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文學怎樣理解文學的性質?

2021-05-14 07:57:07 字數 5046 閱讀 8250

1樓:淨修梵行

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材料來構築藝術形象的,並以滲透著情感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

簡單地說,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文學具有形象的間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因此,它更易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文學具有意識性、社會性、和獨特性。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從社會生活到文學作品,須經過作家心靈的中介加工。在這個問題上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歸結為「再現說」、「表現說」和「能動反映論」。

文學作為人的精神創造產品,帶有目的和意義,具備著某種價值。其最為直接和獨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悅作用。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得到情緒上、感覺上和精神上的滿足。

其次是認識作用。可以從中認識歷史和人生,提高觀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最後是教育作用。

文學作品能影響人的心靈和行為,幫助人提高思想境界,淨化靈魂,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2樓:梳之瑠

天!為什麼這麼複雜?

文學是思想的規整外現,她用文字鑄就了另一個美麗的宇宙。

是往者留下的深情密碼,供來者理智的破譯,是穿越時空的語言。

是文化灑落的片片飛紅,等知音輕輕地拾起,是相間恨晚的認同。

是悲秋遺失的點滴愁緒,待盛夏繁華的綻放,是步步蓮花的甦醒。

文學給每一個懂她愛她的人幸福,給每一個懂她愛她的筆靈氣,然後,世界因此更美麗!

3樓:匿名使用者

文字的識記、解析、應用,

大量文字堆疊而起的涵義

怎樣理解文學的性質?

4樓:匿名使用者

(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也是語言藝術的一種。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二)文學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屬社會意識形態。中國在先秦時,含文學與博學二義。現代專指以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並作用於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一般分其為詩歌、散文、**、戲劇文學等四類。

(三)文學具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和真實性等。

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複雜過程。一般說,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四)文學,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五)文學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存在著,但是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有不同之處。例如:外國的**分類和中國的有所不同。

(六)文藝復興之後,世界對文學的定義逐步演變成:文學即一種以文字語言為載體的藝術。因為其載體為語言文字,所以區別於**、美術等藝術形式。

5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是一種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必然受到社會生活中種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和文化特性。同時它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於社會,具有能動的社會作用。

文學的上層建築性質

社會好比一座巨大的建築物,有基礎部分,也有上層建築部分。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的基礎;而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法律、政治等設施,以及法律、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則是社會的上層建築。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範疇。

文學的上層建築性質,是文學的社會本質屬性。具體說來:

文學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

文學的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這主要表現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社會進行文學生產提供人才、物力上的物質基礎;一定的生產關係決定著包括文學在內的整個上層建築的性質。文學的對立和衝突,都可以在生產關係的矛盾中找到深刻的根源。

每個時代的文學,它的性質和內容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並且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或遲或早、或快或慢地發展變化。

文學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互相影響。

文學既受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其他藝術的影響,同時又對它們發生影響。例如文學創作會受到某種哲學思想的支配,表現一種特定的道德觀念,在宗教勢力強大的時候還可能成為宗教的奴婢,等等;另一方面,文學也在鼓吹、宣傳或反對、批判這一種或那一種的哲學、道德、宗教的觀點,影響著這些意識形態。

文學在與上層建築其他部分的關係中,以同政治關係為最密切、最重要。這是因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經濟的強有力的保衛者,在上層建築諸因素中最靠近經濟基礎,佔據著主要地位。經濟基礎對文學的作用和文學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通常經過政治這個中介因素髮生。

文學離不開政治,文學經常是政治的晴雨表,或明或暗、明或暗、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著政治鬥爭和變動,並且影響著政治的發展。文學同政治的密切關係,不僅表現在具體的作家、作品同政治的關係上。就是文**動、文學思潮、文學的創作方法、文學風格和流派,甚至文學形式的變革等,也無不同政治有關。

一定的文學還必須有一定的政治的保護和支援。當然,文學同政治的關係,是上層建築內部的關係,不是從屬關係。

文學對社會的反作用是能動的。

人類以一定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組成社會。文學不僅認識社會,還評判社會;不僅再現社會,還藝術地再造社會;不僅接受社會的選擇,還反過來選擇社會;不僅為社會塑造,也反過來塑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能動的反映論。它高度重視人腦在反映中的能動作用,認為意識對物質的反映不是僵死的、呆滯的,而是積極地指向實踐,精神的因素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創造著客觀世界。

具體說來,首先,文學在描寫社會現象時揭示著生產關係的本質。文學當然要細緻入微地描繪社會現象,勾畫出社會現實的圖景,以便讓人們瞭解社會現關的基本面貌和狀況。但僅僅到這一點還不夠。

因為文學的反映不是鏡子的反映。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家把文藝看作是社會人生的鏡子,這儘管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但也有缺陷,容易導致對文學反映的簡單理解。文學不但要反映出社會是怎樣的,還要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是這樣,要探求社會現象何以如此的種種原因,要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一句話,要揭示社會的本質。

巴爾扎克用為一個現實主義大師,非常強調文學要「嚴格摹寫現實」,同時他又問道:「可是,為了得到凡是藝術家都會渴望的讚詞,不是應該進上步研究產生這些社會現象的多種原因或一種原因,尋找出隱藏的廣大的人物、熱情和事故里面的意義麼?」

其次,文學在認識社會的基礎上還要評判社會。文學家是帶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和標準去反映社會的,因此當他在認識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現實時,不可能不置可否,而是參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標準對社會現實作出自己的評判,指出這一社會哪些地方還不盡人意,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改善,並把這一切融匯在對這一社會的具體描繪中。巴爾扎克在我們前面引述的那段話之後接著又說:

「在尋找了(我沒有說:尋到了)這個原因、這種動力之後,不是還需用要對自然法則加以思索,看扎克各個社會在什麼地方離開了永恆的法則,離開了真,離開了美,或者在什麼地方同它們接近嗎?」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來的種種醜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只是描繪生活而毫無對生活的評判,無論那描繪多麼逼真、生動,作品的價值也要大打折扣。試想杜甫的偉大,不正在於他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抨擊,對人民苦難的深切的同情,以及由此顯示出來的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嗎?

再次,文學在再現社會基礎再造社會。藝術家在創作作品,反映生活時,會根據自己的思想、情感、願望和理想,通過虛構,對現實生活加以補充、重建。

高爾基所說的「我們的藝術應該就得比現實更高,並且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它提升到現實以上,就是要求藝術家應該在再現現實基礎上再造現實。如此,藝術才更有價值。」

從文學對讀者的直接作用這個角度看,作為意識形態它必然會影響到公眾的心理和情緒、觀念和行為,從而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實,無論是孔子還是柏拉圖,在解說詩歌的本質時,都是從這個角度著眼的。孔子強調詩的諷喻、教化作用,而柏圖則要將那些誘人沉湎於享樂的,敗壞社會道德的詩人們從他的理想國中驅逐出去。

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大都是文藝家,在當時的以人道反神道的偉大斗爭中,文學是起到了「排頭兵」作用。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們也是緊緊抓住文藝這個有力的**宣傳們們的自由、搏愛、平等的思想。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於斯陀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起了巨大的鼓動作用,當時的林肯**竟說這場戰爭是由一個「小婦人」引起的。

在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無產階級的革命家們也無不看重文藝的社會作用,希望文藝家投身於革命,反映革命的程序,以自己的作品推動革命的發展。文學史上的那些最偉大的作家,之所以願意把他們的全部生命交付於文學事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意識到文學對民眾精神的巨大影響和巨大的社會作用。巴爾扎克曾不無誇大地說:

「帝王統治人民不過一朝一代而已;藝術家的影響卻能綿延至整整幾個世紀;他能使事物改觀,他決定變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並起著塑造世界的作用。」如果說巴爾扎克的看法有些誇大其詞,魯迅先生的見解就客觀多了。魯迅在解釋他為什麼寫**時說過,他而對著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因為在他看來,「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由此可見,所謂文學對社會的反作用,說到底就是通過文學對社會的能動反映,通過文學對社會公眾的精神影響,最終達到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實際的作用。沒有這種實際的作用,文學對社會的反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文學絕不像「唯美主義」者所說的,僅僅是擺著好看的「花瓶」,是單純供人消遣的娛樂。

文學實際是社會機體上的一個必不可缺的「器官」,在社會發展中充當著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

當然,無**學的社會作用多麼重要,只能是在經濟、政治支配之下的反作用,這種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把它誇大到不恰當的地步。中國近代著名的改良主義者梁啟超說過:「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

故欲新道德,必新**;欲新宗教,必新**;欲新政治,必新**;欲新風俗,必新**。」梁啟超鼓吹**革命是完全合乎時宜的,但把**擺到整個社會之上,把**革命看作整個社會革命的先決條件,這種過分拔高文學的觀點就不正確了。還是魯迅先生說得較妥當:

「各種文學,都是應環境而產生的,推崇文藝的人,雖喜歡說文藝足以煽起風波來,但在事實上,卻是政治先行,文藝後變。」文學能夠影響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但文學不能決定政治的變化,相反,文學的變化取決於政治的變化。

例如,無產階級文學就是無產階級政治深入發展的條件下發展壯大起來的。

怎樣理解「文學」?從文學理論角度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一種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這是目前主流教材對文學的界定,不過有人認為將文學界定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過於狹隘,主張用 意識 這一較寬泛的概念替代 意識形態 本人比較傾向後者。從理論層面講,文學存在著一下這幾個層面 語言組織層 文學形象層 文學意蘊層,也就是古人說的 言 象 意 三...

怎樣理解文學啟蒙的意義,如何理解「中國啟蒙文學」中的「啟蒙」?最好能結合具體作品談談

啟蒙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由於啟蒙文學和作為哲學 思想 政治潮流的啟蒙運動結合緊密,因此啟蒙文學無論在思想的深度還是體裁的廣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取向在啟蒙文學時代同時出現,均獲得充分發展,為19世紀歐洲文學的空前繁榮打下良好基礎。在英國,啟蒙文學時期...

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 形象與概念 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可從三個方面看 第一,從目的看,文學並不直接尋求實際利益的滿足,然而間接地或內在地又有某種功利性,即力求審美地掌握世界,並把審美無功利性當作實現現實功利目的的手段。第二,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