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智謀,誰是第一

2021-05-27 14:19:27 字數 5855 閱讀 3579

1樓:磊落的君子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

一:擇明主而事。

郭嘉從小胸懷大志,在二十歲時就已經敏銳的感覺到天下即將大亂,於是隱居以待時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識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隱,是和田豐等北上依附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袁紹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更是厚禮待之。

但是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優柔寡斷,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賢納士之時,荀彧,程昱共舉郭嘉!曹操招見郭嘉,問計袁紹。

郭嘉說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並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一舉攻克呂布。這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袁曹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聽完感嘆道:

「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對曹操的才能抱負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當他離開曹操營帳後,大喜過望的說;「真吾主也。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事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二:計呂劉而破。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便採納郭嘉之謀出兵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大軍圍困下邳。而呂布卻堅守下邳不出。

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攻城,分析道;「呂布雖勇而無謀,現在其三戰皆敗,銳氣已衰,三軍將為首,將衰則軍衰。陳宮有謀卻反應遲鈍。

現在正應該乘呂布銳氣未復,陳宮計謀未定之時,進軍急攻,必能徹底打垮呂布。」曹操依計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殺呂布,陳宮。

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去攻擊進犯的袁術。郭嘉一聽說就大吃一驚阻止道:「決不能讓劉備率軍而出,出則必反。

」曹操後悔不已。劉備果然馬上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聚沛反曹。曹軍兩面受敵。

曹操想迅速揮兵滅劉而向袁。眾將卻無一不怕袁紹乘機從背後攻來。曹操沉嚀不決,又是郭嘉分析道:

「袁紹向來優柔寡斷,必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劉備剛叛不久,眾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其必敗無疑。然後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決戰前夕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

」曹操終於堅定信心,從官渡回師擊劉,一戰而破並「獲其妻子」,擒其大將關羽,奪會了下邳。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以被擊敗。

三:離二袁而勝。

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曹操攻其二子,連戰連捷。將領無不主張趁勢徹底掃蕩二袁。而郭嘉卻力排眾議,獨建奇策。

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見的矛盾,如果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哄。建議曹操回軍裝做南向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

曹操乘機回軍北攻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的既輕鬆又順利並大獲全勝。

這時袁尚逃入烏恆,曹軍將領都認為不值得為了袁尚而遠攻烏恆,致使許昌空虛,為劉備偷襲。在眾議一致的反對聲中,郭嘉再次獨具慧眼,精闢的分析了平烏恆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郭嘉首先說出了徵烏恆對鞏固曹軍剛攻佔的黃河以北地區具有重大的意義。

更說出了劉表,劉備之間的矛盾,指出劉表必不回讓劉備偷襲許昌。曹操從其言而迅速率軍出征。郭嘉又進言兵貴神速,加以輕裝前進,以奇攻之。

果然曹軍*近到離烏恆君長所居柳城一百多裡處,才被發現,結果張遼突陣,一戰斬烏恆君長。袁尚又逃奔入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獻其首級而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幾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隨從參謀軍機,行軍時以曹操是並肩而行,議事時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總是正確的,並且他的策略從無失算,真正達到了算無遺策。郭嘉向不遵守禮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謀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才敢於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

並把小己二十多歲的郭嘉引為「知己」。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

當郭嘉因為病重臥床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當郭嘉病逝時,曹操親至靈堂,悲痛萬分。更有詩一般的精練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無限哀傷和惋惜: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本傳《傅子》)後更表奏朝廷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

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

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總結。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彷彿孫吳」。

其中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便是: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反觀一直和郭嘉做比較的孔明,看其第一次北伐,兵多於敵,又得三郡響應,但還不能勝利,真無軍事之能。馬惟街亭之失,孔明應付主要責任,為用人之失。

他不進兵關中而西出祁山 ,又行動遲緩,被張合搶先上隴,為戰略之失。孟達反新城,不早馳援,失去了牽制曹魏的力量,為戰術之失。街亭戰後,孔明殺馬維,株李盛。

廢黃襲,「天下未定餓戮智計之士。」為用刑之失。幸虧後期遇上同樣軍事類似而政治高明的司馬。

但是張良,蕭何,一為謀一為政,(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郭嘉盡謀之極,孔明盡政之端。只是相對與三國的亂世來說,我覺得郭嘉比孔明更重要,所以又回到了老話題,郭嘉才是三國文的第一人。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同意樓上的說法,什麼沒有諸葛亮就沒有三國,應該是沒有賈詡就沒有三國,要不是他明哲保身看誰能帶給他利益就投靠誰那有劉備出頭的機會,在我看來還是三國中出名的謀士大部分有缺點,

賈詡就是牆頭草,誰有利用價值就跟誰

郭嘉,哎,身體是革命的根本竟然不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司馬懿不用說了是君主就要防著他,野心太大不懂隱藏諸葛亮太過招搖了,劉備手下也不是沒有謀士就看他在那狂了龐統過於自大,自大的謀士不是一個好謀士

周瑜小肚雞腸,讓人氣都能把他氣死,服了

陸遜小孩一個,小聰明到是有

在我看來還是郭嘉吧,雖然身體差了點但是總比性格上的缺點要強的多了

3樓:實用經理

司馬懿,三國盡歸司馬懿,這句話做為自古以來的口頭闡,誰笑到最後誰才是勝利者。最有智謀的人不屬司馬懿還能屬誰呢。

4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村夫的確太小氣,聰明盡顯於外,和他侄子諸葛珞屬於一個型別,缺乏真正大智慧所應有的氣度。

其他陸迅小兒、龐統等都是小事不糊塗,但對巨集觀局勢的把握比起三國前期的郭嘉之流查的多了。

5樓:百度使用者

我也同意是賈詡。因為賈詡悟透了人性,真正的大智慧啊

6樓:匿名使用者

你沒說清楚:是戰略還是戰術

戰術本人認為諸葛亮。原因:空城計!

戰略本人認為曹操。原因:三國的興起!

(本人觀點)

7樓:匿名使用者

陳壽因為《三國志》是第一本**版三國題材的書籍。

可以寫出這麼多的鬥志的故事,他的智謀可想而知。

8樓:雪茄繁繁

可能是賈詡

吧。我喜歡他。

三國志,賈詡傳。

賈詡宇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

(氵千千)?,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

「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

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鹹此類也。

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壻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眾以為然。傕乃西攻長安。語在《卓傳》。

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又以為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

」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傕、汜等鬥長安中,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

傕等和,出天子,佑護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去傕託煨。

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

」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

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詡說繡與劉表連和。

太祖比徵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

」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

」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

」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鏽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

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

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

」繡乃服。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

「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

」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

「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

」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

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

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

「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太祖曰:「善。」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里營,破之。

紹軍大潰,河北平。太祖領冀州牧,徙詡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

「離之而已。」太祖曰:「解。

」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顧。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

「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

」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並前八百戶。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為列侯。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

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

「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詡年七十七,薨,溢曰肅侯,子穆嗣,歷位郡守。

穆薨,子模嗣。

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智謀第一為何沒有一統天下?

諸葛亮在荊州長大,屬劉表管轄,此地沒有受到北方黃巾起義的衝擊。劉表是漢末劉家,五位住外鎮大員之一,不能參與外戚和宦官在朝庭的交力,隨著黃巾起義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燃燒,兗州劉岱遭青州兵所害,曹操擊退黃巾軍,青州兵歸降,自領兗州牧。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在爭伐中敗亡,北方劉家失去管控,揚州的劉繇在江東的地盤也...

三國之中誰是英雄,誰是梟雄,誰又是奸雄呢

英雄在古代應是匡扶國家的,按此僅孫堅一人,但他死的早不能確定活久點還能是英雄。梟雄則是代替當時漢帝的雄,早期的袁術 張角 中期的孫劉,曹操沒親自當皇帝不算,他兒子曹丕英而不雄也不算 後期的司馬三雄。奸雄定義模糊,只能相對於英雄而言這是屬於個人意識區別,確切的說連這個詞都是為曹操量身定做的,所以這肯定...

三國第一鬼才是誰,三國裡邊被稱為鬼才的人是誰?

天生鬼才 郭嘉 郭奉孝 三國裡有許多厲害的人,但只有郭嘉被稱為鬼才,就像諸葛亮被稱為臥龍一樣 三國第一鬼才,可惜英年早逝,否則就沒諸葛亮啥事。三國裡邊被稱為鬼才的人是誰?郭嘉,字奉孝,曹操的謀士,曹操遠征烏丸的途中死了 郭嘉,奉孝也。曹操赤壁大敗後,說道 若郭奉孝在,不至孤至此。在曹操這個梟雄眼裡,...