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與現代文化的關係如何?怎樣構建中國當代文

2021-03-20 05:26:06 字數 5490 閱讀 3284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化概論吧)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與現代文化的關係繼承與發展,去其糟泊取其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諸多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學說流派。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的源頭之一,不僅在歷史程序中產生過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仍發揮著作用。

從思想內涵來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本精神,大體上表現為四個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觀念、以人為本的觀念、剛健有為的觀念、以和為貴的觀念。這些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傳承的載體,既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寶貴資源

傳統文化作為曾經長期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系統,作為長達兩千多年官方意識形態,無論在社會生活的深層還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都還有著深刻影響。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程序中,應該始終重視提煉和汲取我國人民在古今創造的所有優秀精神財富,既包括傳統的儒釋道中有借鑑價值的內容,也包括從國外傳入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既保持民族優秀傳統,又適合當代社會特質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

如果沒有文化的提升,沒有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復興中,不可缺少的一課就是深入研究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不但需要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而且需要從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方面加以深入研究。我們能否在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中學會並善於綜合中西古今,將直接關係到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我們對傳統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學的分析,既不能採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在繼承中創新,重在創造性轉換。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是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保持著「耕讀傳家」特點的半天然半教化的社會,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如今已不復存在,與此相聯絡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社會結構的變化同時帶來了思想觀念方面的進步和民族精神的提升,發展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永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為堅實可靠的保證。從當今中國的現實狀況看,應該充分肯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僅開拓了生產力發展的廣闊領域,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了新的條件,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在意識形態領域,催生著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觀念和進取精神大大增強。

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我們要理直氣壯地把弘揚傳統文化與培育民族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2樓:酒光磨本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與現代文化關係: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構建當代文化基本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係

3樓:追尋複製者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根基,現代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繼承。

首先,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幾千年的傳統習慣和文化在不斷流傳,形成現代文化的根基在日益擴散發揚。

古今中外,歷史證明世界的很多精神文化都**於中國,因為時間的推移凸顯傳統的底蘊,文化的內涵**於古文人的科考傳揚,時代在變,傳統的習慣依然還在,這就是中國特色文化的發展。

與時俱進,傳揚古文化美德是我們的使命,更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初心,耐心學習傳統的內涵和定義,聯想未來的美好生活。

現代文化,要追溯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要想韻色藍圖規劃,必須讀懂傳統古人的習慣和表述方式,方能提升文化空間的思維,猶如泰山腳下無雲行走在人間。

因為,文化的基礎就是人靈魂所在,沒有魂魄的魅力在延續何來發展,又能如何提升翡翠的價值和生活歷練。所以,傳統文化改變的是思想未來,開拓的思路規劃,成就的是文化的魅力在不斷的光輝閃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4樓:wdl的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采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 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啟用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援。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5樓:匿名使用者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丰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

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

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

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係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

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6樓:wdl的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 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采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 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啟用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援。

7樓:匿名使用者

去看很正規標準答案 忽忽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那些長期受到人們的尊崇、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並在彼此之間進行不斷的相互凝聚和整合的思想觀念和固有傳統,是指導中華民族長期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

1、人文主義精神

人文主義是一種以人為物件和中心的文化精神。與古代希臘、印度的文化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中神本主義始終不占主導地位,而人文主義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2、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推動了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發展。昌盛時期,這種精神讓知識分子有一種建功立業的壯志情懷.外族入侵時,不屈不撓進行反侵略反壓迫的民族鬥爭;在知識分子遭遇人生挫折時奮發向上、堅定不移地繼續奮鬥等等。

今天,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實會的全面小康,更需要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發揚光大。

3、崇禮治、重名譽、尚氣節的基本精神

禮治精神就是把人與人或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儀式經過加工改造,昇華為一種社會理想,然後進行實施和推行。禮治精神的實質是堅持社會秩序,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禮治精神所主張和堅持的社會秩序是一種親和的社會關係,而這種親和的社會關係是建立在親情倫理之上的,由人的血緣倫理而逐漸升華提高而成。

普遍具有的重名譽與尚氣節的人格精神,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因此,人們十分尊敬那些在這種精神激勵下成就事業和功名的人;相反人們強烈譴責那些賣身投敵、禍國殃民的漢奸。當然,過度的重名譽與尚氣節從而形成的名譽觀和節操觀又有很大的侷限性。

封建士大夫注重名譽和節操,常常成為封建皇帝特別是暴君的可憐的犧牲品和殉葬者;而婦女過於注重名節,在封建的綱常禮教下,她們中的有些人常常喪失自己的終生幸福,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因此,作為今天中華民族的後代,我們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該辯證地吸收和看待這一精神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與現代文化的關係

繼承精華,去除糟粕。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根基,現代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繼承bai。首先,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幾千年的傳統習慣和文化在不斷流傳,形成現代文化的根基在日益擴散發揚。古今中外,歷史證明世界的很多精神文化都 於中國,因為時間的推移凸顯傳統的底蘊,文化的內涵 於古文人的科考傳...

中國傳統文化的分類與基本結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傳統文化思想,如莊子百家,經史子集,代表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 傳統文人藝術,如書法繪畫,篆刻藏書,代表是國畫,印章,詩詞 傳統民間藝術,如織繡陶瓷,園林造景,代表是四織四繡,古典園林 古代民俗文化,如節慶文化,漢服民俗,代表是上元賞燈,七夕乞巧 純原創,滿意請採納哦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那些內容?中華傳...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資料

1 詩詞庫 按朝代劃分為 先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遼金 元 明 清 現當代 2 詩集庫 李白詩全集 共25卷 王維詩全集 共10卷 杜甫詩全集 共13卷 唐宋名家詞選 共25卷 唐詩三百首 共8卷 唐五代詩選 共2卷 南北朝詩選 共6卷 宋詩一百首 共3卷 先秦歌謠選 共3卷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