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涅磐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樣的境界

2021-05-24 12:23:09 字數 5347 閱讀 8356

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究竟涅槃 ,就是說:在佛教中,修煉最高的境界就是佛;菩薩和金剛薩埵次之。菩薩和金剛薩埵堅持依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修行下去,無論早晚,無論經歷怎樣的坎坷磨難,到最後都會得成正果,涅槃成佛!

這個境界也就是佛門**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2樓:加

涅盤(梵nirva^n!a,巴nibba^na,藏mya-n%an-las-h!das-pa、myan%-h!

das) 〔涅盤的語義及其內容〕 涅盤原是印度語,具稱涅盤那,也被譯做泥洹或抳縛南。它的意義,是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而玄奘譯為圓寂。在印度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息滅了稱為『燈焰涅盤』(見《俱舍論》卷六)。

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採用此詞做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論》列舉異教五種現法涅盤論,即以現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禪定為涅盤;此外也見於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後生到梵天,稱為『梵涅盤』;可知『涅盤』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唯『涅盤』這名詞一出現在佛教經典上來,便給它以新的內容,到現在差不多變成佛教特有而莊嚴的名詞了。 涅盤也同般若一樣,它的內容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在《大般涅盤經》中舉二十五種、《四諦論》舉六十六種的異名,一般經論中所常見到的無為、真諦、彼岸、無壞、無動、無憂、無垢、不生、解脫、無畏、安穩、無上、吉祥、無戲論、無諍,以至真如、實相、如來藏、法身等等,都是涅盤的異名。

有人以為死即是涅盤,這是錯誤的。《勝鬘經》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盤』;如果死就是涅盤的話,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涅盤應是死在成道的時候了,可是菩提樹下證涅盤時與死是無關的。菩提之與涅盤,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時而沒有先後,故涅盤不應指為死;在嚴格的譯師稱聖者之死是譯做『般涅盤』,般是『全無殘餘』的意思,故般涅盤的意義是近於阿羅漢最後身心俱滅的無餘涅盤,顯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樹下或聲聞人現生所證得的『現法涅盤』有所區別。

把死叫做涅盤,是有傷害這個莊嚴的名稱的。 涅盤具有『滅』義,指的是消滅煩惱災患,《雜阿含經》卷十八說(大正2·126b)∶『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盤。』《大般涅盤經》卷二十五以『無苦義』名涅盤。

這說明滅是以消滅煩惱與苦為義;煩惱與苦消滅,就會出現寂靜、安穩、快樂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兩種涅盤經,都非常重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首偈,寂滅的法喜充滿的生活,不僅是小乘聲聞也是大乘菩薩精神生活營養上所必需的東西。唯小乘聲聞與大乘菩薩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滅的含義上也有很大的差別,也即是涅盤的內容上劃分消極的與積極的鮮明升線。

如《俱舍論》卷六引燈焰涅盤,喻佛陀所證的涅盤『心解脫亦爾』,並說(大正29·35a)∶『如燈涅盤,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但在大乘《涅盤經》卷六則否定這種說法,謂(大正12·402a)∶『若言如來入於涅盤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卷四並說(大正12·390a)∶『若油盡已,明亦俱盡,其明滅者喻煩惱滅,明雖滅盡,燈爐猶存;如來亦爾,煩惱雖滅,法身常存。』因為小乘聲聞唯了知緣生法的無常、苦的法相,體達我空得我空智,滅苦滅煩惱滅業,體現了緣生法上的我空理,但執緣生法的法體是實有,畏懼生死,厭離眾生,耽寂滅理為涅盤,結果是灰身滅智墮入頑空中去,對人生社會缺乏積極的精神。大乘菩薩是根據佛陀的菩提涅盤,了知緣生法的無常、苦的法性;體達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苦即法身,煩惱即菩提,業即解脫,無苦無煩惱無業可滅,體現緣生法的中道實相,故能不厭生死,不欣涅盤,但為饒益眾生,廣作佛事,故於人生社會是發揮了積極的精神。

以談涅盤為中心的大乘《般涅盤經》,說涅盤具足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具足常、樂、我、淨的四德,具足常、恆、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於是涅盤之體已不落於寂滅的頑空,而涅盤是以實相或法身為體,起有生命的無窮盡的作用了。清涼釋涅盤——圓寂之義曰(卍續11·157下)∶『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理,妙絕相累曰寂』(《華嚴經疏演義鈔》卷五十二)。表達出涅盤是具有多麼豐富的內容。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涅盤〕 四諦、十二因緣是佛教緣生論的基本論據,它是闡示出『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時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辯證的原則性理論,而後來發展為大乘小乘論部的各種緣起論。但佛陀的緣生論也不只是停止在認識的理論上,小乘佛教通過緣生論的理論,總結出諸法無常、諸行無我、涅盤寂靜三法印,做為實踐生活的鑑定;大乘佛教通過緣生論的理論,總結出諸法一實相印,做為實踐生活的鑑定。寂靜,是小乘涅盤之體,大乘的涅盤之體則是實相,然而客觀緣生法的生、異、滅的規律,是法爾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與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別,主觀智力的淺深,使所證之涅盤也有所不同。

小乘聲聞,是停留在緣生法的現象生滅無常相上而起畏懼,但求個己的灰身泯智以求寂滅;大乘菩薩透過緣生法的現象掌握到它的真實相,把法爾的生異滅相統一於變者不變的規律性中,了知無生死可出,無涅盤可證,世間與出世間不二,染汙與清淨不二,眾生與諸佛不二,同一實相印之所印故。 由於小乘聲聞以滅盡生死為涅盤,在解脫輪迴生死到生死滅盡的涅盤過程中,分涅盤為兩個階段∶一曰有餘依涅盤,二曰無餘依涅盤。前者是以我空智斬斷生死輪迴的牽引煉索——煩惱與業,心得寂滅曰涅盤,但這個由過去有漏業力所牽引的肉體尚未消滅,殘餘之身依仍在,曰有餘依;到了這個殘餘的軀體也死亡,身心俱歸寂滅,未來的生死永滅,曰無餘依涅盤。

在阿含經典中說明聲聞兩種涅盤的頗多,但以《本事經》卷三說得最簡要,現節錄**如下(大正17·677b、678a)∶ 『涅盤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盤界,二者無餘依涅盤界。

云何名為有餘依涅盤界?謂諸苾芻(與比丘同)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中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舍,無所執著,(中略)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盤。

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盤界。云何名為無餘依涅盤界?

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中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中略)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 **指出兩種涅盤皆以『諸漏已盡』的寂滅為體。

但前者諸根的身依還存在,飢時要吃,寒時要穿,四大不調時也要發生疾病;唯由於煩惱之漏已盡,六根門頭所反映的種種好醜境界,只是可厭棄的法有的擾擾之相,更不會起執著愛憎之心,這正是顯出現證涅盤生活的境界;可是殘餘的身依尚存在,故稱『未般涅盤』,所謂『子縛已斷,果縛猶存』,曰有餘依涅盤。至於無餘依涅盤與前者所區別的,是在『彼於今時』壽命已盡,肉體消滅,現在的身受心受的牽引因已斷,對於未來更『不復希望,皆永盡滅』,達到了灰身泯智的境界,曰無餘依涅盤。《成實論》卷十三說(大正32·345b)∶『得有餘泥泹,則垢心滅;得無餘泥洹,則無垢心滅。

』這樣的無餘依涅盤,直是身、心、智都滅的境界。雖然《本事經》指示出無餘依涅盤界不是完全歸之於無有,尚有個『清淨無戲體』在,而這個清淨無戲體畢竟是什麼狀態的?卻用遮詮的表現法,『不可謂有,(中略)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殊令人有難以捉摸之處。

在《大般涅盤經》卷四也有形容無餘依涅盤境界說(大正12·627c)∶『譬如熱鐵,槌打星流,散已尋滅,莫知所在;得正解脫,亦復如是∶己度淫慾,諸有淤泥,得無動處,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運用的語言是愛用遮詮的表現法,愛用非、無、滅、空等字眼,從否定的反面來肯定它的正面;阿羅漢無餘依涅盤的清淨無戲論體,絕不是等於龜毛兔角畢竟無的東西;因為涅盤的境界不屬於理論的問題,而是唯實證體驗者精神上的生活境界。因為阿羅漢以我空智證入涅盤的境界,一方面解脫了由煩惱、業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時也就是得到非煩惱、業的無漏生命。

可是這無漏生命——清淨無戲論體,已超越過煩惱、業的意識所能認識或經驗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經說,苦樂以不苦不樂為對,不苦不樂以無明為對,無明以明對,明對涅盤,涅盤則無對。也即是《俱舍論》卷六說的(大正29·34c)∶『此極寂靜,此極美妙。

謂舍諸依及一切愛,盡離染滅名為涅盤。』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說他因為已證入無餘依涅盤,惡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處了;也是證明這個無對的道理和事實。 在聲聞乘二種涅盤中主要的是現證的有餘依涅盤,而無餘依涅盤不過是到了殘餘的身依灰盡——死,加上一個名稱罷了。

所以死,畢竟無關緊要的,『寂滅為樂』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證得的,南傳巴利語藏經的《如是語》(即漢譯的《本事經》)上座偈有∶『實極安樂,佛說涅盤;無貪無愁,安隱苦滅。』以及『我依安樂,得此安樂』的飽餐法味的生活境界。 但聲聞人所證的涅盤,畢竟是個人享受的法味與安樂的境界;對詮釋涅盤生活用語方面,也多屬遮詮,對人生社會缺乏積極的意義。

到了大乘佛教,對於詮釋涅盤問題上的用語,遮詮與表詮並用,而表詮的表現法運用更廣。因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從空到不空;空,就是對緣生法上空去有見、無見,空去生死見、涅盤見,空去眾生見、佛陀見,統一於不二的一實相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不空的肯定。於是說涅盤時無一法不是涅盤,涅盤即實相故,生死即涅盤故。

覺悟這個道理,就是成佛證涅盤;不覺悟這個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雖落於生死的凡夫,這個法爾道理並沒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經論》稱之為『性淨涅盤』,《三無性論》名之為『本有』;在佛陀覺悟分上,《十地經論》稱之為『方便淨涅盤』,《三無性論》名之為『始有』。《成唯識論》說四種涅盤中稱本有的為『本來自性清淨涅盤』,稱始有的為『無住處涅盤』。

**釋本來自性清淨涅盤雲(大正31·55b)∶『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盤。』釋無住處涅盤雲(大正31·55b)∶『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盤,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盤。』 依據以上的論典,自性清淨涅盤,是指『佛如、眾生如』的法爾真實如是之理,可是未覺悟的凡夫畢竟不能稱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開發的礦藏,雖然是財富,但還不能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稱之為未有莊嚴過的素法身,到了證得無住處涅盤,才能親自受用涅盤的境界,發起無窮的妙用,好像已開發的礦藏,成為人民生活中的實有財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稱之為莊嚴了的法身。

前者是屬於理論的,是指出實踐的方向;後者是實踐著的生活,充實了證實了涅盤的理論。故涅盤論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實的著落,表現出富有朝氣的積極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輔翼』,『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的明確而生動的語句,掃除了小乘佛教關於涅盤遮詮表現法的那種闇昧的氣氛。 〔大乘佛教的涅盤是生活實踐的深刻契證〕 一個人要走遠路時,為保護兩足,是把道路上鋪滿皮革呢?

還是隻要兩足穿上革靴呢?佛陀教人的方法是叫穿上革靴。證入無住處涅盤的智慧,就是穿上革靴,兩足便能走任何不平的生死道路。

《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說(大正25·729b)∶『一切法不可盡壞,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故涅盤之寂滅,是轉變義,即轉變邪憶想而成為般若智,則一切法皆是實相,生死險道頓成涅盤的坦途,離開這個現實的世界、現實的人生生活,更沒有涅盤可證。故大乘佛教的涅盤,是以生活實踐為中心,離開人間無生可度,離開人間無佛可成。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說(大正16·599a)∶『非於生死外有涅盤,非於涅盤外有生死;生相涅盤無相違相。如生死涅盤,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思益梵天問經》說(大正15·36c)∶『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盤;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盤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盤者。

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盤。』 學佛人應該照顧自己腳跟,從實際生活中體味涅盤境界,於緣生法上烙著實相法印,才能觸處即真,頭頭是道。

摘錄自《妙雲集》下編

鳳凰涅磐什麼意思,鳳凰涅磐是什麼意思

鳳凰涅槃是 於一個傳說,相傳有一對神鳥名叫鳳凰,滿五百年以後,就會集香木 經過烈火的燃燒和痛苦的考驗涅槃重生!現在一般用鳳凰涅槃形容不畏艱難,不斷追求自我終獲成功!鳳凰涅槃 來phoenix nirvana 是天方國的傳說,源鳳凰涅槃中的鳳凰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鳳凰而是指火鳳凰,神話中的不死火鳥,相...

涅磐重生什麼意思,「涅磐重生」是什麼意思?

佛家釋義 鳳凰在大限到來之時集梧桐枝於 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佛經中的天龍八部提到的迦樓羅 一種超級大鳥 就是中國鳳凰的原形,500年涅磐一次,叫聲是仙界的 每天要吃100頭龍,1000條大毒蛇。涅磐是佛教教義,其為音譯,意譯為滅 滅度 寂滅 安樂 無為 不生 解脫 圓寂。涅磐...

涅磐重生是什麼意思

鳳凰涅槃 浴火重生 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揹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 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礪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義,在佛經中,被稱為 涅槃 涅磐重生 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