽等縣,江西 四川 廣西 湖南 臺灣 海南 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 唐代後期因戰亂大批南下。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 閩 粵等地。閩粵贛三省交界處,閩西,粵東,贛南。廣東梅州是客都。百分之九十九是客家人。...

客家人有什麼特色小吃,客家小吃有哪些?

簸箕板 下洋泡鴨爪 千層糕 黃米板 芋子包等等 客家小吃有哪些?客家美食有哪些 客家美食是指東江客 抄家菜,它與潮菜 襲粵bai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du。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zhi 客家鹽焗雞 客家釀豆dao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 肥 鹹 熟 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