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的「字」是怎麼取得,有什麼講究嗎

2021-03-20 05:20:45 字數 5782 閱讀 8142

1樓:南邕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

表字字數:字一般有一言字、兩言字。最多的是兩言字。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長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孫堅的其中四子了:

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建;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孟)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並列式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輔助式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矛盾式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汙,皙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擴充式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幹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隻以排行作為字的。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

2樓:st_何剪燭

古人重視名字的內涵,通常的慣例是先起名,待成年之後根據名的含義起個字號。並且有四種起字號的慣例: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屈平,字原。

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俺。予,俺也,意思相同。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

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大海》,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

點為黑汙,皙為白色。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幹也。

」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趙雲,字子龍。

《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3樓:古弘文欒琦

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姓名、性格特點、品性、風水等取的。古代的人口相對較少,起名字就簡單些,只起一個字,然後用字和號來全面詮釋這個名字代表的含義,是對姓名的補充說明。

例如韓愈,字退之,愈是進的意思,所以字就退之,意思是不要太進了,這是古人的中庸思想所致

而孔明,「孔」寓意孔子,即聖人,「明」即明智、明理、智謀多的意思

古代人取字有什麼規則

4樓:墨海愚者

主要的規則一是要與名相關,二是字數限制,一般可以是單字或者雙字,不超過兩個字,其它沒有特殊要求。

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如李白,字太白,常以字行。

字一般有一言字、兩言字。最多的是兩言字。字數的限制主要是為了方便別人稱呼。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5樓:tv語言骨幹

古代人取字的規則:

1、並列式。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2、輔助式。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3、矛盾式。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曾點,字皙。點為黑汙,皙為白色。

4、擴充式。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

如: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

「非不偉其體幹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古代人取名字都有哪些講究,哪些字是最常用的?

6樓:哦哦家裡人弄

古代人取名和現代人取名其實都是差不多的都追求美好,名字的寓意一般都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和追求。古代取名字最好不要和國、官、山川等等相撞,不然的話會造成很多不方便的影響。

古代人取名字一般會比較代表富貴,比如說在名字當中加入「福」字,或者是想要活得更久加上「壽」,有的還象徵沒有疾病,沒有煩惱「去病」等等。

古代普通人家給自己的孩子取名都不會和那些非常賢明的人或者是達官貴族之類的撞名,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是衝撞了別人,有忌諱。比如說我們的明太祖朱元璋,因為他的名字當中有一個朱字,所以很多平民害怕自己在平常的生活當中衝撞了朱元璋,所以他們就把朱念為了「豕」,免得無緣無故的引來殺身之禍。

而且古代一般分為了名和字,名是出生的時候父親給取的,然後字是古代人到了成年那天由族裡面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取的字。當自己有了字之後,別人一般就不會稱呼你的名了,這個名就只有你的老師,或者是你的父母才能稱呼你的名,一般平輩或者下屬的人就稱你的字,來表達對你的尊重。

古代一般取名很多用「福」字代表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得富貴,還有的用「鬆、鶴、龜」之類的代表長壽,有的是看當時的時令來取名字,「春花、秋雨、冬雪」之類的,有的比較貧苦的人家一般就沒有名字就稱之為「阿牛、阿三」之類的。 

7樓:super臭屁桐

音,形,意,合,諱。古人主要遵循這五個原則。而古人最常用的就是伯,仲,叔,季這四個字。

8樓:帥到被人砍路過

古代人取名字有很多講究的,他們要看輩分要看排行。比如最典型的伯仲叔季。

9樓:易筋經

古人取名 有以下幾個原則1.音: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順口 2.

形:字型結構要穩定要流暢 .3.

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義. 4.

合:與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

諱 取名不可以和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須寫的時間有所區別。

10樓:枋伶窪

一般都講究在三個月出生三個月後再取名字,而且不能同國名,病名和長輩的名字。喜歡用「元」,「之」等字。

11樓:1小貓不吃醋

我認為也沒什麼講究,只要是自己覺得合適,覺得順口,就是那種比較長叫的,我感覺二狗子比較長叫。

1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很注重名字的,名是一個詞,而字又是一個,都有不同的含義

13樓:看風景的小木偶

安、誠、信、惠最常用,這幾個字表示自己的品行和性格。古人常取這些字代表自己性格高雅。

14樓:清風不願伴九州

上什麼博忠書記這幾個字表示自己的品行和性格古人經常用這些字來代表自己的性格高雅

古代人的字號是怎麼定的

15樓:好事成雙

1.直稱姓名: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用於厭稱,「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用於介紹,「劉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2.稱呼字名:漢代以前先字後名,「獲百里孟明(字)視(名)」;漢代以後先名後字,「孔融(名)文舉(字)」。

注意:古代大多文人有名有字有號,一般說來,對先輩尊稱號、字,不宜稱名;平輩互稱字,不能稱名;對晚輩及卑者,自稱或謙稱時稱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大多有著緊密聯絡。

同義的,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平」皆是寬闊之義;反義的,比如韓愈,字退之,「愈」「退」,義相反。

3.稱官名:王右丞即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杜工部即杜甫,官至校檢工部員外郎。

4.稱籍貫:柳河東即柳宗元,籍貫是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康南海即康有為,籍貫是廣東省南海縣。

5.稱諡號:韓文公即韓愈,諡號「文」。

注意:諡號是封建時代貴族死後按其生前事蹟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分為三類:

表示表揚,用「文(經緯天地)、武(克定禍亂)」等;表示同情,用「懷(感時傷懷)、哀(哀其不幸)」等;表示批評,用「悼(恐懼從處)、厲(殺戮無辜)」等。其次,諡號不能等同於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

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諡號與廟號在一起時,先廟號,後諡號,如太祖高皇帝,太祖為廟號,高為諡號。第三,不可與年號混淆。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第一年謂元年。

6.稱齋名: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一詞語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歟」之句。

7.幾種兼稱:廬陵(籍貫)蕭(姓)君圭(名)君玉(字)。

古代人是怎樣避暑的,古代的人們如何避暑?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避暑呢?筆者歸納出古人夏日消暑有三種境界。物理消暑法 第一種境界是物理消暑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 搖風 又叫 涼友 飲食消暑法 第二種境界是飲食消暑法。據宋代的 東京夢華錄 記載,宋代人已較注意用清涼的飲食消夏防暑了。清熱防暑的食物已很豐富...

中國古代人們是用什麼刷呀的,中國古代人用什麼刷牙?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 牙齒之清潔 健美 疾病 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 詩經 衛風 碩人 中形容美女牙齒 齒如瓠犀 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

古代人是怎麼鑄劍的,古代人是怎麼鑄劍的

劍過程是異常艱辛的,通常的過程是這樣 第一步 通常是工匠自己去選擇優良的材料,然後經過爐火純青的高溫將其融化,去除其中的雜質。第二步 將融化鐵水鑄成模型,再接著經過不斷的敲打,形成鋒利的刀刃。這還不是一把真正的寶劍,最後一道關口,也是最關鍵的一道程式,就是淬火,把燒紅的寶劍放入冷水之中。經過了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