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是什麼時期出現的馬鐙什麼時候發明的?

2021-03-19 18:36:09 字數 5283 閱讀 6555

1樓:天堂

馬鐙是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出現的。

馬鐙又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由騎者踏腳的部分,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

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

它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成雙邊,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它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歷史。

2樓:順之心隱

馬鐙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國古代北方地區遊牧的鮮卑人發明。

馬鐙又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由騎者踏腳的部分,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

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

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2023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

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3樓:今朝醉來明日愁

馬鐙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國古代北方地區遊牧的鮮卑人發明

詳見百度百科馬鐙

4樓:littlecat我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

5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時期就有馬鐙了,不過只在一側有,是用於上馬的而不是用於在馬上保持平衡的。

馬鐙什麼時候發明的?

6樓:起不到名字了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2023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7樓:邱宇強

北魏陶馬俑 :它雖然不很精美但卻是拓跋鮮卑人馬鐙使用歷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這件北魏陶馬俑,於2023年出土於呼和浩特大學路一座北魏中期的墓葬中,其時代約為公元5世紀前期,在馬俑腹部繪有一對馬鐙,這是拓跋鮮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馬鐙的實物見證。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

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確實,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線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因此,馬鐙在由蒙古古代北方地區遊牧的鮮卑人使用後,便在亞洲大草原上迅速流傳,使騎兵的戰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戰爭史大為改觀。而在此之前,騎兵騎在馬背上飛馳射箭時,必須減速或者下馬拉弓射箭;交戰雙方在馬背上的格鬥中,也不能竭盡全力大幅度擺動,否則會失去平衡而落馬。

馬鐙的發明,就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之點。

8樓:白袍將軍趙雲

轉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市。2023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今北票市)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202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北燕是慕容鮮卑所建立的王朝,當時在東北地區與高句麗互相爭奪地盤,雙方都很重視發展騎兵。由於慕容鮮卑與北方草原遊牧地區關係更為密切,便率先發明瞭馬鐙,從而使其騎兵的戰鬥力猛增。

2023年至2023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例項。

2023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

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面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9樓:匿名使用者

馬鐙的出現在軍事上有跨時代的意義。最早的馬鐙是皮的,出現在東漢末年,魏晉時期出現了鐵馬鐙。

10樓:寂寞仲達

這個沒有統一說法,一說是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北方遊牧民族就出現了馬鐙,一說是魏晉時期的南方人為了方便掌握騎馬發明了馬鐙,前者是推測,後者有史可考,有出土的西晉雕塑上雕刻有單鐙,我個人也傾向於後者,一是因為中原人天生心靈手巧,在發明創造這方面有優勢;二是因為南方以農耕為主的漢族人比北方騎術高超的遊牧民族對馬鐙更有需求。另外三國的史料中都沒有馬鐙的出現,正因為如此,像呂布、馬超、趙雲這樣戍邊出身,經常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騎術高超的將領,在和中原、江南等地出身的將領鬥將時都大佔優勢。

11樓:bcsk曹巍

目前從考古學角度證實最早的實物馬鐙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但事實上從文獻資料班固的《漢書》《匈奴列傳》上可知,至少西漢中夜後已經出現了類似馬鐙的馬具,東漢時期在雲南出圖的一件青銅器上已經能看出馬鐙的雛形,因此我個人認為馬鐙的出現時間應該是在兩個,魏晉南北朝的馬鐙以近乎於純熟階段。

12樓:令人發狂的

人類馴化了馬並用於交通後

13樓:匿名使用者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14樓:雷贊師江雪

東北方的草原地,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5樓:起不到名字了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2023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16樓:西門飛蓮穆勇

北魏陶馬俑

:它雖然不很精美但卻是拓跋鮮卑人馬鐙使用歷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這件北魏陶馬俑,於2023年出土於呼和浩特大學路一座北魏中期的墓葬中,其時代約為公元5世紀前期,在馬俑腹部繪有一對馬鐙,這是拓跋鮮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馬鐙的實物見證。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

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確實,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線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因此,馬鐙在由蒙古古代北方地區遊牧的鮮卑人使用後,便在亞洲大草原上迅速流傳,使騎兵的戰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戰爭史大為改觀。而在此之前,騎兵騎在馬背上飛馳射箭時,必須減速或者下馬拉弓射箭;交戰雙方在馬背上的格鬥中,也不能竭盡全力大幅度擺動,否則會失去平衡而落馬。

馬鐙的發明,就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之點。

17樓:淡溪肇乾

馬鐙又被

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由騎者

踏腳的部分,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

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

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

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

18樓:白袍將軍趙雲

轉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市。2023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今北票市)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202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北燕是慕容鮮卑所建立的王朝,當時在東北地區與高句麗互相爭奪地盤,雙方都很重視發展騎兵。由於慕容鮮卑與北方草原遊牧地區關係更為密切,便率先發明瞭馬鐙,從而使其騎兵的戰鬥力猛增。

2023年至2023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例項。

2023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

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面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為什麼馬鐙可以成為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大殺器

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本身就善於馬上作戰,沒有馬鐙之前,騎馬沒有支點,總害怕掉下來,而有了馬鐙之後,更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大殺器。因為有了馬鐙之後,遊牧民族在馬上就可以做得四平八穩,可以做非常多的 動作,自然就成為了一種大殺器。因為遊牧民族本來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對馬十分的瞭解,在馬鐙出來以後,讓他們可以在...

雲南古代六昭是什麼時期出現的,古代六國時期的地界是怎麼劃分的,都在現今的哪兒?

唐朝初,分佈在雲南洱海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部落經過相互兼併,最後形成蒙巂詔 越析詔 浪穹詔 邆賧詔 施浪詔 蒙舍詔六個大的部落,稱為六詔。其中,蒙巂詔在今巍山縣北及漾鼻縣地,越析詔在今賓川縣地,浪穹詔在今洱源縣地,邆賧詔在今洱源縣鄧川,施浪詔在今洱源青索,蒙舍詔在今巍山縣地。因其位於諸詔之南,蒙舍詔又...

老子是什麼時期的人 是什麼的,老子是什麼時期的人物?

老子,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 古時 老 和 李 同音 聃 和 耳 同義 約公元前571 公元前471,為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 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 人。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有五千言的 老子 一書,又名 道德經 或 道德真經 道德經 易經 和 論語 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