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

2021-05-25 21:30:50 字數 4853 閱讀 5200

1樓:樊廣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

"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2023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

(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絡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

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

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

(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 "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

(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2023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

(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

《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2023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定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2樓:木木蕭蕭落

1  中國文化,亦叫中華文化、華夏文化[1] 或華夏文明[2] ,是以中國境內56個民族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2  中華文化不但對韓國和日本,還對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華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3  中國文化精髓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日本,孕育了日本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所謂文射,也叫禮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

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揖禮而後登高;射畢走下堂來,再作揖飲酒。

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但當這樣一個頗具殺傷力的利器遭遇中國的《禮記·射義》之後,日本卻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中華古代禮儀與《禮記》對世界的影響不勝列舉。

「禮」乃中華文明與傳統思想的精髓。

3樓:_向上的蝸牛

中國的文化嚴肅古老帶有寓意。可惜沒有辦法傳承下去,因為這些轉化不成經濟效益。

4樓:小乖

(一)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a.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諸方面。

b.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c.

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d.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表現在它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

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二)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a.中國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

在以農業為生存根基的中國,農業生產的節奏早已與國民生活的節奏相同。b.務實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農耕生活導致的一種群體趨向。

c.「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從農業文明中生發出來的國民精神。d.

包含著迴圈與恆久意識的交易觀念,與農業文明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絡e. 農業社會中的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社會再生產的能力,因而社會執行緩慢遲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恆意識,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

好常惡變。(三)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

5樓:匿名使用者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

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臥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

我國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

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說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遊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

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讚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

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東西思維方式的衝突 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

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

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說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 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說的問題,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二,民族思維方式形成以後,有相對的穩定性。

一個人,不論他是東或西方人,形成一種思維後相對比較穩定。 一個德國人,一個日本人,一箇中國人,三個人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三個人坐在一個車廂裡。突然上來一位客人,因為車廂有4個位子。

中國文化的特點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 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 變異 發展,從而具...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型別和特點

中國文化 是華夏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 中國的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 漢文化圈 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 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表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句子

做事費力叫 吃力 總結經驗教訓叫 吃一塹長一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燦爛輝煌的語言宮殿裡,吃 文化現象可謂光彩照人,幾乎什麼都與 吃 有關。例如 被人佔了便宜叫 吃虧 受苦叫 吃苦 不肯就範於人叫 不吃他那一套 做事費力叫 吃力 總結經驗教訓叫 吃一塹長一智 表現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的句子 1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